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题:三城文旅“上新”记
新华社记者赵东辉、孙亮全、马晓洁
春节期间,大江南北,从千年古都到“海上花园”,各地文旅市场呈现一派新鲜火热的场面。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牢记总书记嘱托,近年来,山西大同、河南洛阳、福建厦门等地不断探索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释放文物魅力
文物保护工作者孙波有两个身份——既是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的文物“修复师”,又是云冈石窟文物保护研学课的“讲师”。
在云冈石窟第5窟修复监测现场,搭起脚手架,孙波爬到与佛像平视的位置,近距离观察佛像脸上斧凿刀刻的痕迹。“做文物修复,就像在跟1500年前的古人跨时空对话。十年前的修复技术是否还可行,新材料如何更好应用,都要进行复盘和研究。”孙波说。
近几年,大同在石窟佛像的文物保护方面手段持续“上新”,比如监测用的微波水分仪,修补用的水硬性石灰等无机材料,基于微生物矿化的加固技术等,涵盖了数字化记录、科技保护、预防性保护等多个方面。“坚实的文物保护,是文旅市场蓬勃发展的根基。”端详着洞窟内的佛像,孙波说。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云冈石窟成为一本‘活’的历史书,使游客能真切触摸历史,让传统文化鲜活传承。”云冈研究院文旅融合发展中心文博副研究员文莉莉说。
采用高精度数字化采集方式,为每一个文物建立数字档案,高精度复制全窟、搭建精细模型,让佛像和洞窟在数字世界“永生”;利用三维“数字档案”的洞窟数据,结合3D打印技术进行1:1复制文物,让各地群众得以近距离欣赏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孙波也在修复文物之余,把修复经历化作“教案”,讲给研学游客。去年,云冈石窟推出文物保护、石窟艺术等7个主题研学课程,接待了来自16个省份的近万名游客,其中关于文物修复的手作课程备受欢迎。
这个春节假期,以大佛文化为灵感的文创产品“佛小伴”成为一件难求的爆款产品。大同闹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星告诉记者,2024年5月上线以来,“佛小伴”系列上新衍生品70余款,累计销售超40万个。
除了云冈石窟,大同还遗存着众多极具东方文化韵味的古迹古建,这个春节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打卡。悬空寺在景区入口设置VR体验区,游客可穿戴设备“飞越”悬空寺;在华严寺,游客可通过AR还原辽代僧人生活场景,还可与虚拟角色互动对话……
“基于文物保护开展的‘活化’创新实践,不仅释放了大同文化的底蕴与魅力,更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带来更大机遇。”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海鹏说,过去一年,大同市6家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1700余万人次,比上一年度增长超过110%。
【记者观察】
大同在古迹古建保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科学举措,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更通过“活化”创新实践让静态遗产“开口说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可触可传播的文化资源,让古老文化跨越时空,融入现代生活。这些古迹古建的保护与“活化”实践证明,科技赋能与人文传承的双向奔赴,正是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中“活起来”、在创新中“火起来”的关键密码。
古韵新风彰显文化活力
手持灵动的鱼灯,身着飘逸的汉服,在古色古香的应天门下往来巡游,耳边是欢快的丝竹之音,眼前是五彩斑斓的光晕,如梦如幻……春节假期,无数游客沉浸在隋唐洛阳城景区“穿越盛唐过大年”的奇妙体验中。
始建于公元605年的隋唐洛阳城,位于“十三朝古都”河南洛阳的城市核心区。如今,厚重的大遗址早已化为景区,其中应天门、明堂天堂、九洲池等主要景点,更是游客的打卡必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作为老牌‘网红’景区,我们这里一直在实践如何凭借丰富的历史遗迹,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隋唐风华,厚植文化自信 。”洛阳隋唐城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经理赵奕鼎说,去年很早便和团队同事着手策划春节“上新”。
策划案改了11版,手机备忘录上全是灵光一闪的创意。“我们最终确定以独具神都特色的‘宫里过大年’为主线,突出‘文化年、传统年、国潮年’概念。”赵奕鼎说。
打造非遗花灯的“千灯巡游”活动,让游客“穿越”回繁华的隋唐洛阳城;复刻1300多年前的春节典礼“元日大朝会”的宏大场景,游客即可“一秒入戏”,沉浸式体验与感受盛唐风情;千余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将应天门、明堂装点得富丽堂皇,游客得以在寒冬里一窥“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景……
“文旅融合创意为先,游客体验为要。”赵奕鼎说,为了让游客欣赏国家级非遗洛阳宫灯原汁原味的美,团队遍访洛阳制作花灯的老匠人,打造出一款传统洛阳宫灯;专门请教牡丹培育专家,通过控制温度、光照等条件,确保这些牡丹在大年初一到十五期间绽放。
“一进洛阳城,‘入画’盛唐风。”一袭汉服妆造的湖北游客徐一可说,“设计得太好了,传统文化和时尚相融合,在这里能穿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据介绍,2024年以来,洛阳全市接待游客超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18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春节已过,马上要开始筹备牡丹文化节的活动。”赵奕鼎充满期待,“或许我们可以做一场十三朝服饰的复原展示呢。”
【记者观察】
文旅融合并非文化和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如同用一缕缕丝线,把文化的底蕴、旅游的体验、人文的情怀紧密交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近年来,洛阳市秉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隋唐洛阳城、洛邑古城、龙门石窟、老君山等景区依托各自传统文化特色,将静态历史转化为动态体验,每一项设计都暗含“古今对话”的巧思,诠释了“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的时代命题。
文体并举注入发展动力
作为“初代网红旅游城市”,厦门自然景观优美、文艺气息浪漫、闽南文化特色鲜明、“音乐之岛”鼓浪屿上百年建筑风格各异,早已是游客心中的“天然摄影棚”。
如何利用优势资源拓展厦门旅游新市场?
“促进文化影视和旅游融合发展,正是我们‘破局’的关键。”说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落户厦门的故事,厦门市委宣传部电影处负责人卓秋黎兴致勃勃。
2019年,厦门与“金鸡”结缘,当地文化影视产业如同插上了翅膀。数据显示,自电影节落户以来,厦门文化影视产业聚集发展效应明显,项目涵盖影视、音乐、版权等多元业态,影视拍摄基地和文创园区不断涌现,影视产业链不断完善。
产业蓬勃发展,内容与手段持续“上新”:将10余部在厦门取景拍摄的影视剧相串联,打造60多条“金鸡”影视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览中领略电影魅力;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剪辑创新实验室”在厦门授牌,成为服务国内一流电影剪辑技术的创新平台……
除了文化艺术“上新”,厦门还在体育旅游方面玩出“新花样”:
山地自行车赛道蜿蜒于山林间,徒步探险线路深入偏远海岛与深山幽谷,同安湾的滨海浪漫线更是让人“跑在画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马拉松赛、国际铁人三项挑战系列赛、世界田联钻石联赛等‘体育+旅游’的潮玩新体验让全世界的朋友纷纷来到厦门。”厦门体育集团董事长吴明显说,他亲历了厦门从“城市马拉松”到“马拉松城市”的蜕变,见证了体育产业繁荣为厦门文旅振兴注入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积极打造电影之城、音乐之岛、马拉松城市,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旅游体验,让厦门成为全球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厦门市文旅局副局长钟海林说。
【记者观察】
厦门精准定位,创新文旅融合模式,以文化影视与体育产业为双翼,带动消费与经济增长。过去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地考察时都强调,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各地遵循总书记指示,立足本地特色,不断培育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创新表达和传播方式,推动文旅产业日渐繁荣,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层次精神需求,也带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幸福产业”越来越壮大。(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