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第一小生叶盛兰:保姆做媒收获好姻缘,那些年身边人伤他最深

360影视 2025-02-06 19:54 2

摘要:叶盛兰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是京剧“叶派”的开创者。他嗓音宽厚洪亮,扮相英俊,行腔刚劲有力,气度非凡,文戏武戏俱佳,享有京剧第一小生的美誉。

叶盛兰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是京剧“叶派”的开创者。他嗓音宽厚洪亮,扮相英俊,行腔刚劲有力,气度非凡,文戏武戏俱佳,享有京剧第一小生的美誉。

叶盛兰常演的剧目有《桃花扇》《罗成叫关》《白蛇传》《八大锤》《借东风》《汾河湾》《翠屏山》《狮子楼》《玉堂春》《佘赛花》《九江口》《周仁献嫂》《苏武牧羊》等。

叶盛兰的妻子名叫刘淑卿,两人相亲相爱一辈子,至死不渝。鲜为人知的是,家中保姆热心牵线,几经奔走才促成这段好姻缘。

1978年叶盛兰离世,大家都说他是屈死的,在运动中,身边人伤他最深……

叶盛兰祖籍安徽省太湖县,1914年12月10日出生于北平棉花胡同。他的祖父叶廷科在清朝道光年间贩卖家乡的茶叶、竹笋定居京城。

叶盛兰的父亲名叫叶春善,他是著名的京剧教育家,创办了富连成科班,并担任社长。

叶盛兰在家行四,上面有3个哥哥,分别叫叶龙章、叶荫章、叶盛章,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叫叶盛长。叶春善还育有5个女儿,分别叫叶玉琪、叶玉琳、杨凤岐、叶惠蓉、叶萍(义女)。这些子女成年后大多从事与京剧相关的工作。

小时候的叶盛兰眉眼英俊,嗓音清脆圆润,经常跟着哥哥吊嗓子,翻跟头、下腰练功,是唱戏的好苗子。

叶春善(1875年-1935年12月19日)

而叶春善觉得,京剧演员唱戏再好也要有文化,因此他没有急着让叶盛兰学戏。

叶盛兰6岁时,叶春善将他送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且每天晚上检查他的功课。

叶盛兰敏而好学,刻苦勤奋,成绩在全校拔尖。1925年叶盛兰11岁了,叶春善这才让他进入自己创办的富连成京剧科班系统学戏。

叶盛兰五官清秀,皮肤白嫩,最开始学习旦角。他仿佛为京剧而生,青衣、花旦、刀马旦学得有模有样。

然而一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当时各大戏班缺少小生,唱得好的小生更是一角难求。加之叶盛兰饰演的旦角英气有余,缺少女孩子的柔媚,在这种情况下叶盛兰改学小生。

在富连成科班,叶盛兰先后师从茹富兰、曹心泉、张彩林、萧连芳等名师,学会了《石秀探庄》《八大锤》《林冲夜奔》等有难度的武生戏。

尽管家境优越,尽管父亲是富连成的社长,叶盛兰学戏从不偷懒。

而且他非常要强,中午他从不跟师兄弟一起午睡。吃过午饭,他要去后院顶着毒辣辣的太阳,主动加练一遍基本功。

要是师兄弟哪个比自己优秀,叶盛兰就无法接受,拼命苦练,想方设法超越对方。晚上背唱词,要是打瞌睡,他就用拳头击打脑袋。

富连成采取边学边演的教学方式,在这种环境中,叶盛兰进步非常快,很快在一众师兄弟中崭露头角。

1929年底,叶盛兰从富连成出科了。这时的他细腰乍背,相貌堂堂,唱念做打一流,然而他并不满足,随即叶盛兰又拜在小生名家孙继先门下,继续提升表演技能。

一年后,叶盛兰对须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都能从容驾驭,文武昆乱不挡,北平各大剧社纷纷邀请叶盛兰。

此时马连良创办的“扶风社”如日中天,他亲自登门邀请叶盛兰加入“扶风社”。叶盛兰欣赏马连良出类拔萃的台上功夫及学识人品,欣然应允。

在“扶风社”,叶盛兰饰演《黄鹤楼》中的“周瑜”,他将周瑜英俊儒雅、志得意满刻画的淋漓尽致。只要叶盛兰一开口,台下就掌声雷动,喝彩声响成一片,戏迷将叶盛兰誉为“活周瑜”。

