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想攻击他人?

360影视 2025-02-08 03:03 3

摘要:抬杠是一种竞争、攻击的行为,杠精具有竞争性、攻击性的自我。这种竞争性、攻击性自我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惩罚。

识别关系中的隐性攻击,

高情商应对冲突,

胡慎之老师主讲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学习

平时购69,仅今天限时特惠39.9元

10节课,8~10分钟/节

加赠2场直播回放!

作者 | 胡慎之

资深心理咨询师

图片来自网络

这几年有一个流行的词——杠精,指的是喜欢跟别人抬杠的人。

抬杠这种行为隐藏着一种竞争性,相当于在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是好的,你是坏的”。

抬杠是一种竞争、攻击的行为,杠精具有竞争性、攻击性的自我。这种竞争性、攻击性自我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惩罚。

举个例子,在我小时候,父母对我要求很严格,我一旦做错事,就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包括责骂或拿走我心爱的东西等。这种惩罚性的措施在我身上留下了一定的印记,使我形成一种“错了就一定会遭受惩罚”的思维模式。

所以,每当我看到别人做错事时,内心的“父母”就会教导我用攻击性的方式去惩罚别人。

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跟同学去一个体育场,在那附近有很多喜欢欺负弱小的小混混。每次看到他们,我都会用攻击的方式对待他们,比如跟他们打架、对骂,似乎这样能打击到他们,让自己好受一些。

而说到攻击,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点,攻击性与攻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攻击性指的是一种释放攻击的动力,攻击则是指的一种行为。

先来说说攻击,通常我们能够一眼辨认出霸凌、打骂是攻击行为,却很难识别出那些极其隐秘的行为也是攻击,比如沉默、冷嘲热讽、冷暴力等等。

前者是常见的主动攻击,容易辨别;后者是被动攻击,经常是被自认为弱势的一方用来攻击强势一方的方式,其核心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并且往往不会有任何惩罚与损失。

比如,一个孩子对强势妈妈的攻击,那就是不说话,不回应。看到很多心急火燎的妈妈在催促孩子快点吃饭,快点穿鞋,可是孩子还是慢吞吞的,这时候,妈妈非常火大。是的,妈妈感受到自己完全被孩子忽略的。

再比如,妻子每天早起准备早餐,并叮嘱丈夫记得吃完早餐再出门,然而丈夫却忘得一干二净,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地出门,甚至跑去外面早餐店买早餐。当妻子下班回家,看着厨房餐桌上摆着自己辛辛苦苦早起准备却又凉掉的爱心早餐,又是作何感想,妻子一定是感到非常受伤。

这时候,当我们听到对方一句“我忘了”,会感到受伤、愤怒与被攻击,虽然它不是一拳打在我们的身体上,却犹如在我们的心口插上一把刀。

对方强调自己不是不做、不愿意、不想,是忘了。看起来合情合理,看似无心,却刀刀扎向我们,所以我们会感觉到被伤害、被攻击。

再比如,故意曲解他人的心意,捏造事实、泼脏水也是一种被动攻击。

当你的好意或是关心被视作“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或是你的好心被当成驴肝肺,会让你觉得对方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关键是你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你的证明在别人眼里毫无可信度,总不可能像孙悟空假扮唐僧,随意变出人心告诉别人:“睁大眼睛看看,我的心到底是黑的还是白的”;也不可能如《让子弹飞》里的小六子用刀剖腹取粉自证清白:“没多吃,也没少给”。

还有一种攻击叫“死给你看”。也许不一定死,但是自残和自虐,也是攻击的手段。

精神分析师科胡特说过:自虐是向恨的人发出被爱的邀请。这句话很拗口,解释下:自虐,就是我恨那个人,但是,我要挟你来爱我,要不然,你会愧疚甚至内疚的。所以,用促使他人内疚或者愧疚的方式,去获得自己的目的,这是最大的攻击。

上了年纪的妈妈,在与儿媳妇争夺儿子,感觉自己没有完成期望的目的,那么就开始头疼,身体不好,不吃东西,或者说自己很命苦,这个时候,儿媳妇和儿子傻眼了,赶紧乖乖听话。

而在婚姻关系中,看似丈夫强势,在家里像个暴君,然后控制了关系的走向和家庭的权利系统平衡,其实,那个“受害者”妻子,只要几招,就可以让那个丈夫暴跳如雷,痛不欲生。“我是受害者,我生命中的痛苦,都是你造成的”,并且,用一个悲惨的泪脸,直接可以把家庭成员吸引到自己身边,把暴君丈夫边缘化。从此,暴君的帽子摘不掉了。

有些丈夫在无法扭转和证明“我不是坏人”的情况下,破罐子破摔,或者绝望到“离家出走”,这个坏人的帽子,一个又一个的扣上,到死也无法自我原谅。

虽然很多时候攻击给他人带来了伤害的结果,但那些大都是不合理的攻击行为,有的时候攻击也能够保护自己、维护自我的边界与完整。

如果说攻击性是我们的战斗值,那攻击就是保护我们的铠甲与武器,两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是保护我们不被随意拿捏、不被欺负、不被伤害的关键。

