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 年 3 月 9 日,苹果在旧金山的芳草地艺术中心召开了 Spring Forward 主题发布会。「迎春前行」,一语双关——时令上的春日已经来到,美国夏令时即将开始,人们需要把钟表向前拨一小时;乔布斯离世之后的苹果又将在何处寻找春天?
2015 年 3 月 9 日,苹果在旧金山的芳草地艺术中心召开了 Spring Forward 主题发布会。「迎春前行」,一语双关——时令上的春日已经来到,美国夏令时即将开始,人们需要把钟表向前拨一小时;乔布斯离世之后的苹果又将在何处寻找春天?
2014 年发布的「违背祖宗」的 iPhone 6 收获了 iPhone 历史上,乃至整个智能手机历史上最高的单品销量——约 2.2 亿部。苹果给它的 slogan 是「岂止于大」,但恰恰是表象上的「大」造就了这款产品的火爆销量。同台发布的 Apple Watch 是第一款没有乔布斯参与的苹果产品,即使发布之初略显稚嫩、迷茫,如今也已成长为一款现象级产品,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喜爱。
在 Spring Forward 发布会上,讲完软件上的一些改进后,库克高调宣称:
We challenged ourselves to reinvent the notebook.
我们向自己发起挑战,重新发明笔记本电脑。
怎样的一款新 MacBook 才能撑起苹果的春天呢?
自从 2012 年搭载Retina 显示屏的 MacBook Pro 发布后,大家都在期待着,哪一天这块充满魔力的显示屏也能搬上「装得进档案袋」的 MacBook Air 呢?
2008 年,乔布斯在 Macworld 大会上拿着装有 MacBook Air 的档案袋
三年后,我们等来了这款 12 英寸 The New MacBook ,轻至 920g ,最薄处仅 3.5 mm ,最厚处也不过 13.1 mm 。这样的轻薄程度即便是放在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足够震撼,于是我们也不奇怪 The New MacBook 发售没多久就紧缺到了官网发货时间超过一个月的地步了。
当然了,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当你亲手捧起这部 MacBook 时才会体会到这些数字的意义。
在 The New MacBook 上,苹果将天线集成在了机器底壳,塑料转轴也就顺理成章换成了和机身相同的铝合金材料,这也是铝合金 Unibody 工艺第一次在 Mac 身上完全实现,让你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深深吸引。
机身左侧有一个 USB-C 接口,右侧则是一个 3.5 mm 耳机孔。楔形设计语言的 The New MacBook 的「薄」此刻得以具象化——边缘处看起来恰好是一个 3.5 mm 接口的厚度。
开盖,便会看到苹果投入重重心血的蝶式键盘。键盘的左右两侧已经完全延伸到边缘,机身要是再小一点,可就放不下全尺寸键盘了。苹果为每一枚按键设计了单独的背光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不会,键帽边缘都不会漏光。键帽被固定得极好,几乎不会晃动。——也只有蝶式键盘这样「(至少看起来)美妙」的设计能配得上 The New MacBook 轻盈纤薄的机身了。
开机,macOS 经典的「咚」从未如此清澈。The New MacBook 采用无风扇设计,运行时不会发出任何噪声,当然也就避免了 Intel MacBook 开机时风扇狂转的「不优雅」了。
为了增强续航能力,The New MacBook 尽可能压缩了主板尺寸,并在苹果家族中首次采用堆叠式电池。
如果说设计 Apple Watch 是 Jony Ive 在打造自己喜爱的产品,那么设计出 The New MacBook 则是为了给乔布斯圆梦了。The New MacBook 就像当年乔布斯极其自豪地介绍给大家的 PowerMac G4 Cube ,一个是极致轻薄的笔记本,一个是不到棱长不到一英寸的迷你立方体,而相同的是每一处细节都充满果式匠心。
