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实际上,AR 技术并没有停滞,尤其是最近玩过 Rokid AR Lite 之后,我才意识到:
这次公司年会的礼物让我有点意外,一台 AR 眼镜
Rokid AR Lite
说到 AR 眼镜,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玩意是不是还不太成熟?
毕竟元宇宙的风口已经过去,更多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了 AI 上。
但实际上,AR 技术并没有停滞,尤其是最近玩过 Rokid AR Lite 之后,我才意识到:
AR 眼镜,真的要开始普及了。
刚拿到时,我内心是怀疑的:就这?比我的 iPad Pro 12.9 香?
结果戴上瞬间打脸——
眼前“唰”地炸出一块堪比 IMAX 的巨幕,最大等效 6 米外 300 吋超级大屏。100 吋电视在它面前真的就是个弟弟。
深夜用它刷《流浪地球2》,遮光罩一扣,定向扬声器一开,太空电梯从头顶碾过的压迫感,瞬间沉浸。
屏幕采用索尼 Micro OLED 材质,入眼峰值亮度 600nit,120Hz 屏幕刷新率,FoV 50 度,支持 1920×1200 画面清晰度。
啥是 FoV?
FoV(Field of View)即视场角,也就是你通过AR眼镜能看到的画面范围。
简单来说,FoV 越大,虚拟画面越宽,沉浸感越强。
轻巧佩戴,近视党福音
Rokid AR Lite 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轻。
75g 的重量,跟普通墨镜差不多。
作为一个 400 度近视的苦命人,以前试过某品牌 AR 眼镜,差点被双重镜片压塌鼻梁。但 Rokid AR Lite 居然在镜框顶部藏了物理度数滚轮,支持 0~600 度近视调节。
拧两下,马赛克画质变 4K 高清,完全不需要额外佩戴近视眼镜!
鼻托和镜腿的软胶设计,极大提升佩戴舒适度,不会像传统 AR 眼镜那样夹头,长时间佩戴无压力。
有次戴着它连肝 3 小时《黑神话》,摘下来才想起:“啊,原来我还戴着 AR 眼镜啊?”
Rokid AR Lite 支持同时打开三个虚拟屏幕,适配多任务处理场景。每个虚拟屏都支持三种不同的屏幕模式,超宽屏,宽屏和窄屏,不同软件可使用不同屏幕模式,使用效果更好。
比如超宽屏适合剪辑视频或处理股票行情,宽屏可以高效完成日常办公任务,而窄屏则适合专注模式下的单任务操作,比如码字或阅读文档,或打开一些竖屏软件,如小红书抖音等。
在实际使用中,你可以边码字,边聊微信,边刷视频,转头就能切换窗口,无需反复切屏。
更棒的是,它还能直接无线投屏到电脑,屏幕秒变 32:9 超宽屏。
在剪视频时,超宽屏一次性显示更多轨道和时间线,操作更流畅;在炒股时,多个K线图和分析页面并排呈现,决策效率倍增;而在赛车游戏中,宽广的视野带来极强沉浸感,体验确实拉满。
一款好玩的产品,操作也必然足够简单。
Station 2主机的设计很有意思,外观像一个微型手机,自带触摸板,支持滑动、点击,操作逻辑类似 MacBook 触控板。
除此之外,还能通过 3DoF 射线交互模式
只要甩动主机,就能像《星球大战》里的光剑一样精准选中菜单,切换界面
啥是 3DoF 射线?
简单来说,就是用头部转动 + 光标指向来控制界面。
像用鼠标一样移动光标并进行点击,不需要额外手柄,特别适合切换屏幕、选中应用、调整窗口大小等场景。
如果懒得动手,还能直接语音控制,开应用、调亮度、播放暂停,一句话搞定。
能玩3A?
当然能!
连个游戏手柄,打开 Steam 云游戏就能玩。
除了连主机,眼镜还能通过 Type-C 直连手机,或无线投屏到电脑,支持 150-300 英寸可调节大屏。
剪视频、炒股、甚至玩赛车游戏,都能带来更沉浸的体验。
出差时,它能完美替代我的 Pad 和电脑。
特别适合飞机/高铁/汽车座位上使用,狭窄空间内无法舒适使用笔记本,而 Rokid AR Lite 则完美适配。
那天坐高铁返程,当我掏出 Rokid AR Lite + 折叠键盘,邻座朋友的眼神逐渐震惊,他绝对想不到,这个对着空气敲字的“墨镜男”,正在边改 PPT 边刷 B 站。
另一方面,虚拟大屏保护隐私,再也不用担心被人窥屏。
运动模式带来的防抖效果更是一绝!
一般在公交、地铁上戴 AR 眼镜,画面容易抖动,而 Rokid AR Lite 的逐帧追踪防抖能有效避免晕车。
无论是左右晃动的汽车,还是颠簸的飞机,画面依然稳定,同时降低因抖动带来的眩晕感。
最惊喜的是续航。
从广州飞北京的航程里,Station 2 配备 5000mAh 容量电池,支撑了我四小时办公 + 两集《三体》观影,落地后还有余电导航到酒店。
当然,双 Type-C 设计还能边充边用,彻底告别电量焦虑。
结语:AR 眼镜的未来,已经来了
用了 Rokid AR Lite 两周后,我的日常三件套彻底重构——
手机、钥匙、AR Lite。
这不仅是设备的迭代,更是感官的解放。当屏幕挣脱物理边界的刹那,我突然理解了《黑客帝国》里墨镜的意义——
它不仅是工具,更是通往新维度的钥匙
在机场休息室,未来媒体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或许是这样的画面:手机、键盘,再加上一副 AR 眼镜,随身携带,既像数字游民的移动工作站,又像沉浸式的个人影院。
几年前,谁能想到,屏幕可以戴在脸上?
唯一困扰是常被误会——毕竟谁见过对着空气傻笑还指指点点的家伙呢?
来源:阿丽讲时尚\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