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两周,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霸占了各大媒体平台主页和热搜,这个被称为“东方神秘力量”的AI模型,持续给全球带来震撼和冲击。与此同时,创始人梁文锋的成长背景也在中国掀起一场有关“小镇做题家”和应试教育的讨论。
作者:刘柳
过去两周,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霸占了各大媒体平台主页和热搜,这个被称为“东方神秘力量”的AI模型,持续给全球带来震撼和冲击。与此同时,创始人梁文锋的成长背景也在中国掀起一场有关“小镇做题家”和应试教育的讨论。
中国网络流行词“小镇做题家”,原本形容出身普通,通过高强度应试训练,最后考入顶尖大学的学生。他们是中国应试教育体系的受益者,同时也因资源、眼界、人脉等限制,走上社会后往往陷入发展瓶颈。
梁文锋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种舆论风向。有文章感谢“小镇做题家”的死磕,并称“小镇做题家”是国家的财富。
还有文章将梁文锋的成功,归结为中国应试教育的胜利,称他把应试教育锻造的底层思维,“转化为颠覆全球AI格局的创新势能”。
这些文章或有刻意制造噱头、蹭热点之嫌,但从网民们在评论区的附和声可以看出,把梁文锋的成功和“小镇做题家”及背后的应试教育划上等号的人并不少。
今年40岁的梁文锋,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覃巴镇。在这个教育资源相对贫瘠的五线城市,他以“状元”身份进入中国知名学府浙江大学电子资讯工程系,后又取得该校相关硕士学位。
梁文锋首次在公众面前露面,是他上月作为唯一一位AI界领袖,与其他领域的专家一起获李强接见。(央视截图)
个性低调的梁文锋首次在公众面前露面,是他上月作为唯一一位AI界领袖,与其他领域的专家一起获中国总理李强的接见,并出现在央视的新闻联播中。
不到五秒的镜头里,人们看到了一个穿着浅灰色西装和同色系毛衣、戴着厚框眼镜、头发垂在眼帘的技术工科男。
结合梁文锋的普通出身以及本土学历,网民把他和“小镇做题家”挂钩,似乎也不违和。
但梁文锋的成长轨迹,带着浓厚的个人天赋色彩和剑走偏锋的睿智勇气,面对技术展现出来的理想主义和人文关怀,以及大胆创新的开放心态,都是应试教育课本上没有教过的。
梁文锋在学生阶段展示出极强的数学天赋,初中时就学完了高中数学,而且热衷制作航空、航海模型,动手实践能力强。
他大学毕业后也没有走常规路进入大厂做程序员,而是带领团队使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探索全自动量化交易,并最终成立了“幻方量化”,成为中国首个募资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185亿新元)的量化对冲基金。据称基金收益为DeepSeek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DeepSeek成立之初,梁文锋罕有地接受科技媒体36氪《暗涌》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创新是信念问题。中国公司过去习惯用别人的技术创新来做应用变现,但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
他解释说,降价不是为了抢用户,大模型应该是普惠的,人人用得起。他坚定支持开源,因为“这是一种文化行为”,“给予其实是一种额外的荣誉”。
谈到DeepSeek的选人标准时,他说“是热爱和好奇心”,并称很多人对做研究的渴望,远超对钱的在意。
如果说幼年的梁文锋曾有“小镇做题家”的影子,现在的他早已突破了做题家的局限,成为目光长远、胸怀天下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然而,大多数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网民,曾经在题海战术中讲求分数至上、参加竞赛角逐只为奖状加分、大学选择专业优先考虑“稳定、好就业”;现在因为梁文锋,停掉自己孩子的美术课改报编程,要求孩子只学理科,别碰文科。
这些习惯了用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眼光审视世界的人,是很难看得到梁文锋身上最闪光的部分。
来源: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