似乎总是有这样一则魔咒,或者说是一种必然,当苹果倾尽全力打造一款极端漂亮的产品时,这款产品往往会受到当时技术的制约而失败。非常可惜,乔纳森这一次为乔布斯圆梦的尝试又失败了。
上面提到的 The New MacBook 和 PowerMac G4 Cube 都为了「优雅」而去掉了散热风扇,后者至少保留了风道,前者甚至更进一步将机身密封起来,完全依赖于铝合金外壳的被动散热。在 Apple Silicon 到来之前,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完全放弃了性能表现。
Intel Core m 只有 4.5W TDP ,CPU 无法长时间睿频,基本只能维持在 1 GHz 出头的频率运行。而早年 Intel 核显性能也非常一般,OS X 华丽的动画效果在这块 2304*1440 分辨率的屏幕上甚至会经常出现卡顿,这样的问题直到 2017 年 Kaby Lake 问世才略有缓解。
性能不够,大不了让程序多跑一会儿,上面的问题倒也不至于致命。但苹果在设计 The New MacBook 时,为了避免 CPU 产生的热量烫到用户,在主板与后盖之间留了 1 mm 空气层。这使得电脑内部像极了一个闷起来的大火炉,热量不断累加,最终导致 CPU 虚焊。如果你打开闲鱼,就会发现有不少主板损坏、开机显示「问号文件夹」的 12 英寸 MacBook ,这一问题在 2015 款上尤为严重。
而为了极致的纤薄,与 The New MacBook 一同发布的还有已经被扫进历史废纸堆里的蝶式键盘。足够薄,足够漂亮,但极短键程「敲钢板」让它的口碑两极分化。用稍大的力气击键就会发出不小的咔嗒声,也实在是和它优雅的外观不相称。由于故障率居高不下,苹果最终宣判了它的死刑,蝶式键盘享年四岁零八个月。
因为「花瓶」属性过重,The New MacBook 甚至比它率先搭载的蝶式键盘先入土。2019 年 7 月 9 日,苹果官网正式下架 12 英寸 MacBook ;而蝶式键盘的告别,则是在同年 11 月 13 日,这一天苹果发布了搭载剪刀脚键盘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
关联阅读:《蝴蝶终飞去:蝶式键盘的前世今生》
第二代蝶式键盘(图源 iFixit )
The New MacBook 是一款超前的产品,一款失败的产品,也是一款 Mac 转型的标志性产品。
上面我们提到,大家期待的是一款搭载 Retina 显示屏的 MacBook Air ,而苹果带来了一款「无印版」The New MacBook 。
「New」并不是 12 英寸 MacBook 与先前 Mac 转向 Intel 处理器初期的「塑料小白」相较而言,毕竟它们的产品定位有着巨大的差别,而是象征着整个 MacBook 家族的重塑。它开启了 MacBook 的下一个五年,直至 2021 年「刘海模具」的出世,每一款 MacBook 身上都有它的影子。
2019 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与 2018 款 MacBook Air
要说对 MacBook 家族新设计语言最为直观的感受,那一定是不再发光的苹果 Logo 了,但内在的革新远不止于此。
一直以来,Mac 的触控板总能给人比 Windows 阵营更为愉悦的操作体验,而与 The New MacBook 一起登场的配备 Taptic Engine 的 Force Touch 触控板进一步拉大了它们之间的差距。
在按压触控板之后,内置的压力反馈装置会给出很轻微的震动。同时反馈的力度和灵敏度在系统中是可以设置的。这使得它和传统的按压式触控板在使用体验上十分接近,唯一的不同在于 Force Touch 在触控板的任意位置都可以模拟出按压的手感。—— ArsTechnica
Force Touch 可以实现用力长按、加速控制和压力感应绘图三种功能,苹果设定的操作方式也是非常符合直觉的。触控板从「一维」的单点触控+按键点击,进化到了「二维」的多点触控+全域点击,而最终达到了「三维」。
毫不夸张地说,Mac 上的 Force Touch 触控板是对笔记本操控方式的革命,或许这也是库克口中「Reinvent the notebook」的真正含义。
