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毒,这一看似遥远的疾病,实则离我们并不远。它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的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在我国属乙类传染病。
关于梅毒,这些知识你必须了解
Love is protection
爱是保护
梅毒,这一看似遥远的疾病,实则离我们并不远。它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的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在我国属乙类传染病。
梅毒能侵犯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与系统,症状体征极为复杂,若不及时治疗,危害超乎想象。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健康杀手”。
No.1
梅毒的来头
梅毒是一种古老且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为 梅毒螺旋体。
△ 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
它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和血液等三种方式传播。其中:
性接触传播最为常见,约90%以上的梅毒病例由此引发。母婴传播则发生在患有梅毒的孕妇身上,若孕期未经规范治疗,梅毒螺旋体可经由胎盘传染给胎儿。血液传播具有危险性,但相对少见,但输入含有梅毒螺旋体的血液、共用注射器等高危行为,都可能感染。
此外,梅毒还可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梅毒患者的内衣、毛巾等物品,若上面附着存活的梅毒螺旋体,且自身皮肤黏膜有破损,就可能被感染,不过几率相对较低。
梅毒分为后天梅毒(获得性梅毒)和先天梅毒。后天梅毒多因成人不洁性行为或高危接触感染;先天梅毒则是胎儿在母体内受染。
No.2
梅毒的“七十二变”
梅毒感染后,症状多样,犹如“变脸大师”。
一期梅毒
一期梅毒标志性症状是 硬下疳,好发于生殖器部位,不痛不痒,常单发。硬下疳出现1-2周后,附近淋巴结肿大,无红肿破溃,也不痛。若此时未治疗,硬下疳持续3-4周后自行消退,梅毒螺旋体则向全身扩散。
二期梅毒
若一期梅毒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9-12周后梅毒螺旋体入血,引发二期梅毒。 这一阶段症状多样,梅毒疹最常见,可呈玫瑰红色、铜红色或肉红色的斑疹、斑丘疹,泛发全身,不痛不痒。
此外,还可能有梅毒性脱发、黏膜损害、骨关节损害及全身症状。若不治疗,二期梅毒症状也会在2-3个月自行消退,但梅毒螺旋体仍在体内潜伏。
三期梅毒
梅毒发展到三期,病情严重,病程多在2年以上。此时,梅毒螺旋体不仅侵犯皮肤黏膜,还对全身各器官系统造成不可逆损害。皮肤上出现树胶肿,愈合后留瘢痕;黏膜损害导致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也可能受累,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治疗棘手,预后不佳。
先天梅毒患儿出生时多瘦小、皮肤干瘪,常有较严重内脏损害,病死率高。早期症状有梅毒性鼻炎、皮肤损等。
No.3
梅毒的诊断与治疗
△ 梅毒的诊断需综合考量病史、症状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性行为史、输血史等,观察症状表现,并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等实验室检查。
治疗梅毒, 青霉素类药物是首选,能有效杀灭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用 多西环素、头孢曲松等替代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治疗后随访同样不可忽视,患者需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监测病情变化。
No.4
如何预防梅毒
△预防梅毒,关键在于从源头切断传播途径。
要避免不洁性行为,保持固定、忠诚的性伴侣关系,并正确使用安全套。备孕夫妻要进行孕前检查,若一方患有梅毒,务必先治愈再备孕。孕期女性要按时产检,一旦发现梅毒感染,及时进行母婴阻断治疗。
日常生活中,个人卫生不容忽视。尽量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等私人物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公共场所。纹身、穿耳洞等可能接触血液的行为,要选择正规、消毒严格的机构。对于职业暴露高危人群,要严格遵循防护规范。同时,要消除对梅毒患者的歧视,给予他们理解、支持,鼓励他们积极治疗。
梅毒可防可治,了解它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诊断治疗方法,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预防。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