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更新外银河系旋臂图像

360影视 2025-02-07 17:10 2

摘要:2月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其研究团队基于“银河画卷”一氧化碳分子气体巡天数据,更新了外银河系旋臂图像,拓展了人们对银河系的认知。新图像覆盖了银盘面上约2/3方位角、银心距约8—26千秒差距范围内的分子气体旋臂结构,较以往同类观测扩大了约1.5

2月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其研究团队基于“银河画卷”一氧化碳分子气体巡天数据,更新了外银河系旋臂图像,拓展了人们对银河系的认知。新图像覆盖了银盘面上约2/3方位角、银心距约8—26千秒差距范围内的分子气体旋臂结构,较以往同类观测扩大了约1.5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银河系,作为我们所在的家园星系,其标志性的旋臂结构一直备受天文学家们的关注。这些旋臂由大量年轻的恒星、浓密的气体和尘埃组成,是恒星形成的“摇篮”。然而,观测银河系的旋臂并非易事。人类仅能从内部“窥探”银河系盘面的结构,无法俯瞰全貌。因此观测银河系的旋臂一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左:CO巡天观测的外太阳圈分子气体表面密度投影俯视图;右:CO与其他示踪天体得到的旋臂结构模型比较

“实现银河系旋臂的观测需要两大条件,‘广’覆盖——需要大规模、高效率的巡天观测和长时间的数据积累;‘深’探测——射电波段观测是目前已知可穿透尘埃,捕捉到更遥远区域的观测手段,但绘制完整的盘面图仍需要极高灵敏度的设备。”紫金山天文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此背景下,“银河画卷”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利用德令哈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对银河系进行了深入的CO巡天观测。自2011年至今,“银河画卷”已累积覆盖了2000多平方度的银盘区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观测数据。

根据观测,科学家重新绘制了银河系太阳半径以外的分子气体分布图,揭示了外太阳圈的三段旋臂结构。这些旋臂的长度从16到43千秒差距不等,最远延伸至HI盘的边缘地带。

银盘边缘的1306个分子云叠加在银河系结构遐想图(背景图credit:Xing-Wu Zheng & Mark Reid BeSSeL/NJU/CfA)

其中,距离较近的英仙臂和外臂结构尤为清晰,观测图像清晰展现了旋臂与旋臂间物质密度分布的显著差异,并呈现准连续分布的特征。在银河系盘的边缘,约1306个分子云很好地描绘了最遥远的旋臂结构,即外盾牌——半人马臂,这些分子云连接了近年发现的第一象限新旋臂段与第二象限新旋臂段,并可能将这一遥远的旋臂延伸至更遥远的第三象限。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