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节档的硝烟中,《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以豆瓣6.0分、票房预测从20亿腰斩至15亿的惨烈姿态,宣告了这场“史诗级三部曲”的中途崩盘。
2025年春节档的硝烟中,《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以豆瓣6.0分、票房预测从20亿腰斩至15亿的惨烈姿态,宣告了这场“史诗级三部曲”的中途崩盘。
这部曾被视为“中国版《指环王》”的作品,为何从第一部26亿票房的奇迹跌落神坛?其溃败不仅是商业逻辑的失衡,更折射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艺术理想与市场规律、文化表达与观众心理之间的深层撕裂。
春节档本应是“合家欢”的乐园,却成了《封神2》的修罗场。影片选择春节档的决策,被业内视为致命失误。
春节观影具有鲜明的社交属性,观众更倾向于选择全年龄段适配、情绪释放直接的影片,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燃情逆袭或《唐探1900》的悬疑狂欢。
而《封神2》作为一部需要前作观影门槛、节奏沉稳的历史战争片,天然与春节档的娱乐基因相悖。首日排片占比仅12%,IMAX厅在初四便被《哪吒2》全面取代,直接切断了其依靠视觉奇观翻盘的可能。
更致命的是,春节档的“雪球效应”放大了《封神2》的短板。短视频时代,观众注意力被“红黑榜”式的极端评价主导。当自媒体用“神作VS烂片”的标签解构影片时,姬发的犹豫、邓婵玉的“恋爱脑”、殷郊的蓝精灵造型,迅速成为病毒式传播的槽点。这种“认知坍缩”让影片陷入恶性循环:负面评价劝退路人观众,票房低迷导致排片削减,最终形成“口碑票房双杀”的困局。
《封神2》最核心的溃败,源于其对原著精神与当代审美的双重背叛。影片试图以“三部曲”的宏大架构重构封神宇宙,却在第二部暴露出叙事失控的顽疾:
1. 人物弧光的断裂:
姬发从第一部弑君反叛的“反英雄”,退化为优柔寡断的“恋爱脑”。他与邓婵玉的暧昧互动(如篝火舞会、河边对唱),被观众戏称为“战场偶像剧”,彻底消解了武王伐纣的史诗感。
导演乌尔善解释二人是“惺惺相惜”,但银幕呈现的却是少女怀春式的凝视与牺牲前的煽情回忆,这种表达割裂直接导致角色可信度崩塌。
2. 群像叙事的溃败:
第一部凭借质子团与老戏骨的群像张力惊艳市场,第二部却将重心倾斜至邓婵玉单线,甚至被调侃为《邓婵玉传》。闻太师、申公豹等反派沦为工具人,姜子牙、杨戬等神仙降格为解说员,质子团的蛊毒化改造更是让观众直呼“面目全非”。
3. 文化表达的混乱:
影片试图以“商周更替象征文明迭代”构建深度,却将矛盾简化为殷寿个人暴政。
殷郊与姬发的“天下共主”之争缺乏价值观碰撞,商朝“酒池肉林”的堕落仅靠符号堆砌,未能触及制度批判的内核。
当特效将通天教主塑造成“量子伏地魔”、将殷郊法相设计为“蓝精灵”时,东方神话的美学体系已在西方魔幻的阴影下彻底迷失。
《封神2》的视觉呈现,暴露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深层悖论。乌尔善曾以《封神1》的青铜饕餮证明“技术服务于美学”的可能,但第二部却陷入“为特效而特效”的泥潭:
美学失控:
殷郊的三头六臂法相被吐槽为“阿凡达与蓝精灵的混血”,通体蓝光与面部建模的粗糙感,彻底背离道教“法天象地”的玄妙意境。魔家四将的“天线宝宝”式造型、雷震子的迪士尼化翅膀,更是将东方神话降维成廉价Cosplay。
技术赶工:
补拍痕迹明显的战争戏、未完成的粒子特效(如通天教主的量子旋涡),暴露出为赶春节档牺牲制作周期的短视。当观众发现第一部“经费不足”的同情牌在第二部26亿成本下依然失效时,信任危机彻底爆发。
这种技术异化的背后,是创作逻辑的倒置:当“打造中国神话宇宙”沦为资本口号,当“工业糖精”(如姬发脱衣、邓婵玉沐浴)取代叙事诚意,所谓的“电影工业化”便成了自我麻醉的遮羞布。
《封神2》的崩盘,最终指向创作者与观众对话机制的断裂。路演现场观众质问乌尔善“为何口碑两极分化”时,导演的回避与官方话术,暴露出主创团队对市场反馈的误判。这种傲慢体现在三个层面:
1. 认知偏差:
主创将观众对“复杂人性”的期待等同于接受“逻辑漏洞”。例如邓婵玉缓慢灰飞烟灭的设定,需观众自行脑补“法坛距离论”,这种高估受众理解力的留白,直接导致剧情合理性争议。
2. 创作封闭:
四位编剧修改23稿的剧本,最终成为各方妥协的缝合怪。原始设定中“妲己是姬发妻子”的狗血桥段虽被删除,但残留的“爱情线”仍让观众嗅到资本干预的异味。
3. 宣发失焦:
从路演尬唱到强推邓婵玉营销,影片将“自来水”热情消耗殆尽。当宣传片用杨戬、哪吒的删减片段引流时,观众的逆反心理已注定反噬。
废墟上的启示录《封神2》的溃败,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堂必修课。它警示我们:
尊重市场规律:史诗叙事需要匹配适宜的档期与受众,而非盲目冲击票房高地;
平衡艺术与商业:技术奇观必须服务于文化表达,而非成为遮掩叙事苍白的遮瑕膏;
重建对话机制:创作者需放下精英姿态,在留白与直白、深度与爽感间找到平衡点。
《封神2》的教训或许残酷,但它留下的废墟,终将成为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基石。
来源:生活需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