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商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持续发展?护城河的概念应运而生。本文将深入探讨企业护城河的来源、分类以及如何精准选择高价值的竞争壁垒。
在商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持续发展?护城河的概念应运而生。本文将深入探讨企业护城河的来源、分类以及如何精准选择高价值的竞争壁垒。
资本主义的世界非常残酷,竞争是主旋律,从长期主义角度,安身立命之本就是要把自己的竞争壁垒想清楚。
如果别人觉得非常麻烦,你却觉得简单轻松的能力,可能就是你的壁垒与天赋所在。
常有顶级企业家说不要过多关注竞争,而应该关注用户,做最好的体验和创新产品惊艳大家。
听起来没毛病,但观点没有对错只有角度。说这些的往往是乔布斯、马斯克这样的卓越天才。
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是不是?很显然不是。
前面聊完规模优势的底层逻辑商业世界的第一定律:规模优势,接着就要把竞争壁垒讲清楚。
因为规模的大量增长就建立在较强的竞争壁垒上。有时候我们也把较强的竞争壁垒为护城河。
01 护城河的源头护城河思维的源头由芒格提出,是逆向思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先不思考如何获得成功,而是思考如何避免失败,护城河是用来避免失败的。
这是一种投资理念,为避免过度解读,我们先来看看巴菲特的原话:
在投资和并购企业的态度方面,我们努力遵循格雷厄姆的原则。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寻找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有宽阔而且持久的护城河、有保护性的雄伟的经济城堡,而且还有一位诚实的领主负责管理城堡。
本质上,这三个要素就是商业的全部。我们寻找一家公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有一条护城河环绕自己的公司——比如说,因为是某个领域的低成本制造商、因为服务能力而拥有天然的特许经营权、因为在顾客的心目中占据了一定地位、因为有技术优势等等。关键是它周围有护城河。
不过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所有的护城河都会遭到进攻。只要有大城堡在那里,那么别人就会想方设法攻克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多数护城河其实都一钱不值。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这是建设性的现象。我们努力弄明白为什么有些城堡还没倒下?是什么东西能让这些城堡继续存在?有什么东西在五年、十年或二十年后能叫这些城堡灰飞烟灭?
关键因素是什么?永久性有多永久?城堡的存在有多大程度上是依靠领主的天才?假如我们对护城河满意,我们就要琢磨领主是不是有意独占所有财富,或者会不会用城堡的财富做蠢事等等问题。这就是观察企业的方法。
每一天,通过无数种方式,我们下属每一家企业的竞争地位要么变得更强,要么变得更弱。如果我们让客户更加愉悦、消除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改善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的竞争力就会更强。
我想,以上巴菲特已经把护城河理论讲得尤为清晰,任何他人的解读都显得苍白无力。
02 护城河的分类常见的企业护城河有:无形资产、转化成本、网络效应、成本优势、规模效应。具体相关概念,这里不再展开细节,可以多问问deepseek。
护城河只是说在企业在某一项领域特别突出,并不是说在其他领域不优秀。
比如苹果的护城河是品牌,但并不意味着苹果的技术无优势、规模效应弱。
巴菲特的话的意义在于,我们没必要被公司的短期业绩波动所困扰。真正重要的是:
公司有没有护城河?要找出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公司的护城河到底能存在多久?
护城河会受到哪些领域的挑战,尤其是会不会受到新科技的挑战?公司的经营是在加宽护城河,还是会让护城河变窄?
