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

360影视 2025-02-08 07:09 3

摘要: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2025年2月6日),生于广东汕尾,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早年立志学医,但抗战爆发后改学造船,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他受命参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

为黄旭华黄老之追思!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2025年2月6日),生于广东汕尾,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早年立志学医,但抗战爆发后改学造船,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他受命参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隐姓埋名30年,与家人断绝联系,直至1987年才公开身份。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攻克“三无”(无资料、无技术、无专家)困境,开创性地完成水滴型核潜艇设计,推动中国核潜艇技术从零到世界前列的跨越。

1. 开创核潜艇事业: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他主导设计的“水滴线型”艇体大幅降低水下阻力,解决了核潜艇操纵性难题,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2. 突破技术封锁:在缺乏计算机的条件下,他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秤称重设备,确保核潜艇建造精度;在极限深潜试验中,以62岁高龄亲自下潜,成为全球首位参与深潜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3. 精神引领与奉献:他将毕生奖金捐赠科研基金,培养大批技术人才,提出“三面镜子”方法论(放大镜、显微镜、照妖镜),激励后辈科学家。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信念,成为国家忠诚与科学家精神的典范。

黄旭华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对家庭的亏欠。因保密需要,他30年未与家人联系,父亲临终未能尽孝,母亲直至93岁才知他从事的事业;兄弟姐妹曾指责他“不孝”,而他将“对国家的忠”视为“对父母最大的孝”。尽管晚年与家人和解,但这段隐痛始终伴随他的一生。

2025年2月6日,黄旭华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他的离世令山河同悲,举国哀恸。作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用一生诠释了“以身许国”的誓言。遗体告别仪式于2月10日在武汉举行,民众自发以“深海无声,功勋永恒”缅怀这位大国赤子。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言:“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院士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后人: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以忠诚为舵、以创新为帆,破浪前行。他的生命虽逝,但那份“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赤子之心,将永载史册。

2025年2月6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溘然长逝,享年99岁。这位用一生诠释“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科学家,在生命的终点,依然如深海般静默。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明星绯闻、综艺炒作、网红带货的喧嚣却铺天盖地,形成刺眼的对比。这一幕,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的价值撕裂与精神荒芜。

一、功勋无声:黄旭华的“深海人生”

黄旭华的一生,是“国家脊梁”最深刻的注解。

隐忍与牺牲:他30年隐姓埋名,连至亲亦不知其行踪。父亲临终未能见最后一面,母亲93岁方知儿子毕生事业。他以“忠孝难全”的抉择,将家国大义置于个人情感之上。

突破与担当:在“三无”(无技术、无资料、无专家)困境中,他用算盘计算核潜艇数据,以62岁高龄亲历极限深潜试验,成为全球首位参与深潜的总设计师。

淡泊与传承:他将毕生奖金1100万元捐作科研基金,晚年仍以“场外指导”之姿培育后辈,笑称“甘做隐姓埋名人”。

他的离世,官方讣告简洁庄重,民众自发以“深海无声,功勋永恒”悼念。

二、流量的狂欢与精神的空心化

反观当下舆论场,热点话题常被娱乐化浪潮裹挟:

明星琐事霸屏:某演员的穿搭、某歌手的恋情、某综艺的“剧本争议”占据热搜前列,动辄数亿阅读量;而黄旭华逝世的新闻,若非黄晓明发文悼念引发短暂关注,恐难跻身流量榜单。

价值尺度扭曲:科学家毕生奉献的报道,常被冠以“感动却遥远”的标签;而网红一夜暴富的“励志故事”却被奉为圭臬。

记忆的速朽:娱乐热点以“日”为周期更迭,黄旭华们的功绩却需靠“感动中国”式的年度总结才被短暂重温。

三、谁在塑造时代的“灯塔”?

黄旭华的“深海精神”与娱乐圈的“流量法则”,实为两种价值观的博弈:

深海无声,却撑起民族脊梁:核潜艇的“无声”恰似黄旭华的人生——不争名利于世,却以技术突破捍卫国家安全。他的存在,是对“国之重器”最深刻的诠释。

流量喧嚣,终是过眼云烟:娱乐工业制造的“爆点”,本质是资本驱动的速食文化,看似热闹却无精神积淀。当社会将聚光灯对准明星的私生活时,是否遗忘了真正撑起国家尊严的“深海力量”?

黄旭华的离世,本应是一次全民性的精神洗礼,却淹没于娱乐的浮沫中。当“流量为王”成为社会潜规则,当“娱乐至死”消解了崇高与奉献,我们或许该追问:一个民族的未来,究竟需要怎样的“灯塔”?是深海中的无声力量,还是镁光灯下的短暂狂欢?

黄旭华曾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这句朴素之言,恰是对当下最犀利的叩问——若社会连对“忠”的敬意都需借娱乐之名传播,岂非时代的悲哀?

来源:两江三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