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无酸不入味,无醋不成席”,中国人爱吃醋名不虚传,饺子蘸醋、糖醋排骨、醋溜豆芽……可荤可素、可拌可蘸,几乎没啥菜是醋hold不住的。不过,你知道吗?看似平平无奇的醋里,竟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奇妙小世界,这里生活着一些小家伙,比人还能“吃醋”!
于梅君
主笔、视频制作:于梅君
俗话说“无酸不入味,无醋不成席”,中国人爱吃醋名不虚传,饺子蘸醋、糖醋排骨、醋溜豆芽……可荤可素、可拌可蘸,几乎没啥菜是醋hold不住的。不过,你知道吗?看似平平无奇的醋里,竟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奇妙小世界,这里生活着一些小家伙,比人还能“吃醋”!
“争风吃醋”的醋鳗,开出美丽醋花
你可能看过这样的新闻:有消费者买的醋里,惊现会动的蠕虫,还有一些盛醋容器的四壁,会“长出”白色树枝状花纹,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醋里“长虫”的现象,在古法酿醋行业挺常见。这种生活在醋里的蠕虫,有个大名叫醋鳗,也有人叫它醋线虫。醋鳗最早是1656年被一位法国研究者发现的。1676年,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利用显微镜,在醋里清晰看到了醋鳗。
醋鳗是一种微小的线虫,体长通常在1到2毫米之间,呈白色或透明色,头部有两个小小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环境中的化学和物理刺激。
醋鳗是一类喜欢“吃醋”的线虫,它们最爱吃的就是醋杆菌,也就是酿造醋的微生物。靠着“争风吃醋”,醋鳗体内聚集了大量脂肪颗粒,因此能快速生长。
除了能吃醋,醋鳗的繁殖本领也很强,它们属于雌雄异体,虽然小如尘埃,但人家正儿八经是胎生的,也就是说,母醋鳗有子宫,发育成熟后,小醋鳗就“瓜熟蒂落”。不过,醋鳗实在是太渺小了,即使长成“大鳗”,体长也只有一毫米左右,所以,它长成啥模样,人类仅凭肉眼是很难看清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就发现,山西省侯马市的米醋中有醋鳗。在山西的某些地区,衡量醋的质量有一条不成文的标准,那就是看成品醋能否生出“醋花”——即容器四周出现白色树枝状花纹。
这种醋花就是醋鳗。研究表明,醋鳗能在栖息地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遏制醋酸杆菌的繁殖,进而影响醋的酸度。稍有风吹草动,醋鳗就会沉到瓶底。如果把醋鳗从醋中捞起来,它们就会聚集起来,手感很有韧性。
在醋的酿造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醋鳗。那么,醋鳗是怎么跑到醋里的?原来,醋鳗是靠果蝇传播的,许多水果(如苹果)都自带醋鳗,腐败的果蔬里也可能出现醋鳗。用水果酿造的醋,或者酿造场地有果蝇飞过,醋里就很容易长出醋鳗。
现代食品安全标准对成品醋的要求相当严格,通常要求“无正常视力可见的外来异物”。大多数厂家对醋也会经过严格过滤和杀菌处理。然而,在一些传统手工酿造的醋中,醋鳗仍然可能存在。
论起吃醋,醋鳗处于食物链顶端
在醋这样的酸性环境中,醋鳗为啥不会被腌成虫干,反而生活得优哉游哉?
醋鳗能忍受 pH 值为1.6-11的各种酸碱环境,醋的pH值一般在2.9左右,因此醋鳗可以在醋海里兴风作浪。
别看醋鳗长得小,它们却能忍受高温,只有44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才能杀死它们。醋鳗也很抗冻。有科学家曾想利用夜晚的霜冻把醋鳗冻住,然后再解冻,但发现醋鳗根本不会被冻死,醋鳗因此成为低温生物学的早期研究工具。
醋鳗也挺长寿的,寿命在10个月左右。你甚至可以品尝到去年的醋鳗爷奶。
大多数生物都无法在醋的酸性环境中生存,所以只要醋里有醋鳗,在这个微观世界的生态系统中,它们基本上就高居食物链顶端。
醋鳗的外形和我们熟悉的鳗鱼很像,光滑柔软,动作灵活。通过扭动成S形的“弹射器”,它们可以在醋海中前后移动,捕捉醋杆菌。
对消费者来说,如果醋里出现醋鳗确实挺恶心。我国《食醋厂卫生规范》(GB8954)要求酿造食醋无异物、无醋鳗。后来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19-2018)则要求成品食醋“无正常视力可见的外来异物”。
现在的醋厂在装瓶前,会对醋进行消毒和过滤,让你看不到醋鳗。如果你买的是农户自家酿的醋,就有可能吃到醋鳗。
醋鳗对人体有害吗?专家表示,醋鳗并非寄生虫,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人体构成威胁,但由于其在醋中繁殖可能导致酸度变化,增加醋变质的风险,因此食用含醋鳗的醋,并非明智选择。
在医学文献中,也有一些尿液或膀胱中出现醋鳗的罕见病例。其中一位女士曾用醋来避孕,醋鳗们显然是“误入歧途”了。
醋鳗虽然看起来有点恶心,但因为脂肪含量高,被广泛用于鱼苗和虾蟹养殖。
醋海浮沉的一生,整齐划一的“虫浪”
醋鳗不仅能聚集成群,还能形成和谐的波浪式运动,令人惊叹。这种行为被称为“涌现”,就是简单个体聚集在一起、自发形成复杂行为的现象。
曾有物理学家对醋鳗进行了观察。他们将数以千计的醋鳗放入一滴水中。在水滴里乱游几分钟后,醋鳗开始配合跳起广场舞,一些醋鳗聚集在中间,另一些则向边缘移动。
最终,边界上的个体开始一起震荡,群体以波浪状移动。成千上万的醋鳗一拥而上,同步运动,在显微镜下十分壮观。
醋鳗是已知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大型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醋鳗不是天生就在醋里生存的。这种集体合作,或许是它们应对酸性环境的一种方式。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醋鳗的集体运动会阻止水滴蒸发,在这个过程中,每只鳗鱼会产生大约1微牛顿的力,这意味着它们可以移动数百倍于它的物体自重。
“涌现”现象,在许多生物中普遍存在,例如萤火虫的同步闪烁、鱼群的群体游动等,这些现象在自然界中形成了精密的生态网络。
科学家尝试将这类自然现象的原理,应用于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比如,运用黏菌的行为模型,模拟出宇宙中的暗物质分布,这在天文和交通系统的研究中都有广泛应用。
对人类来说,醋鳗是寄生在醋缸里的“寄生虫”,但早在1874年就有人发现,醋鳗体内还寄生着另一种“虫”:醋线虫钩孢。
醋线虫钩孢是一种真菌,现在常被用于生物控制线虫。果蝇包醋鳗,醋鳗包真菌,醋缸简直是个大虫套小虫的“套娃世界”啊。
老醋缸里长“肥肉”,这到底是个啥?