这个理论非常好,但也得先理性一下,没有护城河能永久存在。
商业竞争无处不在,公司存续期内的各个阶段都会遭遇挑战,大多数公司都会被淘汰,很多构建的“长沟深堑”最终被证明只是幻觉。
理解护城河这个理念并不难,但非常困难的是企业应该选择哪种类型的护城河,又如何将其落地建立起来。
有没有护城河,用一个假设就能判断:这门生意能通过大量砸钱砸出来吗?如果不能,证明有护城河。
关于护城河是什么,有一定的判断原则:如果是品牌,那就要分析跟同类产品相比,公司的产品是不是有更高的定价或更低的销售费用如果是规模效应,那要看收入的增速是不是快于成本的增速,利润率是不是会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是网络效应,那通常会有快于行业的客户数增长率和边际递减的成本效应如果是转换成本,那就要看是否有更高的复购率和较低的营销费用率如果是成本优势,那相比竞争对手是否有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成本费用率
好的壁垒应该具备:价值性,难模仿,难替代,稀缺性。比如:拼多多的核心壁垒是其强大的 “价格优势与成本控制体系”美团的核心壁垒是其强大的 “本地生活服务网络与规模效应”滴滴和阿里的核心壁垒是“规模效应”(“网络效应”较弱),壁垒都不强
护城河本身有强有弱,对我的认知而言,垄断性的特许权》网络效应》成本领先》规模效应》迁移成本。
如果有得选,大家肯定都想选网络效应作为护城河,因为网络效应一旦形成,后来者很难再进来抢得市场。
网络效应发挥得最强的是微信,有了微信后大家不再需要其它的社交app。但是大部分人都没得选,基本是行业决定了壁垒的选择。
所以这个问题又会变成,行业的本质是什么,围绕这个本质,应该选择什么作为壁垒。这是基于工具理性的角度。
同时,还可以基于价值理性去思考,企业的天然优势是什么,价值取向是什么,使命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工具理性来确认竞争壁垒。
03 大众市场的竞争策略目前大部分大众市场面临的现状是,如果真想把规模做大,大都要先选成本优势,也是迈克尔波特里的成本领先战略。
在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积累下,企业就可以考虑通过在其它领域发挥作用如品牌或技术形成竞争壁垒。
deep seek目前核心的竞争壁垒便是成本领先,而且在成本优势之外,其技术及创新能力也非常强大。
未来如果能长期成为整个ai领域的top1,且优势不断增强,用户体验不断变好,那么就会形成品牌了。
竞争壁垒对应的是能力建设,会随着内外部动态调整变化,并非定下来就不再改变。
我们以成本领先这一典型例子去讲清楚,竞争壁垒如何真正落地。
首先,成本领先的背后是高效率,即企业内部的高运营效率和企业外部的高交易效率。
我们可以以典型代表企业小米去理解成本领先。关于其模式解读非常多,但最深刻的还是雷军本人,其原话为:
小米模式有办法把分摊成本尽量摊薄吗?有,就是采用爆品模式。总结一下,在影响定价的五个因素中,小米主要做了三件事:
打造爆品,降低全链条的分摊成本。用好互联网工具,做高效的新媒体营销、电商和新零售。自我控制利润空间:硬件净利润率永不超过5%。看起来是三件事,其实是一件事,本质都是效率。
从雷布斯的总结可以看出,成本领先战略,其思路首先是将大的成本项都列出来,是一个偏财务的数学公式。
然后对应每一项去拆解,看是否能通过模式创新和流程优化来实现成本更低但效果不降低、或成本不降低但效果表现更好。
在企业内部落地成本领先的时候,千万不能是降本增效的思路,而是通过更优秀的模式或方法达成投入产出比更优。
前方的道路并不拥挤,坚持的人真的不多。成本领先的背后需要极高的内部运营效率和外部交易效率进行支撑。
一旦选择了成本领先,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效率如果跟不上,毛利率很容易为负。所以这是一条看似最简单,实则最难的路。
落到员工层面,成本领先战略会对员工的工作强度要求会更高。如同样是互联网,美团的员工敬业程度天然就会比腾讯的员工高,加班时长天然会更高。
最后,最理想化的护城河是,企业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如果是在成本效率层面形成竞争优势,它会让你活下来,但不一定活得好。
在工具价值之余,还要追求发挥更多的情绪价值、信仰价值(商业的本质:需求、价值与交易),这样才能形成品牌。品牌立住后,消费者选择你的决策成本最低。
芒格和巴菲特曾说过,有三个与护城河有关的不同技巧:创建一条护城河,识别其他人创建的护城河,以及识别已经拥有但还未展露护城河的创业公司。
芒格承认,在护城河这件事上,他和巴菲特靠买而不靠建,因为他们并不特别擅长建设。
三种商业技能差异很大,一个人同时拥有这三项技能是极为罕见的。往往会创建护城河的没有识别能力,有识别能力的不会创建。
这里便能看出马斯克的牛x之处,他这三项全能,而且都接近满分,怎能不respect。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