对于 The New MacBook 这样一款极致纤薄的产品,原先的 MagSafe 2 、USB-A 和 Thunderbolt 2 等接口都显得过于庞大。苹果为其选择了刚刚制定标准完不久的 USB-C 接口,The New MacBook 也成为了首台搭载 USB-C 接口的笔记本电脑。它是这台电脑身上除了 3.5 mm 耳机接口外的唯一一个接口,但能搞定视频信号、数据传输和电源连接等多种功能。
苹果对于自己看准了的技术往往会带着赌徒般的决绝,就像当年抛弃软驱、去除光驱、全面换用固态硬盘那样,一年半后的新 MacBook Pro 更是偏执地用上了高达 4 个 Thunderbolt 3 协议的 USB-C 接口。直至今日,尽管 MagSafe 3 复活归来,HDMI 接口也重新出现在了 MacBook Pro 身上,但苹果再也没有重启 USB-A 接口。
我们不得不感慨苹果当年全面转向 USB-C 的激进——超前总是带着阵痛,拓展坞成为了 Mac 用户一个时代的回忆。
新 MacBook Pro 又带回了 HDMI 接口与 SDXC 卡槽
The New MacBook 发布于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代,见证着传统桌面互联网的衰亡。如今,移动设备的交互逻辑深入人心,许多小孩甚至不会使用电脑。我们不得不承认,PC 时代已然落幕。
For every year of the past decade, the Mac has outgrown the industry. Last year the industry shrank 2%, and Mac grew over 20%. 在过去十年里,Mac 的增长势头强于整个行业。去年整个行业衰减了 2% ,而 Mac 逆势上涨了 20% 。——蒂姆 · 库克(于 2015 年苹果 Spring Forward 发布会)
生态关系的重构在 iPhone 和 iPad 的巨大成功影响下,不少消费者也会想购入一部 Mac 体验「苹果生态」,苹果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新需求做出了不少改变。例如,从 OS X Lion 开始,苹果将触摸板的滚动方向从模拟鼠标滚轮改成了模拟触摸屏(也就是自然滚动)。
交互逻辑的改变只是表层体现,而更深层的逻辑转变在于,The New MacBook 从此将「苹果生态核心」的位置让给了 iCloud ,Mac 的地位不再高于 iPhone 、iPad 等一众设备。
在桌面时代,移动设备是 PC 的附庸。iPod 这样一款高度依赖于 PC 的硬件产品就足以说明问题其资料库的管理只能通过 iTunes 或 PC 上其他兼容软件完成。用户仅可以在 iPod 上创建新的播放列表,但无法为播放列表重命名——复杂操作必须由电脑完成。
The New MacBook 是一款移动时代的桌面设备,机身上唯一的 USB-C 接口便是 Mac 放弃了对移动设备的支配地位的一种隐喻。它不具有连接并管理众多移动设备的各种接口,失去了管理、支配移动设备的能力,不再是整个苹果生态的中心。移动设备可以独立完成其上的各种操作,不再需要电脑的辅助。
反倒是移动设备有了自己的附庸,譬如 Apple Watch 之于 iPhone 。
基于上述逻辑,The New MacBook 的包装盒也变成了和 iPhone 、iPad 等相同的设计风格——大家从此地位彻底平等。
移动时代,iCloud 才是新的生态核心。一切数据都通过「云」来传输,物理意义上的接口也就变得不再必要,那么一部电脑就只需要一个「充电口」了,这是非常未来主义的。
2008 年 MacBook Air 的横空出世让我们看到了轻薄本的未来,「超级本」概念也逐渐衍生出来,但 MacBook Air 却停滞不前了。
2015 - 2017 年间得到更新的都只有 The New MacBook ,以至于 2018 年上半年苹果官网还在售卖着第五代酷睿处理器、非 Retina 显示屏的 MacBook Air 。直到 2018 年底,我们才等来久违的 Retina MacBook Air ;而此时 The New MacBook 迎来了最后一次更新(仅配色),并在一年过后匆匆退出舞台。
既然 The New MacBook 与 MacBook Air 呈现出「交替更新」的关系,那么 The New MacBook 其实就是 MacBook Air 的续作……吗?
