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观察到,在燃烧过程中总有火焰产生。同时,物质燃烧后留下的灰烬不易再次燃烧,并且重量有所减轻。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氧气又是如何被发现的?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呢?
人们观察到,在燃烧过程中总有火焰产生。同时,物质燃烧后留下的灰烬不易再次燃烧,并且重量有所减轻。物质为什么会燃烧?氧气又是如何被发现的?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呢?
让我们走进北京科学中心二号楼主展馆一层“科学再发现”展厅,一同追寻问题的答案吧!
17世纪的化学家们用燃素理论解释燃烧现象。燃素理论认为,可燃物质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们含有一种名为“燃素”的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将燃素释放到空气中。
木材燃烧后的重量明显减轻,但还有些物质燃烧后会变重,比如金属锡燃烧失去燃素后反而会变重。
在“科学再发现”展厅,有复原的实验室场景,并且提供了多种燃烧前后的不同物品,包括铁、铝、木头、橡胶等。我们可以操作互动装置,将燃烧后的同种物质放在天平上称一称,看看到底谁重谁轻。
按照当时的理论,金属锡燃烧后变重有三种可能。一是燃烧实验操作不严谨,导致重量增加;二是燃素理论不完善。燃素具有负的重量,金属灰渣含有燃素少反而变重;三是燃素理论不正确。那有更好的理论代替它吗?
真正的突破,来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认为在燃烧过程中,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某种成分,而非释放燃素。在普利斯特里实验结果的启发下,他进一步确认这种成分正是脱燃素空气,称之为“氧素”,从而确立了燃烧的氧化理论。这种成分,正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火空气和脱燃素空气,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氧气。
快来北京科学中心,见证科学家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了解燃烧的本质以及氧气的发现历程,一同踏上科学探索之旅~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