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称卖Deepseek付费课4天赚20万,专家称是贩卖焦虑割韭菜

360影视 2025-02-08 10:03 3

摘要:最近,科技圈可谓是热闹非凡,一款名为 DeepSeek 的国产大模型横空出世,成功吸引了无数普通人的目光。然而,谁能想到,这股 AI 热潮竟催生了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 “卖课狂欢”,甚至还引发了 “割韭菜” 的争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最近,科技圈可谓是热闹非凡,一款名为 DeepSeek 的国产大模型横空出世,成功吸引了无数普通人的目光。然而,谁能想到,这股 AI 热潮竟催生了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 “卖课狂欢”,甚至还引发了 “割韭菜” 的争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 月 20 日,DeepSeek 一亮相就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潜力,震撼了整个行业。紧接着,春节假期刚结束,各类与 DeepSeek 相关的付费课程便如潮水般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袭来。其中,有个知识博主老徐,在朋友圈那叫一个得意,他兴奋地分享自己搞了个 “用 DeepSeek 赚小钱” 的社群,好家伙,短短 4 天,居然就有近 4000 人付费加入,直接入账近 20 万元!这赚钱速度,简直比坐火箭还快。

截至 2 月 7 日,老徐推出的《用 DeepSeek 实战高效赚小钱》已经在某知识付费社群平台登顶财富榜第一,付费成员超 6000 名,入群付费价格也是一路水涨船高,从 52 元涨到 62 元,按照最低售价估算,收入已经超过 31 万元。这数字,看得人眼睛都直了。

不只是付费社群,在社交平台上,与 DeepSeek 有关的付费课程也是五花八门,售价从几毛钱到几百元不等。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有主攻技术的,像 “教本地部署,1 秒响应”“提示词 AI 指令合集”;也有侧重于具体应用的,比如 “DeepSeek 玩转英语作文批改”“用 DeepSeek 做自媒体,0 粉丝起号接广告”。

但奇怪的是,很多卖课的账号活跃时间并不长,有些甚至就是为了卖 DeepSeek 课程才专门注册的。就说一款名为 “全网首发 100 条 DeepSeek 提示词” 的教程,售价 39.99 元,截至发稿已经有 2019 人购买,收入预估超 8 万元。可这个账号在小红书上才活跃了 5 天,发布的 11 条笔记还全部都是和 DeepSeek 有关的内容,这 “目的性” 也太强了吧。

2 月 6 日深夜十一点半,当大家都准备进入梦乡的时候,博主 “越来” 还在直播间里激情澎湃地推销着自己的付费 “DeepSeek 老板 AI 获客速成班”。她在直播间里那叫一个能说会道,“未来所有做生意和造富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不学 AI 人工智能一定会被淘汰!” 这话术,就差没直接把 “焦虑” 两个字写在脸上了。

事实上,制造焦虑已经成了卖课方推销付费课程的惯用手段。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博主们都在不遗余力地鼓吹购买自己的 Deepseek 课程就能赚快钱、发大财。“普通人逆天改命最后机会”“认知差是最大红利”“这一波绝对是个国运级财富风口”…… 这些夸张的宣传语,就像一个个诱饵,吸引着人们上钩。

甚至还有课程直接把 “收割 AI 焦虑税” 当成赚钱的重要路径,还传授一系列直播话术,比如 “不懂 AI 的人,正在被时代抛弃”“某大厂裁员 50% 内容岗,AI 替代率超预期” 等,这满满的套路,让人防不胜防。

那买了这些课程的用户实际体验如何呢?从评论区就能看出一二。不少用户纷纷留言吐槽,“课程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很鸡肋”“讲师态度敷衍,发几个问题忽悠了事,实操基本没教”。花了钱却没学到真东西,这搁谁心里都得窝火。

面对这一现象,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贩卖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一种焦虑。” 这类课程不仅不能帮助普通人真正掌握新技术,反而会让大家对新技术产生一种恐惧感,这无疑是与让大家拥抱新技术的初衷背道而驰。

有的网友愤愤不平:“这些博主为了赚钱,毫无底线地制造焦虑,太可恶了,这不是纯纯割韭菜嘛!” 也有网友比较理智:“AI 技术确实是未来的趋势,但学习应该是理性的,不能被这些卖课的忽悠了,还是要自己多去了解。” 还有网友调侃:“这赚钱的速度,要是有这本事,我做梦都能笑醒,不过还是得谨慎,别被坑了。”

从 ChatGPT、Sora,再到如今的 DeepSeek,每一次爆款技术工具的出现,都会引发 “卖课热”。有知识付费博主透露,这次 Deepseek 培训课火爆的套路,和之前 Sora 爆红时 AI 课热卖如出一辙,甚至有些课程直接拿过去的课包改个名就重新上架了。有记者购买的多个 “DeepSeek 高效使用教程”,就存在严重的注水问题,里面还有大量与其他大模型有关的内容,完全就是一个 AI 知识的 “大杂烩”。

有专家表示,如果售课方卖出的课程与宣传内容不符或根本达不到相关质量要求,就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属于虚假宣传,甚至可能构成欺诈。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主张协调退费或要求惩罚性赔偿,要是协商不成,还能向消协或监管部门投诉,或者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除了课程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平台对知识付费课程讲师的资质审核及备案管理也存在问题。监管部门需要细化知识付费课程相关界定标准与惩处细则,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促进整个行业规范发展;平台也应该加强对相关资质和内容的审核,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知识付费环境。

DeepSeek 的出现,无疑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技术世界的大门,它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但在这股热潮之下,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那些打着 “知识付费” 旗号贩卖焦虑的人割了韭菜。大家在选择课程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多了解、多比较,理性投资自己的学习。

来源:科技生活快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