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新冠病毒的新动态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种名为 KP.2 的新冠变异株在全球多地迅速蔓延,引发广泛关注。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5 月 10 日发布的数据,KP.2 已取代 JN.1,成为美国主要流行株 。在加拿大,截至 4 月 28 日,KP.
最近,新冠病毒的新动态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种名为 KP.2 的新冠变异株在全球多地迅速蔓延,引发广泛关注。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5 月 10 日发布的数据,KP.2 已取代 JN.1,成为美国主要流行株 。在加拿大,截至 4 月 28 日,KP.2 占所有 COVID-19 病例的 26.6%,同样来势汹汹。
我国也监测到了 KP.2 变异株的踪迹。3 月 11 日,广东本土病例中首次监测到该变异株。截至 5 月 12 日,本土病例中共发现 25 条 KP.2 序列,不过每周报告的本土序列中,KP.2 占比仅在 0.05% - 0.30% 之间,处于极低水平。
与此同时,JN.1 变异株的传播态势也不容小觑。自今年 8 月在卢森堡首次被发现后,它迅速在全球扩散,截至 12 月 8 日,已在 12 个国家被检测到 。欧洲国家的疫情监测数据显示,JN.1 感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且呈上升趋势,在丹麦,该变异株感染甚至覆盖了 50% 的人口,英国的增长率预计高达 84.2%,传播速度远超其他已知变异株。美国 CDC 估测,JN.1 变异株在美国流行变异株中的占比从 10 月底的不到 0.1%,猛增至 12 月 8 日的 15% - 29%。
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异的过程中,传播特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力增强、免疫逃逸能力提升以及传播途径的变化上。
新冠变异株的传播力相较于原始毒株有了大幅提升。以德尔塔变异株为例,它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增加了近 1 倍,传播率提升了近 100%。在一些疫情传播事件中,德尔塔变异株能在 10 天之内就发生 5 - 6 代的传播,其在人体内的病毒载量比普通株高 100 倍 。不仅如此,德尔塔变异株的潜伏期和传代间隔也明显缩短,平均缩短 1 - 2 天,从感染到发病时间大幅缩短,甚至可在 24 小时内发病。这使得疫情的扩散速度大大加快,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防控措施,疫情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暴发。
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奥密克戎变异株就具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它的刺突蛋白上存在多个关键突变位点,这些突变使得它能够部分避开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部分基因突变降低了抗体药物的中和活性,使得疫苗的保护效果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一些亚型,如 BA.2.12.1,其传播率比 BA.2 快 23% - 27%,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能够在已具有一定免疫力的人群中继续传播。
虽然目前新冠变异株的传播方式主要还是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但在一些特定环境下,传播风险有所增加。在拥挤且通风不畅的室内场所,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可以更容易地通过空气传播,被更多人吸入,从而增加感染风险。像酒吧、餐厅等场所,人们在这些地方可能会摘下口罩、分享食物和饮品,导致病毒传播的几率增大。专家指出,不管个人的日常活动如何,感染新冠病毒的途径基本没有变化,但在不同环境下,传播的风险程度有所不同,需要我们更加注意防护。
新冠变异株的出现,让人们面临着新的健康威胁。感染变异株后的症状也有所变化。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例,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疼、疲倦、咳嗽等,类似感冒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发烧症状 。而德尔塔变异株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浑身乏力、肌肉酸疼、咽喉疼痛、嗅觉或味觉异常等症状,且部分患者病情恶化速度较快,容易发展成重症。
不同人群受到的影响也存在差异。老人由于免疫系统衰退,抵抗力较弱,感染新冠病毒后,导致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在所有人群的各个年龄段当中最高。在香港第五波疫情中,80 岁以上未接种新冠疫苗的老人病死率高达 16.5%,这一数据与武汉早期报道的 80 岁以上老人 14.8% 的病死率相近。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这给早期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免疫力弱的人,如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缺陷人群等,感染变异株后不仅病情可能更严重,还容易出现反复感染的情况。
为了遏制新冠变异株的传播,各地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限制社会活动的措施。在公共场所活动方面,酒吧、KTV、密室逃脱、剧本杀、网吧、健身房、棋牌室、洗浴场所等各类空间密闭娱乐场所,以及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室内体育场馆等各类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常常会在疫情严峻时暂停营业。在西安疫情期间,这些场所就曾暂停营业一周,以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降低感染风险。
出行方面,许多地方倡导非必要不离本地,若需离境的市民群众须持有 48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还可能会对公共交通进行限制,减少航班、车次等,以控制人员的跨区域流动。在新冠变异株奥密克戎出现后,多个国家对南部非洲国家实施旅行限制,禁止相关国家航班入境,要求相关旅行史人员接受核酸检测和隔离。
聚集性活动也受到严格管控,暂不举办大型会议、论坛、演唱会等活动,各类校外培训机构暂停线下培训,暂停中小学和幼儿园在校(园)托管,宗教活动场所暂时关闭,暂停宗教活动。餐饮单位也常被要求不承接宴席活动,鼓励提供到店自取、外卖订餐,实施无接触配送服务 。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但也对经济、教育、社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上,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遭受重创,许多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倒闭;教育方面,学生的学习计划被打乱,线上教学的效果也参差不齐;社交层面,人们的社交活动大幅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受限,给人们的心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面对新冠变异株的传播,政府和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个人也需要做好防护,共同应对疫情。
官方防控措施政府和卫生部门高度重视新冠变异株的防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在监测与预警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对新冠病毒变异株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对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病毒分离培养等技术手段,及时掌握病毒变异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一旦发现疫情,能够迅速启动预警机制,发布疫情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护。
隔离与治疗措施也十分关键。对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严格按照 “四集中” 原则进行隔离治疗,即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将轻症、无症状感染者收到方舱医院救治,将重型或者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加强监测,防止病情恶化。同时,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升级扩容,保障设备设施和药品配备,做好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个人防护要点个人防护是预防新冠变异株感染的重要环节。科学佩戴口罩是关键,外出时务必正确佩戴医用口罩,如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确保口罩覆盖口鼻并紧密贴合面部,避免佩戴多个口罩或带呼吸阀的口罩。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如商场、车站、医院等,更要全程佩戴口罩。
勤洗手也必不可少,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外出归来等时刻。在没有洗手条件时,可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保持社交距离同样重要,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保持至少 1 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与他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并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完成全程接种,以获取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符合加强免疫接种条件的人群,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提高体内抗体水平 。日常生活中,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经常熬夜;保证饮食营养均衡,适当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新冠变异株的传播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但我们也不必过度恐慌。从全球疫情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新的变异株持续出现,但人类在与病毒的斗争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的疫情防控体系已经相对完善,能够及时监测和应对病毒的变异。国家疾控局等相关部门会持续关注病毒的变异情况,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为公众提供科学的指导。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新冠变异株的传播,相信科学的力量。积极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防控工作,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不传播未经证实的谣言和虚假信息。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科学应对,就一定能够有效防控新冠变异株的传播,守护好我们的健康和生活。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