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日报原办公楼将变身博物馆!

360影视 2025-02-07 10:01 2

摘要:长春日报的历史,是一部与长春城市发展紧密交织的奋斗篇章。它创刊于 1945 年 11 月 8 日,在那个百废待兴、万象更新的时代,长春日报肩负起传播信息、凝聚人心、引领舆论的重任,成为长春地区重要的新闻传播阵地。

现在,长春日报已经搬离了新民大街。

不久后,日报原办公楼将成为一座博物馆!

01.长春日报:从新闻先锋到文化新地标

长春日报的历史,是一部与长春城市发展紧密交织的奋斗篇章。它创刊于 1945 年 11 月 8 日,在那个百废待兴、万象更新的时代,长春日报肩负起传播信息、凝聚人心、引领舆论的重任,成为长春地区重要的新闻传播阵地。

日报办公楼的设计融合了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与实用需求。整体建筑以简洁大方为主调,采用砖混结构,外立面以朴素的灰色砖石为主,搭配整齐的窗户,彰显出庄重而沉稳的气质。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各个功能区划分明确,新闻采编室、排版印刷车间等一应俱全,为长春日报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长春日报即将华丽转身,化身为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这一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城市记忆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它不仅标志着这家扎根新民大街多年的媒体机构开启了新的文化使命,更象征着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发展进程中迈出了独特的一步。从曾经的新闻传播阵地,到未来的文化展示窗口,长春日报的转变为街区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也让人们对新民大街的文化复兴充满了更多期待。

二、新民大街:历史深处的时代烙印

新民大街始建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彼时,长春作为伪满洲国 “首都”,城市规划被纳入特殊的历史框架。新民大街作为城市主干道之一,其建设旨在构建伪满洲国统治机构的核心区域。在当时的规划蓝图下,伪满洲国八大部等重要建筑沿新民大街两侧拔地而起,成为日本殖民统治的标志性建筑群落,见证了那段屈辱而复杂的历史岁月。

新民大街,作为长春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条街巷都承载着诸多变迁与故事。曾扎根于此的长春日报,为配合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工作进行搬迁,这一行动不仅仅是媒体机构的物理转移,更是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有力支持,为街区后续的科学规划与多元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而如今其将成为博物馆的消息,更为街区的文化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伪满八大部:凝固的历史记忆

新民大街两侧的建筑风格独特,是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其中伪满洲国八大部建筑群尤为引人注目。八大部作为伪满洲国的八大统治机构,涵盖治安部(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兴农部、文教部、外交部、民生部。这些建筑大多建于 20 世纪 30 年代,其建筑风格巧妙融合了日本传统建筑元素与当时盛行的 “兴亚式” 风格,庄重而不失典雅,成为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独特见证。

(一)伪满治安部旧址:威严的历史见证者

伪满治安部旧址,现址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建筑外观气势恢宏,主体以灰色石材装饰,高耸的塔楼直插云霄,彰显出威严庄重之感。其内部空间布局合理,默默见证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军事管控与社会变迁,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

(二)伪满司法部旧址:学术传承的历史象征

伪满司法部旧址,如今已变身为吉林大学新民校区基础教学楼。建筑采用红砖砌筑,线条简洁流畅,每一块红砖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透露出浓厚的学术气息。它不仅是伪满洲国司法体系的象征,更是医学教育传承的重要阵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才,为社会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伪满经济部旧址:经济变迁的历史记录者

伪满经济部旧址,现用作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院。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褐色的面砖与欧式的门窗装饰相得益彰,生动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经济管理中枢风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见证了伪满洲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经济体系的起伏变化,成为研究经济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四)伪满交通部旧址:角色转变的历史地标

伪满交通部旧址,现址为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其建筑外观庄重大气,采用对称式设计,体现出交通管理部门应有的权威性。多年来,它从历史的见证者逐渐转变为医学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完成了从历史记忆承载者到现代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五)伪满兴农部旧址:培育栋梁的历史摇篮

伪满兴农部旧址,如今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红色的屋顶与白色的墙面相互映衬,色彩搭配和谐自然,别具一格。这里曾经是伪满洲国农业政策推行的核心机构,如今则成为培育祖国未来栋梁的摇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伪满文教部旧址:教育传承的历史印记

伪满文教部旧址,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充满了教育场所特有的宁静与祥和。它承载着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化教育理念,同时也在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养下一代贡献着力量。

(七)伪满外交部旧址:神秘的历史研究基地

伪满外交部旧址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建设街1122号,是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历史遗迹。建筑风格独特,以灰白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体现出外交机构的特殊气质。它见证了伪满洲国在外交上的种种活动,如今也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后人揭开那段尘封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八)伪满民生部旧址:城市变迁的历史坐标

伪满民生部旧址,如今是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建筑风格沉稳大气,展现出那个时代民生管理机构的特点。多年来,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革,成为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坐标。

04.未来展望:文化场馆交织的新民大街

值得一提的是,在街区的保护提升规划中,打造建筑博物馆的设想被提上日程。依托新民大街独特的建筑资源,建筑博物馆将全方位展示长春的建筑发展历程,从八大部的特殊历史印记到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让市民和游客能够系统地了解长春建筑文化的脉络。这不仅能极大地丰富街区的文化内涵,还将为建筑爱好者提供一个绝佳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新窗口。再加上长春日报将成博物馆,未来的新民大街,文化场馆星罗棋布,各有特色又相互呼应。

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新民大街独特的历史风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镌刻着长春过往的岁月痕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历史价值来看,它是城市发展脉络的关键节点,见证了城市的兴衰变迁;从文化意义而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人文气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对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提升,绝非简单的城市建设工程,而是一场守护城市灵魂的庄严行动。

文字:一点资讯吉林站

出品: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

来源:长春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