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2年,河南省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教育大变样——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教育活力

360影视 2025-02-07 16:26 3

摘要: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地处洛阳市区东南部,现辖3镇3街道、87个社区,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在校生约13.05万人,教职工9000余人。目前,初步形成了教育规模适配、发展速度适度、教育结构适当、教育效益适应的发展环境,

区域简况

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地处洛阳市区东南部,现辖3镇3街道、87个社区,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在校生约13.05万人,教职工9000余人。目前,初步形成了教育规模适配、发展速度适度、教育结构适当、教育效益适应的发展环境,区域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万安北麓、伊水之滨。作为河南省洛阳市的新开发区,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伊滨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正在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新城。

面对城市定位的改变,如何在原有全部为乡村学校的“家底儿”上,尽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教育?在这份只能答好的试卷上,示范区围绕“实现从乡村教育到城市教育的跨越”这一目标,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壮大优秀教师队伍,激发校园新活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重塑全区教育格局,加快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布局 均衡资源

示范区2022年正式挂牌成立。这里原有的教育基础非常薄弱,所有学校均为乡村学校,且布局分散,规模偏小,设施陈旧,教育总体水平一度在洛阳市处于后位。

“成立之初,全区所辖5个镇,有一百多个村,每村一所学校,就有一百多所学校,最小的学校只有二十几名学生,不少学校校舍陈旧、设施缺乏、师资不足。撤点并校、优化布局成为解决城乡教育突出矛盾的第一把钥匙。”示范区政协工委副主任,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建银说。

针对这一问题,示范区加大力度,接续实施《农村地区合点并校三年行动计划》,在“扩容量、调结构”上做文章。先后投资近7亿元,建成投用新学校9所,新增学位1.3万余个,扩充城市优质资源体量,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撤并小规模学校33所,让山村学校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大谷关中学九年级的学生高紫嫣,便是这一变化的直接受益者。高紫嫣来自寇店镇舜帝庙村,谈及自己的新学校——大谷关中学,她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新学校的设施齐全,课程也更丰富了。教室温暖明亮,新宿舍楼住得特别舒服,感觉比我家的条件还好呢!”她的妈妈在参观过女儿的新学校后,由衷地表示:“这里设施齐全,安全舒适,管理也很到位,作为家长我们很放心。”

在示范区,像大谷关中学这样焕然一新的学校还有很多。2024年秋季,洛阳市玉泉小学正式投入使用。这所崭新的现代化学校,拥有崭新的教学楼、多功能塑胶操场和智能教学设备等先进设施。家长们纷纷表示,玉泉小学的建成投用,解决了他们一直以来的“上学难”问题,让孩子的求学之路更加顺畅。

优化布局之后,还要跟上更多的贴心服务。撤点并校后,区里为有需求的学生安排了定制公交,接送孩子们上下学。各校纷纷硬化道路、粉刷教室、改造线路,消除安全隐患,美化校园环境。所有学校都配齐了厨房餐厅,统一标准采购配送,保证师生们吃得好、吃得放心。另外,还优化组合教师390名,使5000多名学生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这样,我们通过教育资源优化布局,迈出了城乡一体谋划、系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第一步。”陈建银说。

体制创新 暖心惠师

“你能想象吗?在我们这儿,最受欢迎的是乡村小学的教师岗。”示范区教体局党委委员刘小玲笑着说,“每次接到想要聘去乡村小学当教师的申请,我都得解释回复,‘满员了’!”

乡村小学的吸引力在哪儿?当记者来到最偏远的杨沟村伊山小学,看到这里整洁明亮的教室和师生宿舍、干净卫生伙食不错的食堂,认识了从2017年来支教后就一直留下来的女教师赵晓利时,逐渐找到了答案。

“孩子们纯朴又上进,招人喜欢;这几年乡村教师的待遇越来越好,有宿舍、有山区补贴,还有评职称时的绿色通道,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反正我是不想走啦!”如今,多年认真投入工作的赵晓利已经获得了河南省骨干教师、洛阳市优秀山村女教师的称号,并带领更多的新同事钻研英语学科的教研。

伊水小学校长王利晓原本是一家中心城区幼儿园的园长,2024年通过“县管校聘”新机制的竞聘环节,成为乡村学校伊水小学的校长。“新机制给了我们在区内各校竞聘的机会,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也让我个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王利晓说。

示范区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掀起了一轮轮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风暴”:组织校长培训班和新任校长跟岗培训,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形成后备干部、新任校长、骨干校长、名校长四级干部培养模式,着力培育一批业务型、专家型名校长。2024年举办“校长夜校”3期,“伊滨名师说”11期,“名师研训”5次……郭焕鸽等47位教师荣获省级优质课大赛、无人机大赛辅导奖等奖项56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大幅提升。

示范区还逐年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教师工资及各类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2024年,示范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06亿元,较上年增加4000万元;单独列资1500万元重奖一线教师,让每位教师都能切实感受到尊重和温暖。“在示范区,教师绝对是幸福感最强的职业之一。”枫叶路小学校长宋光辉自豪地说。

亮出名片 激发活力

“这是我们种植的百草园,里面有地黄、雪莲、玄参等多种药材……”正泰小学三年级学生梁洛菲是百草园的小讲解员,中午常常跟着老师来这里照料植物的生长。正泰小学为80多株植物贴上了名牌,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盎然生机,成为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小天地。

一所小学里有40多个博物馆?在伊水小学二年级(2)班教室里,记者跟随稚气可爱的马铭哲同学一起观看标本,听他细致讲解,走进了小小的昆虫世界。“筷”乐世界博物馆、“妙趣横生的盘子”博物馆、“舌尖上的洛阳”博物馆、“昆虫世界”博物馆……伊水小学的40多个班级分别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一方园地,让同学们不出校园就能游览这些充满妙趣的微型博物馆。“班级博物馆的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每一间教室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校长王利晓说。

就这样,示范区积极支持各校打造特色、亮出名片,树立独具特色的育人品牌。目前,枫叶路小学劳动教育、福民巷小学人工智能、庞村中学“向美而行”艺术教育、和谐小学足球等教育品牌“百花争艳”,有4所学校获评洛阳市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枫叶路小学校本课程“绿色生活 活力成长”获得河南省“绿健”主题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案例评选一等奖。“越来越多的学校抓特色、创品牌,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陈建银说,“示范区教育的名片越来越亮。”

随之而来的,是示范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改变,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2021年以来全区学生数量持续增长,4年内累计增加3800余人,其中高端人才子女、高校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外地到示范区购房业主子女达1.4万余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教育品牌的“溢出效应”不断彰显。(本报记者 武隽 通讯员 王洪涛)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