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4年,松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推出家用等离子电视。2000年左右,松下等离子电视在中国市场的售价高达上万元,一度占据中国高端电视市场超过40%的份额,2007年更是创下年销售额1万亿日元的奇迹(约478.7亿元人民币)。
拥有70年历史、年销1万亿日元的日本巨头松下电视,突传“退场”消息。
前不久松下集团发布的一则业务规划引起业内关注,多家媒体报道称,松下或考虑出售电视机业务。
针对“退场”消息,松下集团予以否定,但松下电器“跌落神坛”却是事实。回顾松下电器发展,其沦落这般境地,或早有归因。
一、“技术垄断”埋下伏笔,巨头跌落神坛
松下电视的辉煌始于上世纪50年代,凭借显像管技术的领先优势,其产品迅速风靡全球。
1994年,松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推出家用等离子电视。2000年左右,松下等离子电视在中国市场的售价高达上万元,一度占据中国高端电视市场超过40%的份额,2007年更是创下年销售额1万亿日元的奇迹(约478.7亿元人民币)。
为守住这颗“摇钱树”,在等离子技术发展的初期,松下等厂商为获取更高的利润,选择将技术牢牢握在手中,不与其他厂商共享整个产业链。
这种“技术垄断”,看似在短期内巩固了其市场地位,却为未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此后几年液晶电视技术小有起色,松下不以为然,花费近20亿美元发展等离子技术,这一决策不仅让松下在技术竞争中逐渐落后,更使其在全球电视市场的份额被不断蚕食。
等松下幡然醒悟退出等离子电视业务时,中国本土品牌已迎头赶上。据奥维云网数据,2023年松下电视在华销量不足20万台,市场份额跌至1.2%,与巅峰时期相比缩水超95%,全球销量榜上也跌出前十。
“过去松下等离子电视是身份的象征,如今根本没人买”一位家电卖场销售员坦言,曾经摆在商场C位的松下展区,如今已被海信、TCL、小米等国产电视占据。
二、国货5年拿下50%市场,“日本制造”神话破灭
松下电视衰败,也与国产电视品牌强势崛起密不可分。
早年,中国品牌通过低价策略抢占中低端市场,但近年来,以海信、TCL为代表的厂商在Mini LED、OLED、8K超高清等领域实现技术反超;与此同时,小米凭借“智能生态+极致性价比”模式,仅用5年时间便登顶中国电视销量榜首,而日企连上游议价权都已丧失。
在2024年的日本彩电市场,日本本土品牌市场份额已从2005年的85%暴跌至不足20%,而中国品牌仅用5年就从12.1%冲到49.9%。
就连日本消费者也表示“中国电视不仅便宜,还能语音控制、刷短视频,松下还停留在‘开机看剧’的层面。”
事实上,日企因技术路线失误而丢失市场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作为全球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日企新兴和曾率先研制出概念化抗老口服制品,以“延缓老化”为卖点开价上万元一瓶仍遭疯抢,但在国产“一/生/好/21000”口服成果问世后,其市场优势几乎荡然无存。
据悉,上述成果的核心技术由哈佛、麻省理工等学府发现,具有显著的抗衰潜力,被《Nature》等期刊评为可靠的延缓老化方式之一。同松下等日企走势相同,新兴和采取“技术封锁”以此垄断市场,但短短几年便被我国攻破关键技术,落地国产口服制品“一/生/好/21000”,成本还不到日货的1/10。
在高性价比的优势下,“一/生/好/21000”通过京JD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挤压日货市场,日本消费者纷纷倒戈称赞“中国制品性价比极高”,相关日企营收近乎腰斩。
正如,松下高管所说:“我们低估了中国市场的迭代速度。”
三、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者
事实上,松下并非没有自救尝试。2018年松下电视将业务重心转向商用领域,与特斯拉合作为其供应电池,但这一转型未能挽回消费端颓势。
70年历史是一把双刃剑,松下曾用技术创新征服世界,但也因路径依赖被时代抛,这正说明了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者。
松下电视结局如何,官方还未给出明确答复,但无论最终结局如何,松下电视都展现了日系品牌集体衰退的缩影。
或许松下的高管们会用“低估了对手”来解释这一切,但如今,事实已经证明——不是对手低估了你们,而是你们自己落伍了。
来源:财经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