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有网友调侃:“宇宙的尽头在东北。”若东北是“宇宙尽头”,那么黑龙江省抚远市则是“尽头的尽头”。这座位于祖国最东端的城市,与俄罗斯远东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隔江相望,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素有“华夏东极”“日出之城”的美誉。
抚远市滨江公园里的“莓莓熊”雪雕,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本报记者 郭晓龙摄
抚远市观看日出的热门景点“东极阁”。 本报记者 郭晓龙摄
抚远东极鱼市上的鱼产品。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在抚远蔓越莓种植基地,工人正在收获成熟的蔓越莓。 刘玉才摄(人民视觉)
常有网友调侃:“宇宙的尽头在东北。”若东北是“宇宙尽头”,那么黑龙江省抚远市则是“尽头的尽头”。这座位于祖国最东端的城市,与俄罗斯远东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隔江相望,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素有“华夏东极”“日出之城”的美誉。
农历新年,天边泛起一抹金黄色的微光,打破了墨蓝色的夜幕,新春第一缕阳光就此洒向神州大地。那光芒顺着乌苏里江水一路奔涌,沸腾了“追光”的游客,也唤醒了沉睡中的抚远城。
迎接曙光 传唱船歌
作为“华夏东极”的标志性景观,东极广场是抚远之旅的开篇重头戏。当整片大地还在沉睡时,这里已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追光者”。
“现在非常冷,江上的风也很大,但抵挡不住我们想见证新春第一缕阳光的激动和期待!”来自江苏的游客徐征眼睛紧紧盯住天际线。
起初,眼前只是一抹淡淡的鱼肚白,慢慢地,颜色开始变深。一瞬间,太阳猛地一跃,将广场上巨大的“东”字雕塑映照得熠熠生辉。
“来抚远东游,找福气源头。”在中国文化中,东方素来被视为福气的象征与源头,而“抚远”又和“福源”读音相似。在迎接华夏大地新春第一缕曙光时,游客们纷纷拍下视频,把这份福气传递给远方的亲朋。
在“华夏东极”抚远,还居住着一个被称为“鱼皮部落”的民族——赫哲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赫哲族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原始艺术和特色民族传统,被称为“北部亚洲渔猎文化的活化石”。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正如这首《乌苏里船歌》所唱,赫哲族人居住在乌苏里江畔,以鱼为生、以鱼为食、以鱼为美,穿鱼皮衣服,住独特的“撮罗子”(一种圆锥形房子),享用着江水和森林馈赠的美食。
“大家来尝尝,这是我们的家常菜‘塔啦哈’。”曹丽伟热情地招呼着四方来客。她曾是一名渔民,2017年“弃渔上岸”,如今已是抓吉赫哲族村东极赫哲鱼馆的老板娘。“将鲟鱼肉带着皮烤熟,蘸上由韭菜花、辣椒油、醋和香菜拌成的料汁,我们的传统美食‘塔啦哈’就做好啦!”曹丽伟介绍。
从空中俯瞰,抓吉赫哲族村好像一条大鱼,俯卧在乌苏里江畔。漫步村中,赫哲民俗馆、莫日根广场、民族图腾……处处洋溢着满满的民族风情。定睛一瞧,就连路上的石子造型以及路灯、指示牌等,都是鱼的形状。
东极赫哲鱼馆内,在船桨搭成的屋顶下,鱼型吊灯、桦树衣挂、鱼皮挂件等诸多赫哲元素吸引了不少食客前来打卡。“打小就听《乌苏里船歌》,今天终于有机会来童年记忆里的地方了。”56岁的游客张杰和曹丽伟一同到村边的河汊子体验了一把冬捕,即将上桌的鱼汤就是用他们亲手捕捞上来的鲫鱼熬制而成。
“品尝完美食后,我们还会带着游客到民俗体验区运动一下。”曹丽伟掰着手指,细数一项项赫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鱼王角力、顶杠、叉草球……每一项都妙趣横生。
抓吉赫哲族村里,饭店和民宿老板大多会制作鱼皮画。亲手做一幅鱼皮画,是众多游客心心念念的项目。“我用鱼皮做了一个‘福’字的挂件,打算回去送给孩子。”张杰感叹道,“早上在东极广场见证了‘紫气东来’,下午又在赫哲族村体验了‘年年有鱼’,都是好彩头!”
