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科技大爆发!深圳智造再出圈

360影视 2025-02-07 01:17 2

摘要: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汇聚各方力量,共谋高质量发展。

广东的“新春第一会”,来了!

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汇聚各方力量,共谋高质量发展。

这也是广东连续第3年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通过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动员全省上下续写“春天的故事”。

大会现场,省委书记黄坤明在讲话中79次提到的一个词——产业,为新一年的发展给出了方向。

笔者注意到,本次高质量发展大会多次提到深圳,提及深圳的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提到深圳企业华为以领先的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对深圳在未来产业发展、引领时代浪潮寄予厚望。

2月6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也明确提到,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工作要求,动员全市马上进入状态、马上行动起来,全力推动深圳的高质量发展在2025年再创佳绩。

实际上,在大会召开之前,深圳已经在春节期间惊艳“出圈”。

1

科技春潮涌动

这个中国年,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东方的科技力量。

DeepSeek宣布开源AI模型,在大洋彼岸掀起巨浪。其打破传统AI依赖高端芯片的模式,通过算法优化,使AI训练成本降低90%。

蛇年春晚的舞台上,一首《秧BOT》把中国的人形机器人送上热搜。当最炫东北风遇上最酷机器人,赛博感瞬间拉满。

这波科技浪潮出现后,有人在网上讨论:哪个城市是最大赢家?

有人说是杭州。因为无论是DeepSeek还是《秧BOT》背后的宇树科技,都来自杭州。更有声音直言:“杭州六小龙”将以一己之力单挑整个美国硅谷圈。

但实际上,真正的大赢家不止杭州。以AI产业来说,《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就给出了一个中肯的分析:

北京的基础最好,在构建全栈式人工智能产业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海的人才最多,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数量约为25万,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

深圳的产业最密,在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数量上,以及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企业分布上,深圳均位居全国之首,成为人工智能“密度”最高的城市。

而杭州背靠长三角,高校与科研资源丰富,被誉为“数字经济第一城”,也算是后起之秀。

总体来说,这些城市各有所长,它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良性竞争与协同发展,有助于形成更好的创新生态。正所谓:群星璀璨,汇成银河。

科技感十足的春晚舞台,背后也潜藏着不同城市的力量。

就拿创意融合舞蹈《秧BOT》来说,登台的宇树科技H1机器人,头部搭载了深圳市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Helios,让机器人在舞台上能够实现精准定位、走位。

此外,今年春晚上,央视首次全面运用的“XR+数字孪生+VP+AI”“5G+4K/8K+AI”等创新成果,也是深圳企业洲明科技运用裸眼3D、LED AI空间渲染视觉等多项技术赋能数字内容制作和舞台美术设计。例如开场表演《如意舞步》中通过AR效果翩跹起舞的金蛇,现代芭蕾《伊人》中突破现实限制的奇幻效果,在歌曲《登高》C位登场的AI醒狮,都有洲明科技的助力。

还有来自深圳的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以3000架无人机助阵春晚重庆分会场,通过科技+艺术的形式,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大漠大智控作为深圳本土无人机企业代表第六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科技更在春晚之外。春节期间,泰山景区首次试运营“登山助力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体力再差的人也能轻松“拿捏”泰山。有体验者直言:有了这台机器人,我(登山)完全感受不到疲惫。

资料显示,这款机器人运用了人体工学设计、动力、电子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由泰山文旅集团和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

这个春节,低调的深圳,彻底藏不住了!

2

“AI先锋之城”

胡润把深圳称为人工智能(AI)“密度”最高的城市,并非虚言。

从产业体量上看,2024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747.53亿元,同比增长12.7%。如今,深圳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2260多家。深圳已成为国内人工智能主要集聚城市之一,位居国内第一梯队。

从应用场景看,深圳的人工智能已深入千行百业,应用场景遍地开花。

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圳公布的城市AI+场景应用已达41个,今年还将新增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场景应用10个。无人机配送、空中的士、低空旅游、智慧路灯杆……深圳的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已在通信、制造、医疗等多个行业落地。

在深圳坪山区的石井街道,目前已投入全场景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29台,作业面积占全街道清扫保洁面积的71%,并计划到2025年底在适宜人工智能环卫作业的区域达到100%覆盖。

春节期间,AI科技智能机械臂为市民游客写起春联;人形机器人PM01穿戴警用装备,跟随特警走上街头巡逻……在深圳,随处可感受到AI的气息。

深圳的AI产业,势能为何如此强劲?

