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巳蛇年启幕之际,东方上演“惊蛰”一幕。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以其开源模型 DeepSeek-R1 在全球掀起热潮,引发广泛关注。
乙巳蛇年启幕之际,东方上演“惊蛰”一幕。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以其开源模型 DeepSeek-R1 在全球掀起热潮,引发广泛关注。
几秒钟“写”一首诗、一分钟“写”出有板有眼的论文、几分钟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争相分享DeepSeek的初体验,惊叹于该软件的响应速度和强大能力。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
年逾七旬的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也关注到了DeepSeek。他通过喂语料词“训导 ”Deep Seek“写”出与鲁迅有关的一首七律古体诗和两首现代诗,并且通过一款A音乐制作软件将其中一首现代诗谱成民谣歌曲,发在小范围朋友圈,有人听后认为已达春晚水平。
这些似乎无所不能且快捷的Al平台,会对人类写作这种创造性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作家、诗人和学者,从创作深度、应用范围和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DeepSeek“写”的诗水平如何?
新岁初阳照故林,炬火重燃赤子心。
敢以清思浇野草,还将锐笔续呐喊。
千帆破浪潮头立,一脉抽芽浪里寻。
守土拓荒肩并重,燃灯播火夜同深。
春风又绿江南岸,再请先生拭剑吟。
这是今年除夕夜,周令飞突发奇想,让 DeepSeek“代写”一首七律新年贺诗。他希望 AI以“野草”“呐喊”等意象呼应数字时代,以“守土拓荒”彰显使命,并化用王安石名句,“邀请”鲁迅共鉴文化新章。
接着,周令飞又以相同要求,以《火种与春天的契约》为题让 DeepSeek “写”一首现代诗,结果同样令他感到意外和惊喜。
索性他以《炬火的新纪元》为题,让 DeepSeek“写”一首100行以上的现代诗,要求分为六个乐章和一个终章,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现代科技意象,比如直播、VR、区块链,并与鲁迅的作品和精神结合,表达文化传承与创新。经过几次“训导”和修正,方得终章。
DeepSeek电脑端主页
周令飞对AI的发展速度感到惊讶,认为它们的“创作”水平了得,但仍有提升空间,比如,情感不足,语词堆砌;所作歌曲虽是成品,几乎达到了上春晚的水平,但也还没到可以众口传唱的程度。
“以那首贺新岁七律为例,我最多给它打60分。”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看来,DeepSeek在信息的搜集整合上表现突出,也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但局限于事实层面的程式性写作,无法触及复杂的情感及主题。“鲁迅的主流精神不仅仅在于《呐喊》和《野草》,这些诗歌体现不出主流以外的精神层次,只是一种普泛化的呈现。”
鲁迅《野草》散文集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AI写出来的网文好不好看?
2月5日,阅文集团宣布旗下的作家辅助创作产品“作家助手”已集成独立部署的DeepSeek-R1大模型。这是Deep Seek首次在网文领域的应用,标志着网文创作进入一个更加高效智能的时代。
“可以看到,AI 在写作中的应用范国大大扩展。不仅用于生成短篇故事和诗歌,还被用于网文写作、剧本写作和广告文案写作等。”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林俊敏表示,网络作家群体对于 AI技术具有灵敏嗅觉,在 AI技术刚兴起时就有不少人尝试“投喂”“试验”生成网络小说,但这些作品始终流量平平、无法上榜。
电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剧照
“AI写出来的网文不好看,它们很难勾起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欲望,哪怕经过表意式的学习和训练,它们依然无法胜任剧情写作。”据林俊敏观察,此前使用 AI辅助创作的主要是中腰部作家,他们的作品质量较为稳定,但缺乏突破性的创新或高关注度的话题性内容,属于更高阶AI的DeepSeek或能成为他们润色文章、寻找灵感的有力助手。
“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趣味,需要更多‘游于艺’的精神。尤其作为一个人文学者,必须时刻警惕写作的程式化,警惕文学的娱乐化与碎片化。”彭玉平说。
但在林俊敏看来,“怎么用”比“用在哪里”更值得思考。
DeepSeek能够清晰地展示思考链路,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AI对操控者的要求。“作家自身的审美、见识和文学索养形响者 AI最终生成的结果,作家和AI各自发挥优势,才能摆脱效据依赖,创造出既有深度又有创新性的作品。”林俊敏说。
未来,AI可能衍生出“人机共创”的交互式小说、根掘读者反馈实时调整故事等的动态叙事等新的文学体裁和写作方式。这也意味着“文字生产者”需要转向“内容策展人”,利用 AI分析整合数据,从而挖掘隐藏故事,专注于内容架构和价值观把控。
电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剧照
3、写作为了什么?
