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爆火的背后才明白:父母的托底有多么重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06 21:30 2

摘要:2019年,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狂揽50亿票房,导演饺子(杨宇)的名字瞬间家喻户晓。


2019年,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狂揽50亿票房,导演饺子(杨宇)的名字瞬间家喻户晓。

但鲜少人知道,这位"国漫救星"在人生至暗时刻,是母亲每月转账的1000块钱,支撑着他熬过三年无业的寒冬。

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的饺子,本可以安稳地穿上白大褂。可他却选择辞职投身动画行业,面对空白的行业经验和不被看好的职业前景,母亲的银行卡每月雷打不动地到账1000元——这不是一笔巨款,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这份托底,让他在破旧出租屋里啃着泡面做动画时,始终保持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

孩子的成长过程,注定是崎岖与顺遂同在,而家长能否“托底”至关重要。

01做“会托底的”父母,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人民日报》中有一段话:

一个好的家庭的意义,不在于多殷实、富贵,而是每一辈都竭尽所能,去托举下一代更上一层楼。

做“会托底的”父母,把力气用在刀刃上,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与引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01允许孩子出去玩

多少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推着、逼着穿梭于各种兴趣班,做不完的试卷,上不完的培训班,几乎占据了孩子整个童年,长久的身体疲累和精神捶打,一点点熄灭了他们眼中的光和心中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热情。

《小欢喜》里,乔英子在母爱的包围里活得小心翼翼,连吃美食的自由都没有,必须硬着头皮吃妈妈的药膳、燕窝和海参。乔英子越来越不快乐,甚至患上中度抑郁,最终绝望到跳海自杀。

相比母亲,英子更愿意和刘静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地看太空电影,吃脏脏包,喝奶茶,哪怕弄得满嘴满手都是巧克力,也能开怀大笑,不用管健不健康、影不影响学习。

在宋倩眼中,这都是浪费时间的事,可是英子却获得了最珍贵的快乐和满足。

孩子的心就像一根柔软的弹簧,时刻绷直只会让它失去弹性,愈发脆弱,直到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断。适当的“疯”则是释放压力和天性的出口,让心灵永葆活力和弹性。

02不强逼孩子,而是唤醒孩子

由于现在大环境的内卷,家长们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为孩子报名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也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感兴趣,觉得有用就给孩子报名。

孩子几乎每天都沉浸在学习的压力之下,时间长了,孩子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变得漠然,学习效果不显著,反而导致了亲子关系的进一步紧张。

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对颜子悠不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是尽心尽力,从幼儿园一路抬到了现如今,各种辅导班,各个名校讲师。

一直以来,田雨岚以父母之名,对颜子悠进行各种高压折磨。最终,颜子悠产生厌学情绪,田雨岚崩溃。

斯宾塞曾说过: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真正推动一个孩子持续进取的动力从来不是父母的塑造和逼迫,而是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热爱。

反观单板滑雪运动员曾闻一:

他的爸爸也曾是一个典型的鸡娃家长。他从小就被爸爸逼着学奥数、学钢琴,只要学得不好,就会被爸爸批评说“不够努力”。

在爸爸日复一日的高期待和高压下,他的心理渐渐出现了问题,更糟糕的是还得了心脏病。生死面前,他的父母对于他的期待只降低为“只要还活着就好”

曾闻一(左二)在滑雪比赛中获奖

为了帮他早日恢复,他的爸爸带他接触了滑雪。没想到他竟然对滑雪有着很强的兴趣和天赋。就这样,他开启了自己的滑雪之旅,最终以最好的评估成绩入选了中国奥运选材项目赴瑞士受训。

因此,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的成就从来都不是靠父母逼出来的,而是靠“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多巴胺是孩子产生内驱力的重要神经化学递质。

如果人体内的多巴胺水平较低,会导致较低的驱动力,低弱的努力程度和无聊的体验。当多巴胺分泌到最佳水平,就容易进入“心流”体验,能够完全专注其中,忘记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学习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孩子就会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学习。

一项研究表明: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一旦很“沉浸”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的化学物质(包含多巴胺)水平会增加,专注力更高,思路更敏捷,处理事情更快,就像大脑被激活了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学霸能够沉浸在学习中,乐此不疲的原因。

因此,想要孩子爱上学习,需要刺激他的多巴胺。

我们可以采用多点位结合的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做到更精准更全面的锻炼大脑,并促进神经网络之间的连接,提升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

通过训练激活大脑的神经网络,让孩子在任务中合理释放多巴胺。每个孩子根据自身情况,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能够养成高效的用脑习惯,提升注意力和学习的动力!

当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或乐趣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这种正向反馈会促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

03孩子的日常社交让孩子自己决定

孩子也是有自己的社交圈子的。

从刚开始家庭的小圈子,到幼年期小区里的花园和游乐场,再到上学后的幼儿园和学校,孩子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伙伴。他们会选择和其中一些搞好关系,也会有意疏远某些小朋友,平时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对于孩子的日常社交,我们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平时和小朋友交往应该怎么做,也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该和谁玩,不该和谁玩。

我们应该站在局外的视角,对孩子做出恰当的引导即可,而不是事事都帮孩子决定。

来源:注意力训练专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