1932年,叶盛兰18岁了,母亲四处托人为他寻找对象。此时叶盛兰已经名满京城,很多做父母的觉得女儿配不上叶盛兰,找各种借口婉拒。

那个年代婚恋讲究媒妁之言,加之叶盛兰整天忙于排练演出,很少有机会接触异性,婚事一天天被拖了下来,叶母急得茶饭不思。

叶家有位保姆名叫刘妈,她心地善良,为人热情,见叶盛兰孝敬父母,英俊魁梧,人品艺品俱佳,主动联系叶母,要求为叶盛兰做媒。

她介绍的这个女孩名叫刘淑卿,刘妈曾在刘家做保姆多年。刘淑卿与叶盛兰年貌相当,家教严谨,父亲在前门外的珠宝市经营广宁亨钟表商行,家境殷实。

十媒九空。叶母对此不抱什么希望,但仍请刘妈主动去刘家提亲。

当刘淑卿的父亲得知刘妈的来意,想让女儿嫁给一个唱戏的,心里很不舒服,正打算找借口将她回绝。

刘妈这才说,男方是“活周瑜”,京剧界大名鼎鼎的叶盛兰。刘父顿时心中大喜,因为他痴迷京剧,非常喜欢叶盛兰的表演。

见双方没意见,刘妈巧妙安排了一场“戏院相亲”。

一个星期后,叶盛兰在西单剧场演出京剧《岳家庄》。当天,叶母提前来到了一个包厢,不久,刘淑卿在父母和刘妈的陪同下走进另一个包厢。

当天刘淑卿梳了两根散开的长辫,身穿一身葱丝绿平绒旗袍,胸前还坠了两根玉兰花棒,整个人漂亮文静、端庄大方。叶母偷眼观看,对女方非常满意。

叶盛兰在舞台上饰演威风凛凛的“岳云”,他的唱腔穿云裂帛,自带金玉之声。演打斗戏时,他将手中的亮银锤舞动生风,尽显威武英俊的少将军形象。

刘父沉浸戏中,忘了自己是来替女儿相亲的,站起身来像众多戏迷一样使劲鼓掌。刘淑卿觉得父亲失态了,焦急羞涩,连连拽他的衣襟。

这一幕,让刘妈和叶盛兰的母亲发现了,她们抿着嘴偷笑。

叶春善料理完后台的工作,急匆匆来到妻子身边,看了一眼旁边的包厢,连声说:好!太好了!

(叶盛兰与母亲)

半个小时后,叶盛兰的戏演完了,换上藏蓝色长衫,来到父母所在的包厢。这是的他风姿儒雅,分明就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大学生。

多年后,叶盛兰回忆起那次相亲,动情地说:那天我往旁边一望,那个人她就像一个精致的“玉人”,身上的绿旗袍就像一抹嫩绿的春光。

03

随后叶、刘两家“下定”“换帖”“过礼”,将婚前程序一个不落地走了一遍。

自从“戏院相亲”到正式结婚,叶盛兰与刘淑卿没有见过面。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双方都将对方当作心中最要的的人。

1936年,22岁的叶盛兰正式将刘淑卿迎娶进门。双方家境殷实,婚礼非常隆重,叶家用的3顶花轿,轿夫的衣服、靴子,吹鼓手的乐器、装备全是新的,均为第一次使用。

噼里啪啦的迎亲鞭炮炸响后,刘妈煮了一碗半生的饺子,让叶盛兰和刘淑卿一起吃。然后她在门外高声问:“生不生?”

叶盛兰与妻子对视一眼,齐声喊:“生!”外面的人哄堂大笑。

刘妈促成了这桩美好姻缘,成了叶家的“功臣”,叶盛兰和父母从不将她当下人,而是把刘妈当成家人疼爱呵护。

那时的爱很真,婚姻是一辈子的事,叶盛兰与刘淑卿相亲相爱,互相关心。婚后刘淑卿为叶盛兰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四个女儿。

两个儿子分别叫叶蓬、叶少兰,四个女儿分别叫叶莉珠、叶凤珠、叶金娣、叶玉珠,其中叶蓬与叶少兰后来都成了京剧界的翘楚。

刘淑卿善良贤淑,任劳任怨,为丈夫托起了后方,叶盛兰没有后顾之忧,将全部精力扑在京剧事业上。

此后他相继主演了《玉堂春》《桃花店》《得意缘》《辕门射戟》《借东风》《游园惊梦》《四郎探母》《奇双会》《汾河湾》《罗成叫关》等优秀传统京剧剧目。

多年的演出实践,叶盛兰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到1940年,他的表演日臻成熟。舞台上的叶盛兰嗓音宽厚圆润,舞台形象大气沉稳,扮武将刚健勇武,威风凛凛;演文生温文尔雅,自带诗书之气。

叶盛兰自成一派,叶派艺术在他30岁时日趋成熟完美,他也赢得了中国京剧第一小生的美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艺改革。叶盛兰在戏班唱戏受到很大制约,1951年,在五弟叶盛长的引荐下,他加入了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实验京剧团。

叶盛兰在事业上精益求精,不容许在舞台上出现任何瑕疵。私下里为人坦荡,对身边人口无遮拦,从不设防,这为他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1952年9月,叶盛兰、杜近芳等人随团赴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

杜近芳1932年出生,比叶盛兰小18岁,她年轻有激情,做事爱冲动,要求去最危险的前沿阵地演出。

叶盛兰是分团长,不同意杜近芳的请求:不能做不必要的牺牲,我要对演员的安全负责。

1955年,中国京剧院赴欧洲演出。到了花花世界,叶盛兰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在捷克,他看到羊毛衫颜色喜人,保暖性好,要求组织上为每个成员买一件,理由是担心晚上大家被冻病。

到了瑞士,叶盛兰又想买手表,跟商家讨价还价。在大街上,路灯不走明线非常整洁,遍地都是小汽车,路边全是花草绿植。

叶盛兰对杜近芳说:这里太繁华了,我总想睁着眼睛到处看,都不愿睡觉了。再看看咱们的国家,啥时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随后就是常常的叹息!

