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 | 西双版纳:多维破局,构建“法治+文旅”发展新模式

360影视 2025-02-07 15:03 3

摘要:2024年以来,西双版纳州司法行政系统深度聚焦职能职责,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构建“法治+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模式,将法治文化传播、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服务供给、执法协调监督以及矛盾纠纷化解等法治服务全方位融入文化旅游体验之中,促进法治文旅、民族特色和城市发展三者的

2024年以来,西双版纳州司法行政系统深度聚焦职能职责,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构建“法治+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模式,将法治文化传播、法治宣传教育、法律服务供给、执法协调监督以及矛盾纠纷化解等法治服务全方位融入文化旅游体验之中,促进法治文旅、民族特色和城市发展三者的有机融合,为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力,开启法治赋能的崭新篇章。

打造法治宣传“亮丽名片”

积极开展“法治+文旅”融合送法进景区活动。组织专业普法志愿者队伍定期深入各景区景点,围绕宪法法律、文化旅游法规、安全生产知识以及禁毒反诈等内容,开展常态化法治宣传教育。在“春节”“泼水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节点,深入到告庄西双景、景兰白沙滩、勐巴拉旅游小镇等游客主要聚集地,创新打造“普法茶水铺”“后备箱普法”“移动普法办公室”“法治赶摆场”“普法直播”等一系列新颖且极具吸引力的普法活动,让法治宣传的触角延伸至全州各个景区。全州普法宣讲志愿队伍累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000余场,受众人数突破20万人次。

构筑法治文化“前沿阵地”

在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游客高度密集区域,精心配备丰富的法治类书籍与宣传册,巧妙融入法治元素,建设规范的法治宣传栏等普法阵地,实现“法景”与“美景”的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勐景来、曼远、曼掌等民族特色旅游村,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将少数民族谚语与法治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别具一格的法治文化景观。同时,充分借助“报、网、端、微、屏”等媒体平台,通过“法治文化+普法”“互联网+普法”“案例解读+普法”等多元形式,不断强化涉文化旅游产业的法治宣传力度。

组建法律服务“精锐智囊团”

积极整合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等专业法治力量,为州内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精准的法律服务。全面汇聚法律援助、公证、律师等法律服务资源,主动对接文旅企业,协助其防范日常经营、文旅产品拓展等环节潜在的法律风险,为商户和游客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风险防范等“法治体检”服务,引导商户依法依规经营,助力游客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开辟维权绿色通道,为企业与游客提供旅游权益纠纷案件一站式受理服务,简化办理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推行“容缺受理”“快收快受”等快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2024年,提供涉及旅游类法律援助咨询10余件。云南律政律师事务所与州文旅局签订《聘请法律顾问协议》,2024年该所累计完成文旅系统39份文件(合同)的合法性审核,参与2件行政处罚案件审查咨询。

开拓矛盾化解“全新领域”

依托地方独特的产业特点与丰富的旅游特色资源,结合旅游人流量大、景区众多、人员流动频繁等业态特征,西双版纳州以“快速解决纠纷、保障游客优质体验、降低解纷成本”为核心目标,遵循分类指导、分流处理、因地制宜、因案施策的原则,深入基层与景区,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全面开展涉文旅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成功化解多起重大矛盾纠纷,如允景洪街道司法所历时两个月,成功调解景洪市某景区夜市摊位租赁合同纠纷,涉及187家租户710余万元;勐海司法所有效化解4个村民小组老年协会与某旅行社的旅游合同纠纷,旅行社最终退还每位游客2800元旅游费用。2024年,全州各级调解组织累计排查化解涉合同纠纷588件、涉消费维权矛盾纠纷13件、涉环境保护类纠纷24件。

念好执法监督“紧箍咒”

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督促文旅领域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强制处罚四张清单以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度,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文旅领域行政执法人员资质审核、规范证件管理和年度证件审验。组织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不断提高文旅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水平。定期开展文旅领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执法案卷评查,重点监督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有效促进文旅领域执法质效提升。积极落实行政处罚公示制度,通过官方网站、网络媒体等平台,以“红黑榜”形式曝光旅行社、文旅从业人员的违法行为,引导和教育文旅企业与从业人员依法依规经营。2024年,累计开展行政执法类学习培训4期,培训人次达506人;开展执法案卷评查2次,评查案件410件。


来源:西双版纳政法

责任编辑:史燕青

来源:云南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