这离不开深圳的前瞻布局。纵观近几年,深圳先后出台《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规划(2019-2023)》《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深圳市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等各类产业政策,在产业规划、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制度创新等方面率先探索,为培育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出良好环境。

典型的是2022年9月,深圳发布《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为促进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还有2024年初,深圳出台的“20+8”产业集群2.0版本中,人工智能升级为“20+8”集群中的独立集群,并作为战略重点类集群进行全市布局。

除了政策,还有真金白银的支持。

2023年5月,深圳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同步发布首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统筹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助力人工智能创新建设。

2024年12月,深圳出台《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里边提到,每年将投入最高1亿元支持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每年投入5000万加速开放政务应用场景,每年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支持人工智能和软硬件融合,对硬件融合的龙头企业最高300万奖励,对软件融合的龙头企业最高1000万奖励……

大力出奇迹,深圳的AI地位,是自己拼来的!

3

活力之源

深圳能成为“AI先锋之城”,原因还在更深处。

一是深厚的科创土壤。

人工智能要发展,有三大关键要素:人才、数据和算力,每一个都离不开资金投入。《2023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显示,2023年深圳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R&D经费投入强度6.46%,首次实现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大中城市双第二。而且,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百强科技集群名单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排全球第二位。

截至2024年底,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万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95家,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密度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一。

二是坚实的产业基础。

人工智能产业链一般有三个层级: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时至今日,深圳已经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深圳拥有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从芯片设计、零部件制造到整机装配,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所有环节。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公开数据显示,深圳目前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5.11万家,数量稳居全国首位,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

这背后,是深圳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的底蕴。2024年,深圳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54064.45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2409.13亿元,继续位列全国“双第一”,稳居“全国工业第一城”。

深圳的产业集群效应也非常明显。经典的例子是南山区的粤海街道办。这20平方千米土地上,聚集了超过110家上市公司。大家耳熟能详的百度、阿里、腾讯、大疆、华为、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要么在这里诞生,要么慕名而来。有人说,粤海街道随便掉下一块砖,都有可能砸中一家上市公司。

由于企业的科技含量高,粤海街道还被称为“中国硅谷”。前几年贸易战时期,美国的封锁对象很多都来自粤海街道,有人在网上调侃——

难道中美贸易战,就是美国和粤海街道办的贸易战吗?

三是友好的营商环境。

深圳长期将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城市的最核心竞争力,迭代出台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法治政府建设全国百城评估第二,获全球智慧城市大会最高荣誉“城市大奖”。

2024年,深圳新增经营主体56万户,总数超440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非常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这些企业才是深圳经济活力的毛细血管,他们对一个城市的创业土壤最为敏感。可别小看这些企业“幼苗”,保不齐几年后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也正是这三点,让深圳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有声音称深圳逐渐走向“沉默”,在新一轮产业转型中落于下风。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

回看过去几年,深圳的GDP增速都保持在较高水平。2024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36801.87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高于全国全省,位居一线城市第一。

如上文所述,无论是科创实力、产业基础还是营商环境,深圳都依旧处在全国第一梯队,在某些领域的地位也依然牢固。

走在深圳街头,你依旧能感受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气息,这里依然是全中国最适合干事创业的热土!

4

尾声

回看历史,深圳其实一直在“破圈”。

从边陲小渔村变身经济特区;从依赖农业经济转向制造业立市;从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低端制造业,向知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次“破圈”,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深圳速度”,进而变成“中国高度”。

从“三来一补”到科技创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效益”,从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到创新生态链、超前沿产业……深圳,从来没有停下前进向上的脚步!

如今AI产业的爆发,正是这种“破圈精神”的经典注脚。

40多年间,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拥有近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奇迹般崛起于中国南海之滨,惊艳世界。

不难想象,这个“奇迹”还将继续。属于深圳的下一次“破圈”,已经在路上!

来源:包不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