1957年,叶盛兰的命运被陡然颠覆。这年春天,上级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叶盛兰举双手表示赞成。

这年6月5日,戏曲界整风座谈会在北京饭店举行,耿直的叶盛兰第一个发言。他说中国京剧院院长虽然是梅兰芳,但他有名无权,马少波等干部外行领导内行,乱指挥,将单位搞得一团糟。

叶盛兰还说,《白毛女》只要有一个剧种演就行了,没必要所有剧种都演《白毛女》。

会议结束,叶盛兰来到弟弟叶盛长家小憩,靠着院子里的柳树,他激动感慨不已:这是我今生最痛快的一天!

叶盛兰一吐胸中块垒,是痛快了,没想到3天后,他的名字就出现在全国主流媒体上,与吴祖光等人一起被划成了右派。

此后,叶盛兰经常在四、五百人的大会上被批判。昔日同事为与他划清界线,纷纷检举他。

有些人甚至不惜无中生有编出各种谣言。李少春说,叶盛兰是从小被捧起来的,别人不能批评他,否则他就用匕首捅人。

昔日司机说,叶盛兰非常傲慢,汽车停在大门口,差半米他都不下车。

杜近芳多次与叶盛兰配戏,更是掌握了许多一手资料,她将叶盛兰在朝鲜前线的言行,及出访欧洲的言论一一整理出来,义正词严检举叶盛兰。

叶盛兰脸色惨白,这些要是确凿,自己不早就成了十恶不赦的戏霸了吗?他眼睛望天,使劲控制眼里泪水,感叹:身边人为何如此薄情。

据叶家后人回忆,每次批斗会结束,叶盛兰都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用舞台腔高声断喝:我是谁,谁敢惹我?我成阶下囚了!

全家人都担心叶盛兰精神失常,但他发泄够了,走出屋子依然和正常人一样。

1966年特殊年代来临,叶盛兰接着遭受不公正待遇,在单位被边缘化。

上世纪70年代初,叶盛兰被下放到北京郊区的昌平小汤山劳动。

当时叶盛兰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依然被要求站在冰冷的水田里插秧。后来别人看他实在吃力,便让他在田埂上运秧苗。

直到1976年,叶盛兰才结束在小汤山的劳动回到单位。这时他身患多种疾病,已不适合登台演出。

1978年3月,叶盛兰与爱人刘淑卿在家中合影(此为叶盛兰去世前拍的最后一张照片)

1978年6月,叶盛兰病入膏肓,儿子叶蓬给中国京剧院领导打电话,请求派车将父亲送往医院。

不一会车来了,叶少兰搀扶着父亲上了车,谁知车开出没多远就坏了。儿子只得将叶盛兰背回家,再次给领导打电话要车。

那位领导骂了一句脏话,3个小时后才派来另一辆汽车。

叶盛兰在医院住了1个星期,生命就走到了尽头。临终前,叶盛兰拉着儿子叶蓬的手哽咽说:我这病是1957年挨批落下的。

叶盛兰弥留之际,文化部一位领导给带来一个好消息。他对着叶盛兰的耳朵说:你的右派被摘帽了。叶盛兰双眼紧闭,面部表情没有丝毫变化。

1978年6月15日,叶盛兰因病离世,享年64岁。叶盛兰的朋友说:太痛心了,叶盛兰是屈死的!

风风雨雨几十年下来,杜近芳看清了很多人,看清了很多事,在叶盛兰的灵堂里哭成了泪人。

1979年春天,上级终于正式下达叶盛兰“右派改正”的文件,这时距叶盛兰离世已过去了半年有余。

一代大家叶盛兰虽然走了,但他的儿子叶蓬、叶强(后改名叶少兰)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1979年,中国京剧院排演京剧《谢瑶环》,杜近芳邀请北京战士文工团的叶强饰演豪侠仗义、胸怀大志的“袁行健”。

(叶少兰军装照)

(叶盛兰之子叶蓬指导弟子于魁智练功)

《谢瑶环》公演当天,台下观众惊呆了,台上的叶强除了嗓音略有差异,气质扮相、潇洒的舞台举止与父亲叶盛兰别无二致。

2025年2月,叶盛兰已经去世47年,但他的唱腔、舞台形象永远印在戏迷的脑海里,叶盛兰开创的叶派艺术后继有人,依然是我国京剧界的一朵奇葩。

来源:细品名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