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剧情的推进,哪吒在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中,逐渐感受到了亲情和友情的温暖。他开始在内心深处渴望保护这些珍贵的情感,然而对自身力量的不自信以及外界的压力,又使他陷入自我怀疑和挣扎。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的心理轨迹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起初,哪吒充满了对自身命运的不甘和愤怒。他深知自己身为魔丸,被世人误解和惧怕,但内心渴望被接纳和认同。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时常表现出叛逆和冲动。
随着剧情的推进,哪吒在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中,逐渐感受到了亲情和友情的温暖。他开始在内心深处渴望保护这些珍贵的情感,然而对自身力量的不自信以及外界的压力,又使他陷入自我怀疑和挣扎。
在面对巨大的危机和挑战时,哪吒的内心燃起了强烈的责任感。他意识到不能再被命运所束缚,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切。这种信念使他变得更加坚定和勇敢。
最终,哪吒在不断的磨砺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突破。他超越了对自身命运的狭隘认知,以更加豁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成为了一个真正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英雄。
哪吒的心理轨迹,是与人类所共同的普遍心理。
- 命运抗争:在前作中哪吒对抗“魔丸”标签,续作里他面临肉身消散危机,需直面“何以为人”命题。他要对抗的不仅是天界规则,还有内心矛盾与自我认同的迷茫。比如与敖丙共用肉身,隐喻着他内心“善”与“恶”的平衡。这体现出真正的反抗是直面内心恐惧、接纳自我复杂性,如他所说“我想要尝试一下,毕竟我们都还太年少,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展现出对未知探索的勇气。
- 家庭羁绊:哪吒与父母的关系是影片的重要部分。李靖夫妇的牺牲与包容,给予了哪吒成长的根基。哪吒在肉身毁灭之际回忆与母亲的温情时刻,因丧母之痛而爆发蜕变,可见亲情是他自我觉醒的催化剂。李靖夫妇最终选择放手,让哪吒“自己主宰人生”,也体现了家庭关系中爱与自由的平衡。
- 规则质疑:哪吒对传统神话中的规则进行了大胆质疑。天界的“正义”与龙族的“邪恶”并非绝对,“仙”与“魔”的界限也不清晰。他与敖丙的联合反抗,是对强权和固有规则的挑战,表明善恶标准应由个体行动而非出身决定。他以“不分是非,只问本心”的姿态,叩问着当群体价值观与个人信念冲突时,是否有勇气成为“异端”。
- 成长蜕变:哪吒的成长伴随着肉身的毁灭与重构,从“削肉还母”到“穿心咒”下的分裂,每一次破碎都是新生的前奏。这暗合了心理学中的“个体化”理论,唯有自我撕裂,才能实现人格完整。影片通过哪吒的经历告诉观众,成长的意义在于从痛苦中萃取力量,学会与残缺共存。
来源:风闻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