生态鱼都 触网致富
抚远当地人有个习惯:一到秋天,就会腌一条大马哈鱼,“就跟泡酸菜一样”。鱼,是抚远人的生活必需品,从黑龙江畔的小渔场,到如今的生态“鱼都”,抚远也因“渔网”接上互联网而开辟出一条致富新路。
抚远江流宽稳、纬度较高、平均气温低,50多条大小河流穿行其中,700多个湖泡星罗棋布。加上距海洋不远,因而孕育出众多珍贵的淡水鱼类,素有“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之称。
若想感受抚远丰富的渔业资源,逛一趟市区里的“东极鱼市”必不可少。这里拥有百年历史,65家鱼行销售的百余种淡水鱼使其成为中国淡水鱼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摊位上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种鱼货,三花五罗、十八子,还有重达几十斤的大马哈鱼。
“我一米八,这条大马哈鱼竖起来跟我一般高!”广西游客陈希在鱼市逛得起劲,挑选了好几条塑封好的熏鱼,“中午我吃的就是全鱼宴,这里的冷水鱼非常细嫩,肉质紧实,我准备再买些带回家乡。”
冬季的东极鱼市,不仅能购买到种类繁多的冷水鱼类制品,还可领略“万物皆可冻”的东北民俗。因此,这里也成为游客来到抚远后必去的“打卡地”。
看着游客兴奋激动的状态和对自家鱼货的认可,鱼行老板段长吉干起活来更有劲了。“我在祖国最东端祝全国各地的‘老铁们’年年有余!这些都是从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打捞上来的冷水江鱼,鲜嫩得很……”直播间里,段长吉正和几百名网友热情互动。
从前,因交通不便等问题,东极鱼市一到冬天就进入销售淡季。“那时还不时兴网购,都是本地人买着吃,一冬天也卖不了多少。”段长吉回忆道。
如今,当地搭建了5G基站,鱼市几乎所有商户都开通了网络销售模式。“今年元旦3天假期,我就卖了将近十万块钱。”段长吉在日常摆摊的同时,也做直播、开网店,“渔网”无缝衔接上了互联网。
近些年,抚远当地还建起冷链物流配送体系,让美味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端上美食爱好者的餐桌。“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主要是冷链运输,速度也快,最大程度保证鲜嫩的品质。”段长吉介绍,“多亏了日趋完善的物流网络,我们的鱼现在越‘游’越远了。”
在人口不到十万的抚远,物流企业数量目前已达11家,2024年全年发出100多万件快递,平均每天有6万公斤鱼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在寒冷的冬季,百年鱼市拥抱着火热的未来。
红遍全国 “莓”好生活
上个冰雪季,随着“尔滨热”的兴起,11位广西“小砂糖橘”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同时也带火了黑龙江“压箱底”的“隐藏款”特产——蔓越莓。
蔓越莓又称“小红莓”,是一种表皮及果肉呈鲜红色的小圆浆果,享有“北美红宝石”之称。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洋气”的蔓越莓似乎都产自国外。当10万份蔓越莓带着“东北老铁”的深情厚谊发往广西南宁时,几乎全网都在意外:原来黑龙江还有蔓越莓?
2014年,这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超级水果”被从北美地区引入抚远。“我们从南选到北,发现抚远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自然条件最适合蔓越莓的生长。”红海植业有限公司研究员程正新介绍,种植蔓越莓最需要考虑水源,抚远在两条大江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
十年来,抚远的蔓越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挂果到丰产,打破了国内蔓越莓鲜果供应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4200亩,年产量3000吨左右,是全国最重要的蔓越莓种植基地和亚洲最大的规模化种植基地。
“蔓越莓的前期投入较大,每亩需要投入4万元做高标准建设,不过丰产期可达50—70年。”程正新说,一斤鲜果能卖到150元,亩产量达到两吨,计算下来,每亩蔓越莓的种植效益相当于约50亩水稻,是当之无愧的“红宝石”。
走进红海植业蔓越莓基地的采收车间,几十位分拣工正忙着挑选前期采收的蔓越莓鲜果。“硬的是好果,软一点的是快要发酵的,留着以后做啤酒等衍生品。”王月是周边村子的村民,每到农闲时就会来这儿打工,一天能挣三百多元。
“春天扦插、除草,夏天管护、施肥,秋天采收鲜果,冬天分拣销售。”程正新说,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最忙的时候要招100多人,最少也得50来人。
小小的果子,背后是发展的大机遇。“每天要用400公斤麦芽,工人几班倒全天候工作。”生产蔓越莓啤酒的玮美庄园啤酒厂负责人徐玮介绍,自己一天要接待好几拨客户,“来不及送到销售网点,货就卖光了。”
将麦芽粉碎,再糖化,放入啤酒花煮沸,再把蔓越莓榨汁融合后发酵……“待原麦汁浓度达到10.9度、酒精度达到3.8度,就可以装瓶出厂了。”望着眼前的40多个发酵罐,徐玮介绍,在全负荷生产的情况下,全厂一天可以产出2吨、7000瓶蔓越莓啤酒。
走俏市场后,未来还要扩大规模。玮美庄园不仅设计了4300平方米的厂房,还计划新增小型酒类博物馆和工业研学项目。“蔓越莓火之前,庄园酒年产量才80吨,现在一个月就能产60吨。”徐玮说,十分幸运赶上了这波热潮,让更多人品尝到蔓越莓及其制品。
借蔓越莓爆火的东风,抚远顺势推出10多种衍生品,提高产业附加值。啤酒、糖葫芦、香皂、面膜、口红……越来越多以蔓越莓为原料的产品上线,满足更多人的味蕾。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