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2期《党建》刊发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署名文章

360影视 2025-02-07 09:44 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重要论断与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一脉相承,为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

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郝 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重要论断与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一脉相承,为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尖端科技和先进思想文化的源泉、集聚一流人才的枢纽,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要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新的使命担当,发挥好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全面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进程。

一、夯实教育根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教育是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础,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关乎教育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当代青年养成理论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北大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镇,近年来扎实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协同发展,主办三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创办《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等精品学术期刊,形成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6卷本)、《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思想历程》(5卷本)等系列优秀研究成果。高校要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治校的基础工程、源头工程,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改革创新思政课程体系。思政课是加强思政育人的主渠道。近年来,北大着力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精品思政课程。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开设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专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前沿问题研究”等专业课程,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要扎实推进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和本领,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

拓展实践育人广度深度。“知行合一”是教育的关键,要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2019年,北大率先实施实践育人综合改革,目前已在全国30多个省份建立了500余个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每年暑期,学校都会组建200多支由各院系的书记、院长和专任教师带队的实践团队,带领学生行万里路、读“国情”书。由300余名北大师生组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在新时代的实践”课题组,走进乡村城镇,深入国有企业,实践成果结集出版了《走向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发展》《中流砥柱——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两部著作。近10年来,3800多名北大选调生奔赴基层一线、乡镇边陲,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高校要始终践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育理念,坚持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学生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二、把握科技核心,持续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技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生产力持续提升的关键,是大国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应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加强有组织科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近年来,北大主动适应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规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以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国家科研大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纽带,在新一代芯片、脑科学、生物医药等领域,密切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协同联动,形成先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高校要加快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进一步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努力攻克“卡脖子”问题。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产业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北大深刻把握基础研究的新趋势、新内涵、新路径,不断巩固、深化、提升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近年来,已有数十名北大人获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等重要奖项,产出了石墨烯新材料制备、纳光电子芯片、二氧化碳制冰等一批有转化价值的重要成果。北大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转化的链条,与许多高科技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努力开拓“市场出题、共同答题”的新模式;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及社会民生需求,与地方政府共建异地科研机构,赋能地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校要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走好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要积极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新路径,完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循环促进机制,走好产业创新“最后一公里”。

厚植创新文化沃土。科技与文化相辅相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既要有前沿科技和创新人才,也需要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北大着力发展新文科,建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文学讲习所等机构,大力推进《儒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等重大基础性学术工程,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高校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研究范式,加快建设数字人文、数字经济等新兴学科,加强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加快推动数智化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为科技自立自强厚植创新文化的沃土。

三、立足人才根本,加快培养国家战略紧缺人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加快培养国家战略紧缺人才,是建设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障,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高校是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源源不断输送国家急需的战略紧缺人才是其重要使命。

持续优化高水平学科布局。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北大坚持“强化基础、深化交叉”的学科建设方针,打造顶尖学科集群。持续完善对基础学科的稳定支持机制,围绕宇宙演化、全球变化、物质科学、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重视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以“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碳中和核心科学与技术、“数智化+”四大领域为枢纽,推动学科群深度交叉融合。高校要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健全及时响应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调整机制,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载体,巩固和维护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优质学科生态。

创新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北大深入实施数学英才班和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深化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建设了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4个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加快培养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高层次紧缺人才,与多个国家实验室、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高校要更加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持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快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构建高质量数智教学体系。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在对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治理体系等产生深远影响。北大全力打造数智教学体系,开设了236门数智领域课程、一批学科交叉的通识教育课程及跨学科课程,牵头建设汇聚全球30所高校的“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高校要紧抓科技与教育系统性融合的时代机遇,进一步完善智能教学平台,推进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在智能时代的胜任力。

建设一流师资荟萃新高地。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北大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发现、引进快速响应机制,自2018年以来海外引才500多名,汇聚了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高校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创新人才等群体,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引育顶尖人才,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不断构筑一流人才荟萃的新高地。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现代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人才成长生态,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高等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监制:苗遂奇

审核:王群星

责编:郭慧

校对:白梦洁

制作:穆菁

来源:党建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