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治疗的新思维:隐静脉保留策略

360影视 2025-02-08 15:00 3

摘要:温馨提示:本文仅用于提供科普和专业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温馨提示:本文仅用于提供科普和专业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在过去几十年,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几乎等同于“去除病变静脉”。无论是传统的大隐静脉剥脱术,还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激光、射频消融及泡沫硬化疗法等,其核心理念都是“把有问题的静脉干掉”。

然而,这种“去除即治疗”的模式是否真的合理?

如果隐静脉这么“没用”,为什么身体还要保留它?

近年来,随着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深入,隐静脉保留策略(Saphenous Vein-Sparing Strategy)逐渐受到关注。这种方法旨在在治疗静脉曲张的同时,尽可能保留静脉结构,使其继续发挥生理作用。

一、隐静脉真的“没用了”吗?

大隐静脉(GSV)和小隐静脉(SSV)是下肢重要的静脉通路,在血液回流、深静脉辅助引流以及未来作为血管移植材料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在传统治疗理念中,静脉曲张的隐静脉通常被视为“病变血管”,一旦出现曲张,即被建议彻底去除。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可能并不科学。

1. 隐静脉是宝贵的“血管资本”

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中,大隐静脉是最常用的自体移植血管。如果患者因静脉曲张被剥脱了大隐静脉,那么未来若需心脏搭桥手术,可能会面临缺乏合适移植血管的困境。

2. 不是所有静脉曲张都需要切除

最新研究显示,静脉曲张的发生往往是由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在某些情况下,通过优化血流路径、减轻静脉压力而非直接破坏血管,隐静脉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二、破坏隐静脉 vs. 保留隐静脉:长期疗效对比

目前主流的静脉曲张治疗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 破坏型治疗(剥脱术、激光/射频热消融、泡沫硬化)

原理: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病变隐静脉和静脉曲张,使其闭塞,阻止异常回流。

问题:

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下肢沉重感、肿胀,甚至深静脉血栓(DVT)风险增加。由于未能解决血流动力学根本问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未来如果需要血管移植,可能面临无血管可用的情况。

2. 保留型治疗(CHIVA)

原理:通过血流动力学调整,降低静脉内压力,使曲张静脉恢复功能,而非破坏性治疗。

优势:

降低复发率:改善血流路径,减少高压引发的持续扩张。减少创伤:避免大面积血管破坏,术后恢复更快。保留血管功能:未来仍可作为血管移植材料。

大量研究表明,CHIVA等隐静脉保留技术的长期复发率显著低于传统剥脱术,并且患者治疗后舒适度更高。

三、哪些患者适合隐静脉保留治疗?

并非所有静脉曲张患者都必须进行隐静脉剥脱,对于以下人群,隐静脉保留治疗可能更为合适:

希望减少术后不适,如下肢沉重感、肿胀感明显的患者。有长期健康考虑,不希望未来因心血管疾病需要血管移植时“无血管可用”。静脉功能尚可,超声评估显示静脉仍具有生理回流功能。年轻患者,因未来可能需要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材料。

然而,隐静脉保留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静脉严重损坏、血栓形成或病情复杂的患者,仍可能需要结合传统破坏型治疗。

因此,精准的术前血流动力学评估至关重要。

四、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不同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患者,关键在于找到最符合个体病情的方案。

如果答案是“是”,那么隐静脉保留治疗可能是更优选择

五、静脉曲张治疗的新方向

医学的进步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过去的治疗方式。传统“一刀切”的静脉曲张治疗方法正在被更科学、个性化的策略所取代。对于许多患者而言,隐静脉保留治疗可能是一种更安全、长期效果更优的选择。

静脉曲张不一定要“切除”,保留隐静脉或许是更好的方案。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在考虑静脉曲张治疗,欢迎留言讨论,或咨询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个性化评估,让你的双腿保持健康与美观!

来源:邓建平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