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中国屏”战争,李东生的三次冲锋

360影视 2025-02-06 21:28 3

摘要:当全球显示产业在2020年开启的“超级周期”中剧烈震荡时,很少有人能预见到这场“面板战争”最终会以怎样的剧本收场。

文 | 萧田

当全球显示产业在2020年开启的“超级周期”中剧烈震荡时,很少有人能预见到这场“面板战争”最终会以怎样的剧本收场。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TCL科技(000100.SZ)却用一组数据给出了答案:其显示面板业务市占率从2020年的全球第三跃升至如今的27.8%,在大尺寸LCD领域更是以34%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

“企业穿越周期的能力,本质是战略定力与战术敏捷的乘积。”

今年1月,当TCL科技以134亿元收购LG显示广州工厂的公告引发行业震动时,TCL创始人李东生在内部战略会上写下了这行公式,而这句话也揭示了这家中国显示巨头五年进化的底层逻辑。

从2019年重组剥离终端业务专注半导体显示,再到2024年形成“LCD守城、MiniLED突围,印刷OLED革命”的三级战略纵深,这场被称为“中国屏战争”的产业变革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一家中国企业的突围路径、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的抉择,更离不开李东生对战略节奏的精准把控。

可以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李东生一次又一次从顶层设计上“做对的事”,TCL科技或许也很难完成从“价格接受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

早在20年前,李东生就在《鹰的重生》一文中写下: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完成蜕变。

20后,李东生依旧如此笃定。

毫不夸张地的说,中国屏的战争,也是李东生的战争。

1、用“逆向扩张”破局产能周期

2025开年,显示面板行业迎来了久违的好消息——面板行业常规淡季,价格却没有走低。

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年1月,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全面涨价,32-55英寸上涨1美元,65-75英寸上涨2美元,85英寸上涨4美元;预计2月,液晶电视面板价格继续维持1月涨幅。

显示面板上市公司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也从侧面提供了佐证。TCL科技旗下以TCL华星为主的显示面板业务,2024年净利润更是超60亿元。

对于长期关注TCL科技的人士来说,今天的结果并不意外。

回望五年前的2020年,显示产业呈现着诡异的双面镜像:

一面是疫情催生的“宅经济”带来需求井喷,全球TV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6.7%;另一面却是中国新增高世代线陆续投产引发的产能过剩隐忧。

当韩国三星、LGD宣布退出LCD市场时,这个被称作“夕阳产业”的领域正在上演着危险的囚徒困境。

此时的李东生逆向判断:“日韩退潮不是产业衰败,而是价值链条重构的前兆”,于是他提出了“产能即战略资源”的理念,并做出了一个出乎行业意料之外的决定:

逆向扩张。

2021年,TCL以10.8亿美元收购收购苏州三星项目,12万片月产能的8.5代线和350万套的月加工能力的模组工厂都被收入囊中。更重要的是,交易价格仅为该产线建设成本的三分之一。

这无疑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与此同时,2023年,乐金显示(中国)有限公司(“LG显示广州工厂”)传出待售传闻,估价一万亿韩元(约50亿元);此后,在多位“金主”的争相竞价下,TCL用134.15亿元的价格再次拿下这一工厂。

在行业下行周期里多次扩张,这当中暗含着他对行业周期精准预判:

当外资撤退、中小厂商出清时,正是整合产能、提升集中度的最佳窗口期。

李东生表示,“显示产业的本质不是制造业,而是资本密集+技术迭代的双周期叠加行业。”也正因为如此,当别人恐惧时也是TCL贪婪的时候。

回过头去看,TCL的这一做法踩准了自己的节奏。

从行业视角来说,这些并购将使LCD产能进一步向中国大陆厂商聚集。而对TCL科技自身而言,2024年前三季度,头部厂商京东方市场份额为25.9%;TCL华星市场份额为20.2%,排名位居第二。行业分析机构洛图科技预计,在吸纳LG显示广州工厂后,TCL华星市场份额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的提升也带来了另一层好处,那就是可以通过面板寡头的号召,借助按需生产、控产提价策略带领行业走出无序扩张,最终走出底部周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 “面板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本质是供需错配的放大器,破局的关键在于建立动态产能调节机制。”

为此,TCL又联合京东方、维信诺等厂商成立“中国显示产业联盟”,通过动态调节稼动率、共享专利池、统一采购关键材料,将行业从“价格厮杀”拉回“理性竞合”轨道。

以玻璃基板为例,联盟成员通过集中采购,将12代线玻璃基板采购成本压低至每平方米120美元,较日韩企业低15%。

这种“抱团取暖”的策略,使得中国厂商在2023年行业寒冬中仍保持平均70%的产能利用率,而同期中国台湾地区厂商的产能利用率不足50%。

这样产业协作,实则暗含深意:通过建立“柔性产能联盟”,中国厂商首次实现对全球面板供应曲线的主动调控。更关键的是,TCL在显示行业的地位也开始一呼百应。

2、一场技术“奇袭”攻破需求萎靡

如果说产能博弈是显示战争的地面部队对决,那么2022年开始的技术军备竞赛则是一场决定未来的天空大战。

过去20多年,日韩面板厂商一直都是全球面板显示技术的引领者,在液晶面板LCD之后,三星、LG、索尼等又推出了更高端的OLED显示技术,试图再次引领全球面板行业。

而这也是为什么日韩面板厂商毫不犹豫退出LCD显示技术的根本原因。

从LCD到OLED的技术变革之路上,这意味着中国面板厂商如果只专注于LCD技术,那注定只能是再一次落后于人。

不过,OLED技术虽然优势明显,但也并非完美,就比如存在着成本高、寿命短、易烧屏等问题。

这让TCL看到了机会。

面对技术路线之争,李东生在2022年提出:

“技术领先并不等于市场领先,必须打通从实验室到消费端的成本临界点”。

这一定位促使TCL科技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遭遇十年最大跌幅时,发起一场“技术奇袭”: 推出MiniLED技术。

彼时,OLED正以每年30%的增速吞噬高端市场,而MiniLED背光技术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但TCL显示研究院院长张鑫算过一笔战略账:“在显示技术代际交替的窗口期,谁能率先突破成本与性能的临界点,谁就能重构市场格局。”

实际上,自2017年起,TCL累计投入超80亿元研发Mini LED,自主开发出高精度固晶机、巨量转移检测设备,将Mini LED背光成本从每台500美元降至300美元。

这场豪赌最终在2023年迎来爆发点。

TCL华星通过独创的“AM+Local Dimming”架构,将MiniLED背光模组成本降低40%,良率提升至98%。当苹果在iPad Pro上采用MiniLED技术时,市场突然发现:TCL已在该领域积累5327项专利,其55英寸MiniLED电视全球市占率高达39%。

更具颠覆性的是技术路线的“降维打击”。

通过将MiniLED技术下放至中端产品线,TCL在2023年创造了“技术溢出效应”:其搭载MiniLED的智屏产品均价较传统LCD高出58%,但销量却同比增长212%。 这种“高端技术中端化”的策略,不仅抵御了OLED的攻势,更开辟出200亿美元规模的新兴市场。

市场用数据回应了这场技术豪赌。

2024年,全球Mini LED电视出货量达1800万台,其中TCL以32%的份额居首,高端产品毛利率较传统LCD高出15个百分点。

当前,显示技术经历了从CRT到LCD,再到OLED、MiniLED,MicroLED阶段,一个行业共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一定是MicroLED。而Mini LED是改进型的LCD技术,业内预计LCD产品的生命周期会因此延长10年-15年。

选择MiniLED源于李东生对“技术替代曲线”的独特理解,其在内部文件中强调:

“要在日韩企业的技术断层带建立根据地。”

事实上,TCL科技也一度逼迫最早押注OLED、一度放弃LCD的三星,不得不转头大力发展Mini LED电视,而以日韩面板厂商为主导的OLED大屏幕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的前景变得更加遥遥无期。

某种意义上,TCL科技直接改变了大屏幕电视的技术演进路径:

在全球消费需求低迷的当下,TCL的这场奇袭也无意间也掀起了中国电视行业高端化、大屏化的换新浪潮。

3、未来五年的“单线作战”

站在新的产业周期起点,TCL科技在2024年的一记重拳揭开了下一个五年的战略图景:全球首条印刷OLED量产线投产。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LCD在大屏幕显示方面仍然是主流,而且通过Mini LED或其他新技术的加持,LCD的产品生命周期会更长,竞争力也会更强。”

虽然在李东生看来,OLED等新技术还远远未到取代LCD技术的拐点。不得不承认的是,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在MicroLED未真正普及前,OLED在中小尺寸领域仍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增量。

但客观而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战略层面上看,李东生对OLED这一技术路线缺乏一定的重视。至少在公开场合,直到印刷OLED产线正式量产前,李东生也很少提及TCL关于对OLED技术的布局。

这一点从企业战略动作上也能看出来。

比如在2020年6月,TCL华星投资300亿日元获得了日本面板厂商JOLED约10%的股份,与其在印刷OLED技术上展开深度合作,随后几年TCL华星才进行印刷OLED领域的探索。

JOLED于2015年1月由松下控股和索尼集团的OLED业务合并后成立,首创了印刷式的OLED生产工艺,它能将发光材料像打印机一样进行涂布。在OLED生产方式上,印刷与蒸镀是两大主流技术路线。

可出人意料的是,这家公司最终在2023年3月走向破产,一度让外界质疑不仅TCL的前期所有投入都打了水漂,同时OLED印刷技术路线也将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好在李东生没有放弃。TCL华星将JOLED工厂的产线引入国内,在武汉建设了全球首条印刷OLED产线。

李东生在近期一次媒体采访中解释道:

“传统OLED制造专利,已经被(国际)头部企业布局,在这个领域上的发展,中国企业会面临很大的专利限制。另一个因素,就是如果(印刷OLED技术)能走通的话,产品竞争力将比传统(蒸镀)技术更有竞争力,它能够更加节省材料、生产工艺更加简单、效率更高。”

根据TCL华星的透露,与传统蒸镀工艺相比,印刷技术可将OLED生产成本降低40%,材料利用率提升至90%。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厂商在与日韩的面板竞赛中,TCL科技试图以印刷工艺来“弯道超车”。

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在全球显示领域引领下一代显示技术。

尤为一提的是,李东生对于印刷OLED的产品布局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避开国内如京东方、维信诺等OLED巨头 ,第一枪开向了台湾面板厂商,如友达和群创。后两者曾在中小尺寸屏,尤其是在专显、笔电等领域有着一定的市场地位。一旦完成突破,又能及时将枪口转向更强大的竞争对手。

当被问及中国显示产业的未来时,李东生曾给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真正的战略耐心,是把资源投入到需要十年才能开花的领域。”

在他看来, TCL科技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成为面板制造商,更要成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定义者。

站在新的节点眺望,这场持续多年的“中国屏”战争,或许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章节。

来源:财经无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