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饺子,这个名字,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众,对他一定印象深刻。
饺子,这个名字,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众,对他一定印象深刻。
饺子原名杨宇,大学时选择了医学专业,按理说,他应该是在医院里挥舞手术刀,给病人治病,而不是在计算机前挥动鼠标,做起了动画。
但是你可别小看这位曾经的医学生,直到现在他依然坚持,每部作品都要做成传奇。
回到2003年,那时候的杨宇,正面临着人生中最疯狂的一次选择。
他的母亲每月只有千元退休金,而杨宇每天吃着简单的青椒炒饭,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
即使如此,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动画梦——通过自学、摸索,开始了从医学生到动画导演的转型。
想当年,中国的动画行业是多么艰难,虽然有《大闹天宫》、《神笔马良》这些经典之作,但国漫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大制作相比,差距依旧很大。
面对着整个行业的质疑和外界的冷眼,他依然咬紧牙关,坚持自己的梦想。
饺子和其他人不同之处,在于他对每一部作品的专注和执着。
他的目标不是赚快钱,而是做出能够震动世界的作品。
你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时,是否也感受到了那股用尽全力打造出来的“震撼感”?
这不单单是画面上的精致细腻,更是在情感上的冲击,哪怕是短短几秒钟的镜头,饺子都能通过精心设计、细致调度,让观众的情感与角色产生强烈共鸣。
而他对“细节”的把控,简直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
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哪怕是千军万马,他都会要求每个士兵的动作不重复,甚至连战斗时的空中锁链都要模拟发丝的飘动。
动画制作是一个大工程,特别是对细节的要求,往往会增加巨大的工作量。
可饺子却从不妥协,他的精神几乎成了整个团队的“核武器”。
为了一个简单的山河设计图,团队足足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动用了1318个镜头。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团队每个人的考验。
这么拼命的背后,饺子付出了多少的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在制作《哪吒》时,剧本改了66次,特效也做了无数次的调整。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镜头上,特效师几乎是精疲力尽,有的团队在工作到半夜时,连眼睛都睁不开。
为了确保动画的每一个细节达到预期效果,饺子把每个团队的工作都监管得一丝不苟,甚至把团队成员的状态也一一记在心中。
为什么要这么拼?这是因为饺子坚信,只有极致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才能引发那个时代的文化震撼。
如果把饺子和其他国漫制作人做个对比,就会发现,许多人做动画只是为了跟风,想着“这个市场能挣钱,那就做这个”。
但饺子不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自己创作理念的坚持,是对自己的无情要求。
有人说,国漫的崛起只是时间的问题,而饺子显然是在那条路上走得最快、最远的那一个。
要知道,在2008年的中国,几乎没有人敢看好动画行业。
那时候,《风云决》这类亿级投资的动画都没能成功,而饺子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凭借自己的一台电脑、一颗死磕的心,做出震动世界的作品,实在是逆天改命。
你看看饺子通过自学掌握的技术,看看他一遍遍修改剧本,修改镜头,最终给观众呈现的作品,简直就像是动画版的“金刚狼”,无所不能。
其实,饺子的成功并非偶然。
在全球的动漫行业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导演或制作人在面对困难时,选择了妥协。
可是饺子从不选择放弃。
那些“动画界的魔鬼”,比如宫崎骏、宫藤官九郎等,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往往在于他们对艺术和技术的极致追求,正如饺子一样。
每一个动画细节的背后,都是制作团队无数个昼夜的付出,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就了他的成功。
如今,饺子依旧在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挑战新的极限。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筹备《哪吒3》时,分镜剧本打印出来的重量竟然达到了23斤,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饺子显然并没有满足于《哪吒二》的成功,他正在用更大的野心规划着国漫的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饺子就像是国漫的“复兴号”,他带领着这一产业不断向前推进,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坚定宣扬。
通过饺子的成功,我们能看到国漫的曙光,也看到了一个勇敢追梦、不畏挑战的年轻人的力量。
随着《哪吒》系列的火爆,不仅国内观众对国漫的热情高涨,国际市场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
这不仅仅是饺子个人的成功,更是整个国漫行业的胜利,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一部分。
也许再过一些年,当我们回顾这段国漫崛起的历史,饺子的名字会被牢牢记住。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是要靠一分一秒的积累、一个细节一个镜头的打磨,才能最终成真。
他就像是那个总是在黑夜中亮起的灯塔,指引着未来的方向,给后来的动画人,甚至所有敢于追梦的年轻人,带来了希望和信念。
来源:疯狂故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