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逐步实现,冰雪产业从区域性、季节性的小众经济形态,演变为覆盖全产业链的万亿级赛道。本文以亚冬会为切入点,分析冰雪经济在政策驱动、产业链延伸、消费升级、区域协同等方面的突破与挑战,探讨其对中国经
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在哈尔滨的举办,不仅是一场国际体育盛事,更成为推动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
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逐步实现,冰雪产业从区域性、季节性的小众经济形态,演变为覆盖全产业链的万亿级赛道。本文以亚冬会为切入点,分析冰雪经济在政策驱动、产业链延伸、消费升级、区域协同等方面的突破与挑战,探讨其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深远意义。
政策与赛事的双重催化冰雪经济的崛起始于政策支持与大型赛事的叠加效应。202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1.2万亿元,2030年突破1.5万亿元。亚冬会作为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最高规格冰雪国际赛事,进一步推动了政策落地。例如,哈尔滨通过亚冬会串联赛事场馆、冰雪景区和城市品牌,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文旅线路,带动区域旅游收入增长。
产业链的全面激活亚冬会的溢出效应显著体现在产业链各环节:冰雪运动普及。赛事激发全民参与热情。2023—2024冰雪季,全国滑雪人次达2308万,冰雪休闲旅游收入5247亿元,预计2024—2025冰雪季旅游收入将突破6300亿元。装备制造升级。国产冰雪装备企业如百凝盾、冰雪欢腾科技通过新材料技术(如碳纤维、钛合金)提升产品性能,并与亚冬会组委会合作,成为赛事供应商。赛事经济延伸。锋尚文化、元隆雅图等上市公司中标亚冬会开闭幕式导演服务、特许商品运营等项目,推动“赛事IP+商业运营”模式创新。
冰雪旅游:从“流量”到“留量”冰雪旅游正从单一滑雪体验向综合消费场景转型。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12条全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融合了东北民俗、非遗文化等元素。例如,长春南湖公园的东北民俗雪村通过雪雕、彩灯和年俗活动,春节期间吸引游客4.6万人次;上海耀雪冰雪世界日均游客量达8000人次,长三角游客占比超40%。亚冬会期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特许商品零售店的热门文创产品(如吉祥物“滨滨”“妮妮”盲盒)供不应求,销售额超202万件。
装备制造:科技赋能国产替代冰雪装备制造是冰雪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对冰雪装备的需求不断增加,包括滑雪板、滑雪服、冰鞋、冰刀等个人装备,以及造雪机、压雪车、制冰机等大型设备。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工业摇篮,在冰雪装备制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冰雪装备器材研发制造,重点提升造雪机、压雪车、制冰机等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此外,科技创新也在推动冰雪装备制造的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冰雪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团队与冰雪欢腾科技合作,研发的钛合金滑雪板性能比肩国际品牌,成本降低30%。此外,波司登在哈尔滨建设的智能工厂推出城市限定款羽绒服,将功能性设计与地域文化结合,成为消费热点。
冰雪文化:IP驱动的消费升级冰雪文化是冰雪经济的灵魂,其传承与创新对于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在冰雪文化的挖掘和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通过举办冰雪文化节、冰雪雕塑展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了冰雪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创新冰雪文化产品,鼓励创作更多彰显冰雪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推出具有冰雪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此外,冰雪文化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的深度融合,也形成了独特的冰雪文化体验,吸引了更多游客参与冰雪活动。
亚冬会特许商品的开发是冰雪文化商业化的典型案例。目前已推出15个品类1029款产品,涵盖毛绒公仔、徽章、盲盒等,销售额超2.8亿元。此外,冰雪主题影视、电竞等衍生内容也在拓展,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超68亿元,带动冰雪IP跨界融合。
冰雪教育与培训的兴起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冰雪教育与培训市场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从青少年的冰雪运动普及教育,到专业运动员的培训,再到冰雪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冰雪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向青少年开放冰雪运动场馆和训练资源,培养了青少年对冰雪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专业的冰雪培训机构也不断涌现,为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东北振兴的“冰雪密码”东北地区是我国冰雪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冰雪经济的发展为东北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近年来,东北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等产业,形成了完整的冰雪产业链。
黑龙江作为亚冬会主办地,通过冰雪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升级。亚布力滑雪场完成“三山联网”,客房数增至2473间,接待能力提升60%;哈尔滨建设500余处群众冰雪运动场地,覆盖社区、校园等场景。就业与增收。亚布力周边村民转型滑雪教练、民宿经营者,直接带动就业超2000人;七台河冰刀鞋制造企业订单排满全年,成为地方经济支柱。
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2.82亿人次,同比增长29.1%,其中冰雪旅游成为重要增长点。此外,东北地区还积极发展寒地测试、寒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展了冰雪经济的发展空间。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冰雪经济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的冰雪经济发展。在政策支持下,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以北京延庆、河北崇礼为核心的冰雪经济集聚区,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文化等产业协同发展。此外,京津冀地区还通过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冰雪经济的发展环境。
南北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冰雪经济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北冰南展”趋势。南方市场崛起。上海、广州等地兴建室内滑雪场,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单日游客量破万,长三角冰雪消费潜力凸显。人才流动与协作。东北滑雪教练以“候鸟式打工”模式支援南方市场,促进技术交流与标准统一。
挑战与未来路径现存瓶颈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初级滑雪市场。我国冰雪经济起步相对较晚,在场地设施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高质量的冰雪场地不多,户外运动营地建设相对滞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彭福伟说,下一步要围绕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亚布力、新疆阿勒泰等冰雪运动资源禀赋突出、国际知名度高的地区,通过政策、资金等多种要素保障,支持打造冰雪运动高质量目的地。
一次性体验滑雪者比例仍较高。滑雪产业是冰雪经济中的高端业态,也是引领性产业。吉林省利用绵延千里的长白山独特资源,规划世界级滑雪度假区,将为市场提供优质供给。
拉动冰雪消费的动力还有待加强。从丰富冰雪消费产品、优化冰雪消费环境、健全冰雪标准体系等3方面入手,打造冰雪消费新模式、新场景。从旅游产业升级的角度,推动“冰雪+休闲”“冰雪+文化”“冰雪+康养”“冰雪+培训”等跨界融合,衍生更多旅游消费新业态。
冰雪装备仍是短板,国产装备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下一步,要加大智能产品、高性能材料产品等综合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国冰雪装备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冰雪文化是冰雪产业的源泉。应进一步挖掘冰雪文化消费潜力,探索冰雪文化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坚持市场导向,增加高水平冰雪赛事活动供给,提高冰雪赛事活动经营效益;另一方面,深度挖掘特色冰雪资源,推动形成全域全季旅游格局。
未来路径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将在冰雪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可以提升冰雪运动的体验感和安全性,推动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冰雪运动体验项目,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
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未来,冰雪经济将与旅游、文化、体育、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产业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多元化的冰雪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推动“冰雪+文化”“冰雪+康养”等跨界融合模式,衍生出更多旅游消费新业态。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在发展冰雪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冰雪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冰雪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例如,采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冰雪运动对环境的影响。
政策支持与市场引导。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冰雪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措施,推动冰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为冰雪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冰雪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装备等领域的人才。同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冰雪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来源:领导决策信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