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雨教授:患高血压,既要抬头看路,又要埋头吃药丨GW-ICC 2024

360影视 2025-02-07 20:11 3

摘要: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威胁。有效的高血压防控不仅需要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以探索新药物和新技术为目标,还必须注重具体落实,通过规范用药和健康管理来切实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4)暨亚洲心脏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威胁。有效的高血压防控不仅需要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以探索新药物和新技术为目标,还必须注重具体落实,通过规范用药和健康管理来切实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4)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4)上,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曾春雨教授进行了“患高血压,既要抬头看路,又要埋头吃药”的精彩分享。为进一步了解高血压的防控策略与执行落实,本文整理了部分要点内容,以飨读者!

一、高血压防治现状与挑战

01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数据

在中国,高血压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且持续增长的公共健康挑战。近30年来,全球高血压患者数量翻倍,现已超过12亿,其中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达到27.5%,约有2.45亿患者,且血压高值患者人数约为4.5亿。尽管全球范围内在高血压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国成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然偏低。高血压相关的靶器官损伤已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其发病率持续上升。此外,缺血性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病率高,危害大,防治效果不佳。

02 当前高血压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了提高高血压控制率,我国已经致力于通过国家级规划、更新专业指南和共识、建立管理档案、强化教育和监护、以及人才培训等方式来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管理水平。但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仍面临难题,包括高血压疾病严峻的流行病学现状、有效管理以及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改进等多方面(图1)。

图1 中国高血压防治工作面临难题

二、“抬头看路”高血压防治的新进展

01 探寻新降压药物

除了指南推荐和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几大类常见和常用的降压药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降压药得到认可并上市,在指南中陆续出现了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如沙库巴曲缬沙坦)、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非奈利酮)、内皮素双受体拮抗剂(aprocitentan[阿普昔腾坦])、新一代肾素抑制剂(aliskiren[阿利吉伦])等药物。这些新药物各具特色,在难治性高血压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但仍需更多临床研究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02 器械治疗的探索

➤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RDN):研究显示能显著降低诊室及动态血压,减少降压药物使用。但存在靶点识别难度,效果评估复杂。

√严格适应证:经足量且合理应用3种或以上,包括利尿剂在内的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规范治疗,诊室收缩压仍≥160mmHg,如合并2型糖尿病者收缩压>150mmHg,充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假性难治性高血压(血压测量因素、患者依从性差、服用具有升压作用的药物等原因导致);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45 ml/min/1.73m²,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术(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确定动脉主干直径>4mm并且长度>20mm。

➤颈动脉窦刺激(Bat):植入式电刺激器或植入血管内压力反射放大器(EVBA)的方式,达到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治疗高血压。包括Barostim neo系统,单侧颈动脉窦水平电压力刺激和MobiusHD系统,被动机械刺激压力感受器。CALM-FIM研究表明基于MobiusHD器材的EVBA技术可有效降低血压,安全性可接受。

➤心脏神经调节治疗(Moderato系统):采用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内置程序血压控制算法。MODERATOI研究显示短期内降低收缩压14.2+9.8mmHg,长期持续的降低收缩压 23.4±20.5 mmHg。适合应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拟行起搏器治疗同时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03 降压靶目标值的探寻

从降压靶目标值的探寻显示出强化降压治疗的重要性。SPRINT研究指出,强化降压可使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7%,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5%。STEP研究进一步表明,强化降压相较于标准降压的复合风险比为0.74,且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等风险显著下降。目前,65岁以下人群的降压目标值(≤130/80 mmHg)已被接受,但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是否需要降至130/80 mmHg尚无统一指南。为此,曾春雨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正在招募80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探讨强化降压(110≤收缩压

04 降压药物的选择

影响血压控制达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医疗惰性和医生未能及时对患者进行强化或升级治疗,是导致真实世界中血压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此外,联合治疗的应用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血压受多种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患者需要多种不同机制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然而,治疗方案的复杂性使得服药数量和频次增多,从而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研究显示,单药序贯治疗的患者依从性甚至低于50%。在药物选择方面,目前特别关注的是单片复方制剂(SPC)和自由联合的效果。SPC因其能够带来显著的降压疗效而受到重视,其地位不断提升,并已成为指南推荐的联合治疗首选方案(图2)。

图2 指南推荐的联合治疗首选方案

05 药物基因组学指导降压药选择

个体的基因组差异可能导致其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疗效。药物基因组学通过识别患者的基因型,让医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代谢表型调整药物剂量或类型,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目前相关研究也在探索中。

06 互联网+管理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STEP管理模式(图3),高血压达标率达到了90.6%。这一数据表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健康管理结果。其成功经验为未来的高血压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路,强调了个体化、教育、支持网络和数据驱动的重要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模式有望在更广泛的慢性病管理中得到应用,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健康结局。

图3 互联网+管理模式

三、“低头吃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措施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29.4%)明显高于城市地区(25.7%),而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11%。这表明农村地区在高血压防治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于整体高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相关并发症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在上升,且尚未出现类似美国的拐点,经济负担依然沉重。因此,针对我国国情,必须下沉基层,聚焦乡村,继续加强高血压慢病管理体系,实现高血压分级诊疗,必须要提高各级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防控水平。

01 规范化诊疗流程

采用规范的高血压诊疗流程(图4),进行风险分层和分级管理(图5),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医疗工作者应熟练掌握这些流程,针对不同年龄、合并症等因素,确定相应的血压控制目标值。此外,高血压的病因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原醛的患病率为5-10%,并可能持续增加。

图4 规范的高血压诊疗流程

图5 高血压分级分期

02 长期随访和提高认知

高血压患者的长期随访不可忽视。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高血压慢病管理体系,以确保患者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治疗。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知,加大科普力度,特别是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高血压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03 强调生活方式的干预

高血压日常治疗应从生活方式干预入手,包括强调以低脂高蛋白、低钠高钾饮食为主,以及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周4-7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生活方式干预的覆盖面越大,效果越明显。

结论

鉴于我国现有高血压防控形势,在努力探寻高血压未来新方向、新治疗的同时,更要踏实做好眼前日常的高血压诊疗工作。通过提高公众认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踏实做好高血压的基本防治工作,才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陈桢玥

曾春雨 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副会长

教育部(老年心脑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美国心脏学院(ACC)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任中科院重庆学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国际合作基地主任、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国家高血压中心主任、中国生理学会整合生理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亚洲心脏学会基础与转化专委会主任委员、ISHR(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重庆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高血压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会长、全军急危重症救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Sci Transl Med、Nat Commun、JCI、Circulation、Circ Res、Eur Heart J、J Hepatol、Hypertension、Kidney Int”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IF>10的文章50余篇,最高IF 40.0,是ESI高被引论文作者,H指数42。先后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5个奖项;担任Clin Exp Hypertens、J Geriatric Cardiol杂志副主编,连续5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获“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2.IJ Am Coll Cardiol. 2010;56:1254

3.J Am Heart Assoc 2017; 6:e006974

4.N Engl j Med.2015;373(22):2103

5.N Engl J Med. 2021;385(14):1268

6.中国高山压防治指南(2024 年修订版)

7.2020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lobal Hypertension Practiee Guidlelines

8.《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