摘要:2月5日,松下控股总裁Kusumi Yuki在一场线上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公司正考虑出售或缩减电视业务。评论人士指出,这一消息标志着日本电视产业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作为全球电视市场曾经的领军者,松下、索尼等日本品牌如今却在本土市场节节败退,中国品牌则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占据了主流地位。
2月5日,松下控股总裁Kusumi Yuki在一场线上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公司正考虑出售或缩减电视业务。评论人士指出,这一消息标志着日本电视产业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在日本电视市场去年的份额首次突破50%,这一里程碑式的数据反映了市场格局的剧变。
日本电视产业曾凭借技术领先和品牌影响力在全球市场独占鳌头。索尼的特丽珑显像管技术和松下的画质调校一度成为行业标杆。然而,随着液晶技术的普及,日本品牌的技术优势逐渐被削弱。
与此同时,韩国和中国企业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技术创新迅速崛起。
2024年,日本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已降至18.7%,而中国品牌的总份额则超过70%。自2005年日本品牌市占率超过80%的高峰后,其市场份额逐年下滑。2017年降至48.3%,2022年进一步跌至25.9%,到2024年这一数据已经来到了18.7%。相比之下,中国品牌从2005年的零份额起步,到2024年已占据半壁江山。
中国品牌在日本市场的成功并非偶然。
以海信为例,其通过收购东芝旗下品牌“REGZA”,不仅获得了技术积累,还赢得了日本消费者的信任。2024年,海信在日本市场的份额高达40.4%,远超索尼和松下的总和。
中国品牌的成功得益于其在显示技术和智能化功能上的持续投入。例如,TCL、创维等中国电视品牌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整合到电视产品中,通过实时场景检测和用户偏好推荐,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日本品牌的衰落不仅源于外部竞争,更与其内部战略失误密切相关。
首先,高昂的定价策略使其在性价比上处于劣势。索尼和松下的高端定位虽然曾为其赢得声誉,但在价格日益敏感的日本市场,这一策略逐渐失效。
其次,日本品牌在智能化功能上的滞后也使其失去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相比之下,中国品牌在语音控制、智能投屏等功能上的创新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日本电视产业的衰败反映了全球家电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从显像管时代到液晶时代,再到如今的智能化时代,技术变革和产业格局的演变从未停止。中国品牌的崛起不仅得益于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成本优势,更在于其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
电科技认为,日本电视产业的衰败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的缩影。从技术领先到市场失守,日本品牌的困境揭示了产业变革的本质:在技术快速迭代和市场高度竞争的今天,企业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优势,更取决于其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和战略调整能力。中国品牌的崛起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
来源:电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