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与人数:超 4000人(含核心团队1600多人、20余家特效公司及临时协作人员),创国产动画协作规模纪录。
一、整体制作规模
人力与时间
参与人数:超 4000人(含核心团队1600多人、20余家特效公司及临时协作人员),创国产动画协作规模纪录。
制作周期:耗时 5年半(剧本打磨占2年,特效制作占3年)。
内容体量
总镜头数:2427个,其中 1948个为特效镜头(占比80.2%),远超《哪吒1》的1318个特效镜头。
素材总量:累积达 3.2PB(约3200部蓝光电影存储量),日均处理超 5万份文件。
二、地狱级场景制作
1. 哪吒“破穿心咒”名场面(10秒戏份)
技术细节:
制作上千根动态尖刺,每根刺轨迹独立设计并配备控制器;
手动调整 600多块碎肉的运动轨迹,开发专用工具控制撕裂效果;
单镜头渲染耗时 1年半,平均每秒成本超 500万元。
艺术意图:通过肉体撕裂的痛感,隐喻哪吒挣脱命运束缚的挣扎。
2. 陈塘关大战(史诗级洪流对战)
美术设计:场景概念图打磨 半年,融合东方古战场与末日美学。
分镜耗时:仅李靖与章鱼怪的 1分钟打戏分镜便耗时半年,追求武侠动作的节奏感。
角色规模:
单画面2亿+角色:通过AI群集算法实现百万妖兽与士兵混战;
上万根动态锁链:每根锁链物理模拟碰撞,避免穿模与逻辑错误。
3. 删减场景“四海龙宫崩塌”
制作成本:耗资 400万元,涉及龙宫结构力学模拟与碎片化特效;
删减原因:因叙事节奏调整忍痛舍弃,体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抉择。
三、特效技术极限挑战
难度分级与对比
采用 S/A/B/C/D五级难度体系,《哪吒1》经典“火莲花”镜头(原S级)在《哪吒2》中仅属 B级。
S级镜头案例:
8层岩浆流体:叠加不同材质、速度的熔岩层,反复调整 60-70遍;
海水淹没陈塘关:10亿级粒子模拟,单场景渲染耗时 6个月。
硬件与数据压力
单镜头缓存量:超 10TB(相当于1万部高清电影),需3000台服务器协同运算;
特效元素密度:平均每个镜头含 5种以上特效元素(如火焰+流体+破碎+毛发+光影)。
国产技术突破
自研AI群集系统:实现2亿角色同屏,避免好莱坞商用软件(如Houdini)的天价授权费;
动态控制器工具包:为尖刺、碎肉等特殊效果开发专用插件,效率提升50%。
四、行业意义与幕后启示
成本与风险
总投入:超 5亿元,若加上删减场景(如龙宫崩塌),实际成本更高;
回本压力:需全球票房超 15亿元,倒逼团队探索IP衍生开发(如周边、动画番剧)。
工业化标准升级
流程创新:从“手K动画”转向“AI预演+算法生成”,减少30%重复劳动;
跨国协作:中、美、韩团队共用云端管线,24小时接力制作。
文化表达野心
视觉符号:将“烟熏妆哪吒”“机械龙宫”等颠覆性设计推向全球,打破西方神话审美垄断;
内核升级:通过肉身撕裂、群体战争等暴力美学,探讨个体与集体的东方哲学矛盾。
结语
《哪吒2》以 2427个镜头、1948个特效、3.2PB数据量、4000人协作 的超级工程,重新定义中国动画制作天花板。其背后不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将“肉身痛苦”“命运抗争”等抽象主题转化为极致视听语言的艺术野心。这部作品标志着国产动画从“追赶好莱坞”到“开辟新赛道”的转折——用东方美学+硬核技术,争夺全球文化话语权。
来源:动漫协会l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