除了鲜为人知的醋鳗,在一些古法酿醋作坊里,醋缸里还会长出白色“肥肉”,吃起来像是凉粉。醋里为啥会长“肉”?
其实,醋里长“肉”并不算新鲜事,在陕西、山西的酿醋作坊里很常见,当地人称之为醋宝或醋蛾。
古代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曾有记录:“……衣生,停置勿移动,挠搅之,数十日醋成衣沉”,其中的“衣”指的就是醋宝。
国家一级营养师张淋琳表示,这些看起来像肥肉的物质是细菌代谢产生的糖,叫纤维素。“它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肉,而是一种纤维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膳食纤维。口感上跟它最类似的是魔芋,成分也很类似,只不过魔芋里是植物纤维,含量在60%左右,而醋肉是细菌纤维,含量高达95%。”
也就是说,这块“肥肉”是菌膜,由醋酸菌和它们的代谢物组成。醋酸菌是对人类很有用的“工具菌”,没有它们,醋压根就酿不出来。
醋酸菌在生产醋酸之余,环境里残存的葡萄糖、果糖等糖类,还会被它们当作“积木”,搭成各种各样的多糖,此时就出现了细菌纤维素,这种纤维素不能溶于水,经过不断积累,也就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白色“肥肉”。
不同醋酸菌产生的菌膜特性也不同。常见的醋化醋杆菌形成的菌膜比较松散,像肥肉;而木质醋酸菌形成的菌膜致密,像果冻。
“肥肉”到底能不能吃?理论上来讲,因为只是单纯的纤维素,所以吃了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还可能起到通便等作用。
但在真实环境里,即便酸性环境能抑制绝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这团“肥肉”仍可能携带大量微生物,可能会对肠道菌群或身体造成影响。所以安全起见,还是尽量不要食用。
出现“肥肉”多是家酿或民间作坊生产的醋。因为我们平常吃的醋,大多是工业制造的食醋,出厂前都会通过巴氏灭菌等手段,杀灭包括醋酸菌在内的各种微生物,以保障食品安全。
争风是为了吃醋,谁家还没个醋坛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谷物酿醋的国家,据文献记载,酿醋历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
周朝时期,只有“醯[xī]人”(醋最早叫“醯”)负责酿醋,专门侍奉贵族饮食;南北朝时,出现酿醋作坊,醋被视为奢侈品,有醋调味成为宴请档次的一条标准;唐宋之后,醋才进入百姓家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梦粱录·鲞铺》)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我国争风吃醋四巨头——山西老陈醋、江苏镇江香醋、四川阆中保宁醋、福建永春老醋,难分高下各有千秋。
山西老陈醋最大的特点就是酸。以高粱为基,煨火蒸馏,混入酒曲,拌入谷糠,二次发酵,淋醋过滤,一个山西老陈醋就成型啦。
江苏镇江香醋与纯酸的山西老陈醋不同,以当地糯米为主原料,辅以香醋大曲,可久存不变质。论香,镇江香醋排第一。搭配海鲜食用,那叫一个上头,醋的醇香不仅去腥提鲜,还丰富了海鲜的口感。
四川阆中保宁醋与郫县豆瓣酱一样,在川菜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以小麦加工后的下脚料麸皮为主料,辅以元楂、肉桂、当归等六十多种中草药特制,是中国四大名醋唯一的药醋。别人都模仿不来它的醋酸味。
福建永春老醋(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又叫红曲醋、乌醋。古法手工酿造,带有花果香气,酸中带甘,醇香爽口。用糯米、红曲、芝麻酿醋,是永春老醋区别于其他四大名醋的地方。
纵观醋的江湖,米醋、白醋、果醋、香醋、陈醋、乌醋……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底哪种醋好吃?不同人有不同需求,不同菜肴搭配不同醋,才能碰撞出更多火花,引爆舌尖上的味蕾。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