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老版《三国演义》的经典呈现,到新版引发的热烈讨论,三国题材影视剧始终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但当我们以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去审视这些作品时,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与真实历史相悖的错误。
从老版《三国演义》的经典呈现,
到新版引发的热烈讨论,
三国题材影视剧始终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但当我们以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去审视这些作品时,
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与真实历史相悖的错误。
在三国历史的认知领域,一个普遍且严重的问题是,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颇具影响力的网络大V,都难以准确区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以孟获的藤甲兵为例,这本是《三国演义》中充满奇幻色彩的虚构情节,藤甲兵身着用西南荒蛮之地野藤,经能工巧匠加工并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制成的藤甲,刀砍枪刺不入,遇水不沉,在战场上威风八面,最终被诸葛亮用火攻之计在盘蛇谷大破。
但在现实中,却有人将其当作真实的历史依据,用来批驳他人,这无疑是将小说与正史混为一谈的典型表现。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巨著,以其精彩绝伦的故事编排、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在中国历史的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让三国这段历史走进了千家万户,激发了大众对三国人物和事件的浓厚兴趣。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本质上是一部小说,其中融入了大量的艺术虚构、夸张和演绎。
而《三国志》则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正史,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有责任和能力去深入挖掘真实的历史,而不是将小说情节当作历史事实。
张飞在长坂坡战役中瞋目横矛,一声怒吼喝断当阳桥的场景,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名场面。
在大众的认知里,张飞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但从严谨的历史考证角度来看,这其中存在诸多疑点。
东汉时期,确实有一种骑兵常用的长矛,据东汉时期的《释名・释兵》记载:
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
这种兵器的正式名称为丈八矟,是骑兵在马上作战的得力武器。但在东汉时期,并不存在我们通常所想象的那种曲里拐弯的丈八蛇矛。
那么,这个误解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很可能与《三国演义》成书的时代——明朝有关。唐朝以后,这种超长的马矟逐渐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到了宋朝以后,人们对其了解愈发稀少。
在《三国演义》成书前后,或许是由于口口相传中的谐音偏差,将丈八矟误传为丈八蛇矛。而这一错误的说法,反而因为“蛇矛”听起来比普通的矛更加威风凛凛、充满刺激感,而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从实战的角度分析,若将兵器做成电视剧中那种弯曲如蛇的形状,其实并不实用。这种形状不仅会削弱武器的强度,使其在激烈的战斗中更容易损坏,而且在发力和受力方面也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战场上的拼杀。
尽管有出土文物显示,在云南石寨山出土的汉代蛇形铜扎,其形状与蛇有几分相似。其銎部(底把部分)呈蛇头形状,毛尖犹如蛇的舌头,故而前端分叉。
但这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兵器,且滇文化中有着浓厚的蛇图腾崇拜。
在云南,还出土过蛇首剑、错金剑鞘头带有蛇纹装饰的器物,甚至在广西以及越南的东山文化出土的器物装饰纹饰中,也能见到类似的蛇形造型。
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种兵器对中原地区产生过影响。
所以,张飞使用的更可能是东汉时期流行的长一丈八尺的直骑兵矛,而非弯曲的蛇矛。
在《三国志・吕布传》中,记载了董卓曾愤怒地拿起戟投掷吕布的情节。
在一些连环画和影视剧中,呈现的场景是董卓费尽力气去找一把长形的戟来投掷吕布。
但实际上,在秦汉时期,手戟是一种更为常见的兵器,而且从实际情况推断,董卓投掷吕布时更有可能使用的是手戟。
手戟是一种小型的戟,它兼具刺杀和远程投掷的功能,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暗器。
《三国志・典韦传》中就有多处关于典韦使用手戟的精彩记载。
有一次,典韦与吕布的军队交战,他仅带领几十个人,身着重甲,却不拿盾牌,手持长把的矛和戟。当时敌人万箭齐发,箭如雨下,典韦却镇定自若,他让手下在敌人离自己十步远时再告知他,后来又等到五步时才行动。当敌人冲上来时,典韦猛然站起,手持十余戟,大声呼喊着冲向敌人,所投掷之处敌人纷纷应声倒地。
这生动地展现了典韦对手戟的熟练运用,也凸显了手戟在当时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手戟的形状,在山东沂南北寨汉墓厚实的过梁上刻的图案中得以清晰呈现。
兵器架“蓝椅”的最下端放置的一把手戟,其戟头有一个直刺,下方配有一个横的短枝,在把手处有丝线缠绕的图像,这表明它是手持的,可以像短剑一样用于刺杀,也可以投掷出去攻击敌人。
此外,在汉代的画像石中,也多次出现手戟的形象,甚至汉人所画的蚩尤形象中,蚩尤手中所持的也是手戟。
所以,在今后拍摄电视剧时,董卓掷戟刺吕布的情节,使用手戟才更符合历史事实。
在众多三国题材的影视剧中,还有一个常见的通病,那就是无论处于什么年代的骑士,都配备了马镫。
但从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来看,三国时代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马镫的存在。
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到西晋时期的持矛骑士俑,所处年代与曹操、吕布所处时代相当,这些骑士俑上并没有马镫的踪迹。
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骑马,上马和在马上保持平衡都变得异常困难,这也从侧面凸显了关羽、张飞等将领在马上作战时的高超技艺。
中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马镫实物,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陶俑上的马镫,其设计非常原始,只是一个三角形的小圈,吊在鞍子前面,骑士的脚并不插入马镫里边,并且只有单边。这表明它仅仅是作为上马的辅助用具,并非用于在骑行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的工具。
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的公元4世纪初中国陶鞍马
1976年在甘肃武威南滩魏晋一号墓出土的铁马镫,以及1974年河南安阳孝民屯西晋墓出土的铜马镫,同样都是单边的,属于上马辅助工具。我们现今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双马镫,是1965年在辽宁北票出土的北燕时期冯素弗墓中的木心包鎏金铜马镫。
至此,中国才真正迈入马镫时代。
曾经发生过一个关于马镫的考古乌龙事件。
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建设时出土的汉墓M1号墓中,一张图片上人物腿部的部分看起来像是马镫的系带,当时很多人据此认为这是汉朝已经有马镫的证据。
但后来公布的高清图片显示,这实际上只是墙上的一条裂纹。
在墙对面相同的画中,就没有所谓的马镫。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在对待考古成果时,一定要以正规的考古报告为准,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
马镫的出现,对于中原民族而言意义重大。
虽然游牧民族凭借从小在马背上的锻炼,即使没有马镫也能在草原上纵横驰骋,但对于中原民族来说,马镫的发明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大量、低成本地培养起一支合格的骑兵队伍,从而在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降低了国家的国防成本,是军事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真实的三国历史,不仅可以从《三国志》等史书中探寻,还能通过出土文物来了解。
文物虽不会言语,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却是真实可靠的。希望通过对三国题材影视剧中常见错误的剖析,能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也能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历史##历史冷知识#
文字来源@ 于赓哲教授 的视频内容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