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周上海交大再发顶刊,中科大少年班科研强人段镶锋第一通讯

360影视 2025-02-08 14:57 3

摘要:上周,在蛇年第一天时,上海交通大学的林尤舜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微调赤霉素可提高水稻的碱-热耐受性及产量。研究揭示了将植物激素赤霉素(GA)精确调控至最佳水平,不仅是赋予绿色革命品种

上周,在蛇年第一天时,上海交通大学的林尤舜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微调赤霉素可提高水稻的碱-热耐受性及产量。研究揭示了将植物激素赤霉素(GA)精确调控至最佳水平,不仅是赋予绿色革命品种碱-热耐受性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提高其产量的关键。研究还发现内源性调节ATT1/2或外源施用赤霉素,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盐碱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TT1会引起赤霉素水平的大幅波动,而ATT2则是将赤霉素浓度微调至适当水平的理想候选基因,以平衡活性氧和H3K27me3甲基化,从而提高耐碱热性和产量。该文第一通讯作者为上海交大的林尤舜,第一作者为原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博士、现上海交大博士后郭双琴和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陈亚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为第一完成单位,上海交大为第一通讯作者单位

本周,上海交大再次在顶刊Nature上发文,并且本次还是以第一完成单位的身份完成。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段镶锋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崔勇、浙江工业大学朱艺涵作为共同通讯作者报道了金属卤化物多孔框架超晶格。该研究展示了一种通过一锅法合成由零维、一维和二维构建单元周期性排列组成的多维单晶超晶格的方法。研究利用锆(IV)金属有机框架作为主体模板,通过配位辅助组装策略,引导金属卤化物子晶格定向成核并精确生长,从而合成了一系列单晶多孔超晶格(具有确定原子坐标的高阶超晶格结构);进一步用选定的胺分子处理后还可得到具有高度可调光致发光和旋光性的类钙钛矿超晶格。该研究创建了一个高阶单晶多孔超晶格平台,为定制传统晶体固体无法企及的电子、光学和量子特性提供了可能。本篇Nature也是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首篇Nature文章(另有1篇Cell),本文的第一通讯作者为UCLA段镶锋。

说起段镶锋,其经历还是很有看点的,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1977年出生于湖南武冈的段镶锋,1992年年仅15岁时便从武冈二中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还曾获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1997年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师从Charles M. Lieber),2002年他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先是在美国高科技公司Nanosys工作了数年(联合创始人之一),并曾任该公司首席科学家。2008年他又决定回归学术界,加入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段镶锋研究领域主要为纳米材料和器件,以及它们在电子学、能源领域和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等,据初步统计,他目前已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顶刊上参与发表了近30篇研究论文,至今总被引用次数已超11万次,H指数高达158。由于其在在领域内突出贡献,段镶锋在博士期间起就开始收获各种荣誉,在此就不详述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有意思的称号均和段镶锋有关—“科研伉俪”和“科研兄弟”。说到科研伉俪,段镶锋和黄昱也是华人科研圈一对有名的“夫妻档”(之前我们曾介绍过宋洪军和明国莉夫妇,见公众号文章:同为院士的科研伉俪,近日又合作在顶刊发表重要成果),段镶锋是比黄昱大两级的中科大师兄,两人博士均师从Charles M. Lieber,博士期间两人便开始通力合作,并做出了重要成果,迄今两人已合作发表了多篇顶刊了,黄昱比段镶锋更早来到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这或许也是段后来加入该校的主要原因吧,黄昱目前也是该校的教授。至于科研兄弟,湖南大学的段曦东教授和段镶锋是亲兄弟,段曦东是哥哥,两人也一起合作发表了数篇顶刊文章,段镶锋同时也是湖南大学的特聘教授。妻子和亲哥同时都是有力的科研合作伙伴,这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来源:科技大满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