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91年后“复活”!野生个体仅存11株,专家找到4个种子全烂了

360影视 2025-02-08 17:27 3

摘要:1932年,来自岭南大学的曾怀德先生,怀揣着对未知植物的探索欲望,踏入了广东省大埔县铜鼓山这片神秘的山林。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1932年,来自岭南大学的曾怀德先生,怀揣着对未知植物的探索欲望,踏入了广东省大埔县铜鼓山这片神秘的山林。

铜鼓山这个地方植物类型相当丰富,古老的树木遮天蔽日,地上也长着各种各样的草本植物。

曾怀德穿梭在山林间,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植物。

为了能进行后续的研究,他小心翼翼地采集下标本,并将标本带回岭南大学存放了起来。

然而,当时的条件有限,人们对这个新采集的标本并没有立刻展开深入研究,后面这个标本又前前后后去过很多博物馆。

直到1932年,哈佛大学植物学家 E. D. Merrill进行了一番鉴定,认为这是一种木樨属植物。

木樨科木樨属的植物还有一个统称---桂花。

对,你没看错,桂花是一个统称,它指的并不是一种植物。

说起桂花咱们就很熟悉了,基本上全国的大多数地方都有种植,它是我们重要的香料植物之一,还被称作是“花中月老”。

每年秋季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市民盼着桂花开放,它的花朵不仅观赏价值高,还能食用,深受喜爱。

而曾怀德先生采集到的这个标本,就是桂花的一种。

时间来到1956年,在植物分类学领域潜心研究的贾良智教授,偶然间注意到了这份20多年前的木樨属植物标本。

他发现,这个标本和之前见到的那些植物都不大一样,这让贾良智教授大胆推测,它极有可能是一个尚未被正式命名的新种,并拟定名为毛柄木樨。

就这样又到了1982 年,我国的张宏达教授经过不懈努力,从浩如烟海的植物学知识中寻找线索,对这个神秘的木樨属植物进行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

最终,他以充分的证据和严谨的论证,确定了这个物种为新种,并正式将其命名为毛柄木樨并发表学术文章。

至此,从1932年首次被采集,到 1982 年正式被确定为新种,毛柄木樨历经了整整50年的漫长岁月,终于上了“户口”,在植物学的世界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正式身份。

但令人惋惜的是,自1932年曾怀德先生采集到毛柄木樨标本后,这一神秘的植物就好像突然间销声匿迹了一样,在长达91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它在野外被发现的踪迹报道。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毛柄木樨的认知仅停留在那几份珍贵的标本上。

后面也有科研人员曾经多次尝试寻找毛柄木樨,但不是认错了,就是找不到。

一直到2023年2月,华南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宁祖林带领华南植物园引种保育团队的工作人员,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前往毛柄木樨模式产地的考察之路。

此次考察,他们目标明确,就是要在这片曾经发现毛柄木樨的土地上,再次找到它的踪迹。

出发前,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携带了专业的考察设备,还精心准备了模式标本的彩色照片,以便在考察过程中进行对比和识别。

到达模式产地后,他们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沿着不同的路线,对山林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搜索。

在考察过程中,团队还充分利用当地村民对这片山林的熟悉程度,积极向他们寻求帮助。

经过挺长一段时间的调查,团队终于在一片山林中发现了与之前的标本叶子长相极为相似的植株。

团队人员仔细观察它的每一个特征,从叶片的形状、大小、质地,到叶柄的长度、毛被情况,再到花朵的形态、颜色、香气,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随后在当年的秋天,团队又相继采集到了这种植物具花和果实的标本,这为进一步确认该植株的身份提供了更为关键的证据。

但科研是严谨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决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验证这一发现。

他们一方面对照模式标本进行形态特征鉴定,仔细比对新发现植株与模式标本在各个方面的特征差异;

另一方面,对模式标本采集 DNA 样品进行分子鉴定,希望从分子层面确定新发现植株的身份。

研究人员从先辈留下来的主模式标本中取了少量叶片进行DNA提取。

但这非常麻烦,因为模式标本大多保存时间较长,DNA 降解严重,提取难度极大。

不过,研究人员们最终在英国邱园工作人员的大力帮助下,从存放了将近百年的标本中成功提取到 DNA 样品。

随后经过比对大家发现,这次发现的树木就是传说中的毛柄木樨!

这意味着,“消失”近百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毛柄木樨的真身终于得到确认。

知道这些植物确实是毛柄木樨之后,科研团队开展了一场针对毛柄木樨种群数量的调查。

但调查结果令人揪心,毛柄木樨野外种群个体数仅11 株。

它们的生存现状岌岌可危,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稍有不慎,这个珍稀的物种就可能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毛柄木樨附近通常有很多种植物伴生,但这些伴生物种的丰富反而成为了它生长的阻碍。

比如高大乔木就像一把把巨大的遮阳伞,使得林下郁闭度极高,阳光很难穿透层层枝叶洒在地面上。

而毛柄木樨作为一种需要一定光照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光照不足严重影响了它的生长和发育。

在种群结构方面,毛柄木樨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调查发现,其种群中缺乏幼苗和小树,这意味着种群中主要是成年个体,幼年个体的缺失使得种群的更新换代出现了断层。

没有新的幼苗补充,随着现有成年个体的逐渐衰老和死亡,种群数量必然会逐渐减少,未来呈现出衰退的趋势。

生殖障碍更是让毛柄木樨的繁衍雪上加霜。

在花期,大量的花朵绽放,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吸引着昆虫前来传粉。

然而,不知何种原因,这些花朵成功授粉并发育成果实的比例却很低。

即使有少数果实成功发育,也会出现早落现象严重的问题。

很多果实还未完全成熟就从枝头掉落,这使得种子无法在适宜的环境中发育成熟。

更为棘手的是,种子本身易于腐烂,在林下凋落物过厚且郁闭度高的环境中,种子很难与土壤充分接触,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水分,自然萌发更新受到极大影响。

面对毛柄木樨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科研团队深知拯救行动刻不容缓。

2023 年 9 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

科研团队在监测到毛柄木樨开花后,他们迅速行动,采集了部分枝条带回华南国家植物园,满怀期待地开展扦插繁殖实验,最终,人们也取得了成功。

然而,在种子繁殖方面,科研团队却遭遇了重重困难。

2024年2月下旬,正好毛柄木樨的果实成熟脱落,但专家赶去的时候发现,这些落下来的果子有的完全腐烂,有的还被某种动物吃掉了,就剩一个壳子。

科研团队费尽周折,仅收集到4粒完整的种子。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这4粒种子进行播种,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毛柄木樨。

在播种十多天后,这些种子均在基质中腐烂,没能长出幼苗。

专家推测,这可能与种子本身的特性有关,毛柄木樨的种子易于腐烂,在林下凋落物过厚且郁闭度高的环境中,种子很难与土壤充分接触,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水分,自然萌发更新受到极大影响。

此外,也可能与播种的基质、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的细微差异,都可能对种子的萌发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柄木樨一定能实现种子人工繁殖,未来的市民们有一天也能欣赏毛柄木樨的花开时刻。

参考:

羊城派《“消失”近百年的毛柄木樨成功“复活”,你闻过这种桂花香吗?》2024-10-15

来源:牧子说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