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雪峰作为考研界的“网红导师”,堪称教育商业化浪潮中的一面照妖镜。他凭借浮夸的表演型人格和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将考研焦虑包装成励志鸡汤,一边收割流量红利,一边在高校信息差里大做文章,其营销套路比教育情怀更值得“封神”。
张雪峰作为考研界的“网红导师”,堪称教育商业化浪潮中的一面照妖镜。他凭借浮夸的表演型人格和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将考研焦虑包装成励志鸡汤,一边收割流量红利,一边在高校信息差里大做文章,其营销套路比教育情怀更值得“封神”。
他确实撕开了高校招生信息的黑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迷茫学生勾勒出考研地图,尤其是对二三本院校学生的“毒舌式激励”,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精英教育的傲慢。其“五分钟院校解析”的实用主义策略,让部分学生在信息轰炸中找到了抓手,这类下沉市场的精准打击,正是他迅速崛起的底层逻辑。
1. 知识掮客的生意经:张雪峰的课堂早已异化为大型考研带货现场,课程推销话术比知识点更密集。他将“选择大于努力”的价值观反复洗脑,实则将复杂的学术规划简化为投机主义公式,让教育沦为一场冰冷的利益计算游戏。
2. 表演型导师的人设陷阱:刻意打造的“暴躁导师”形象,本质是流量时代的剧本创作。那些“三本学生不配考985”的暴论、对冷门专业的戏谑贬损,看似是“说真话”,实则是利用阶层焦虑制造传播爆点,最终为其商业版图导流。
3. 功利主义的毒副作用:他鼓吹的“考研成功学”正在助长高等教育的畸形价值观——为上岸而上岸,为学历而学历。当“哪个专业好混”取代“我的学术兴趣”成为考研动机时,这种“张雪峰式功利”恐将催生更多空心化的“学术难民”。
张雪峰看似在打破信息壁垒,实则用新的信息茧房裹挟考生。他用简化版的世界观告诉学生“宇宙的尽头是进国企”,却闭口不谈个体差异与职业多元可能性。这种一刀切的“人生指南”,与传销式成功学仅有一步之遥
张雪峰是教育内卷时代的投机型产物,他的存在既暴露了高校信息传播的失效,也折射出大众对系统性焦虑的病急乱投医。与其称他为“导师”,不如称其为“考研界的李佳琦”——同样擅长制造需求、贩卖解决方案,并在狂欢式消费中完成对教育本质的消解。当考研产业需要这样的“网红”来充当指路明灯时,或许更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究竟哪里生了病?
来源:小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