有人因AI创作的高效与高能,惊呼人类以写作为代表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将被全面取代。
彭玉平对此则持谨慎态度,他表示,现阶段由 AI生成的“写作”消解了读者作为阅读主体的个性化体认,难以取代文学家或人文学者。“AI可以写出春天花团锦簇的场景,但在特定作者或者读者看来,可能花开得越灿烂,内心越悲凉,AI写不出这种感觉。”
纪录片《我们需要谈谈》(AI We Need To Talk About A.I.)剧照
“AI无法‘在场’,它生成的文本都是抽象的词语组合,没有现场细节和环境氛围。”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表示,现阶段DeepSeek所体现的“深度”更多是知识性而非智慧性的。“文学创作往往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这种角度上说,AI生成文本的过程更接近公文写作,而不能被严格定义为‘文学创作’。”
正是工具理性和人文价值的张力,构成了AI与“写作”在社会文化层面持续互动的动力。或许,人类的表达欲与存在关怀从未改变,只是在 AI技术赋能下,这些内在需求得以更加自由地展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创造力。
杨克同时也认为,AI技术可能会以超越人类想象的速度发展,至少在目前看来,已经对传统文艺创作模式带来冲击甚至挑战。
AI写作早已经超越了一般水准的写作,尤其是它们还可以经由“训导”或自我“学习”,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写作质量,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不厌其烦〞“任劳任怨”,可以在几分钟内甚至几秒钟内按照指令不断地生成文本。所以,那些缺乏创意、偷懒耍滑出工不出力者的工作最容易被取代。
纪录片《我们需要谈谈》(AI We Need To Talk About A.I.)剧照
而这也倒逼到人类精神性创作的根本问题:写作为了什么?
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平均水平消费者的要求,或者是一些程式化的机械工作,那么,AI无疑已经可以胜任。只有当人类的创意是出于内心的触动、感动,是喜怒哀乐内在抒发的必然,是一个需要亲自体验的过程时,写作就像人类的呼吸一样,是包括AI在内的所有外在的一切无法替代的。
4、AI生成作品的版权归谁?
自2022年以来,以ChatGPT、豆包为代表的多模态生成式AI被切实用于写作辅助,逐渐渗透到内容生产的各个领域。
DeepSeek的横空出世之所以如同一石激起干层浪,除了“可能是个国运级别的科技成果”,也在于其影响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触及社会和文化的深层次,也引发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
电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剧照
比如,AI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就是受关注的焦点之一。AI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生成的“杂交文本”冲击了现有的版权制度,带来文学评价体系的失序。
在2024年举办的第170届日本芥川奖的颁奖典礼上,33 岁的作家九段理江公开透露,自己的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利用 AI辅助写作,小说中约有5%的句子“逐字引用”了AI生成的文本。
该事件一度引发热议,更有部分学者提出,当 AI 写的小说开始得文学大奖,人类文化的评价标准是否需要重构?未来 AI 如果要求自己的参与版权,那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无论前路会遭遇多少问题,人类都不可能停止探索发展的脚步,也不可能放弃主体性的精神追求,这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可贵之处。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
杨克认为,不管人机共创的边界如何变化,被保留下来的只能是那些具有主体性、艺术性的内容,不仅是文学创作,也包括音乐、影视动画、游戏创作,等等。
因此,创作者们应更专注于技术无法复制的领域,比如个体生命的痛感体验、对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
文 | 记者 梁善茵 吴小攀图片源于网络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