2008 年的第一代 MacBook Air
先说答案,不是。
乔布斯在发布 MacBook Air 时,曾这样抨击过索尼的 TZ 系列产品:
They generally weigh about 3 pounds, and they generally are about .8 inches to 1.2 inches. They also compromise, because their displays are 11 or 12 inches, the keyboard is miniature, and the processor is slower than standard. There’s too much compromise on everything but weight.
它们通常重约 3 磅,通常大约 0.8 英寸到 1.2 英寸(厚)。他们也妥协了,因为它们的显示屏是 11 或 12 英寸,键盘是缩小的,处理器慢于常规产品。除了重量,一切都有太多的妥协。
乔布斯的观点是,便携是好的,但不能妥协、牺牲其作为电脑的核心体验。以这样的标准来看,The New MacBook 若是放在桌面时代,显然是一款不合格的产品。
但时过境迁,消费者对于电脑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我们不再需要一个连接各种设备的「中心」,很多人对于笔记本的需求仅仅是「轻生产力」,也就是做做 PPT 、编辑文档等,更有甚者购买笔记本只是为了一块方便追剧的大屏。
还记得乔布斯提出的 Mac 产品线「四象限」原则吗?
非常巧合的是,在 WWDC 2017 上问世的 10.5 英寸 iPad Pro 与同时更新配置的 12 英寸 MacBook 有着极为接近的屏幕短边长度,它们分别是苹果在移动时代的「iBook 产品线」的 Plan A 与 Plan B 。前者代表着苹果极力构建的 iPad 生产力的上限(虽说很多功能并不完善),后者则是一口气点满便携属性的 Mac 。
MacBook Air 的暂时消失,实则是因为普通消费者已不再需要一台个人中心式的电脑。移动时代的消费者若无「生产力」需求,天然会更加亲近于 iPad 。
至于 2018 年底 Retina MacBook Air 的重生归来,则更像是苹果在补齐 Mac 产品线上相对低端的那一块拼图——老模具 MacBook Air 实在是割不动韭菜了。新的 MacBook Air 完全就是一台 MacBook Pro 的「青春版」,早就不再是当年价格远高于 Pro 系列的旗舰轻薄本了。
Apple Silicon 面世后,MacBook Pro 用上了复古的设计语言,新的 MacBook Air 在对比之下重新显现出「便携」属性,不过这是后话了。
M 芯片加持之下,许多人呼唤 12 英寸 MacBook 的复活,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但苹果早就选择了 Plan A ,iPad Pro 才是苹果力推的未来——讽刺的是,五年前我们说 iPadOS 需要五年才能完善,五年后还是在这样说着。
你的下一台电脑,还得是电脑
回到开头的问题,或许你已经有了答案。苹果的春天藏在 iPhone 里,藏在 Apple Watch 和未来的 AirPods 等附属产品里。The New MacBook 外观再怎么惊艳,也不过是上一个时代的产品,只能融入到以 iCloud 为核心的新 · 苹果生态之中,创造不了新的春天。
但十年了,我们依然怀念 The New MacBook 。怀念的不仅是它极致轻薄的精美外观,更是那个乔纳森手下频频涌现出惊艳设计的苹果。
The New MacBook 是桌面时代在夕阳之下的最后一舞,实验品属性的它再无续作,就像一件艺术孤品。
它先于时代,「New」是相对于过去而言。
但「New」时代,只允许它留下一曲悲歌。
来源:少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