从这样角度来看,攻击别人,是为了保护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见诸行动”,通俗地理解就是先下手为强。这就像我年轻时会出去找小混混的麻烦一样,我会找那种眼神中充满攻击性,会瞪人的小混混。因为,当我感受到别人的眼神攻击时,我内心一直被压制的攻击性就会被激发。为了保护自己,我就会选择先下手攻击别人。

事实上,就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个具有竞争性、攻击性自我的人,通常内心住着一个惩罚性的他人。

也就是说,一个具有竞争性、攻击性自我的人,通常对自己很不满意,并且会把别人看成惩罚性的人。因为他早期受到了攻击性的惩罚,所以当他把对方解读为一个要攻击他的人时,他就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先去攻击别人。

此外,一个具有竞争性、攻击性自我的人,很容易把身边的人都当作自己的竞争对象,感觉每个人都有可能惩罚自己。

我的一位二十来岁的来访者,在他小时候,每当他去跟别人建立关系时,他父母都会对他说:“你要和对方比赛。”这让他觉得对方跟自己是竞争关系,不是朋友关系。长大后,他不敢与别人建立关系,因为一旦他去跟别人建立关系,那种竞争的感觉就会出现。所以他总觉得很孤单。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用被动攻击的方式对待父母,父母的惩罚让他们感觉到了被攻击,他们自然而然把父母当成坏人去对待。

那如果我们就是这种具有攻击性、竞争性自我的人,该怎么办呢?

第一,我们需要重新去看待别人。

我们要提醒自己,别人不是来跟我们竞争的,而是来帮助我们的。如果你把身边所有的人都视为竞争者,你就会感到这个世界没有爱、没有善意,而且你会缺乏身边人的支持。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对婆媳每天都会重复做同样的事:婆婆洗完衣服或扫过地,媳妇都会再去做一次。我问那个媳妇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因为她觉得婆婆不如她弄得干净。

表面上看这个媳妇只是想要更干净,其实她有一种把婆婆视为竟争对手的心理,想要证明自己是更棒的。

当我提醒她,婆婆只是想帮她减轻负担,她才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觉察。

第二,当我们对自己做的事负责时,“惩罚性的他人”就会消失。

我们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是被允许的,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没有人会惩罚我们,我们只需要接受这个结果就好了。只有我们肯为自己做的事负责,这种“惩罚性的他人”才会消失不见,我们才会不再去责怪自己。

第三,扮演一个惩罚性的他人并不能真正解决什么。

有一对夫妻经常争吵。我仔细观察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现一个问题:妻子很喜欢用指责或反问的语气跟丈夫对话。比如,丈夫下班回家,问妻子做好饭没。妻子会说:“谁像你啊,早就做好了。你以为你老婆是个好吃懒做的人啊。”

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很容易激发矛盾,而且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第四,如果你是父母,要想避免成为惩罚性的父母,你就要减少对孩子的惩罚,即便要惩罚,也要建立有规则的惩罚:不要用侮辱性或攻击性的惩罚方式,而要选用冷处理,或暂停孩子喜欢的事情等方式。

惩罚的目的不在于惩罚孩子或者泄愤,而在于告诉孩子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当然,如果你正处在一个攻击或受到攻击的状态,那么你也可以听听我的《警惕关系中的隐形攻击》课程,这样也许你能够厘清你所处的关系中发生了什么,也能够理解你内心中的一些感受,帮助你从很细节的方面认识攻击的行为,以及使用攻击的动机和其背后的内在需求。

当然,每个人表达攻击性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当一个人不能够合理地释放攻击性,就会带来破坏性。比如持强凌弱、背后骂人、诋毁他人,争对错、不被邀请去分析与评价他人好坏等等,这些都是攻击。

甚至很可能将攻击的矛头转向自己,即向内攻击。常见的心身类疾病,很多也是人向内攻击的结果。

人们常说的老好人,从来没有也不敢跟别人红着脸对着干,只是一直对他人低眉顺眼,看似没有什么攻击性,其实他们把攻击性转向了自己。他们会责备自己为什么这么没用,为什么不敢跟别人争一争。

没错,他们不是没有攻击性,而是把攻击性转向自己,或者是转向身边亲近的人。“总是对外人友善,对家里人暴躁”,也是这种情况。在外时,他们将自己的攻击性拼命压制住,情绪无处可宣泄;回到家见到家人时,立马情绪爆发,发脾气,讲狠话。

所以,当一个人的攻击性无法向外得到释放,被压抑的攻击性并不会就此消失,则是转而面向自己与内部。

而一个人若能够整合自我,合理地表达与释放攻击性,那会更悦纳自己,既不自我伤害,也不伤害别人,并且他能够有秩序有规则地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像是在球队对抗赛、学习考试等正式竞赛中竞争,甚至升华到自己的创造力上,正如,音乐家将自己的情感谱写成曲子、画家将自己的故事描绘成画卷、文学家将自己的愤懑书写成诗歌。

遗憾的是,有些人的攻击性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我们的抚养者在不知不觉中阉割掉,受此影响,每个人的攻击性也有强弱之分。

除此之外,一个人能否合理释放好攻击性,跟自己的能力也是息息相关。

一个具备心智化能力、对事物有最基本判断的成年人,和一个心智未开,懵懵懂懂的小孩,谁手握武器会更危险、更有破坏性。

显然是后者,当他们感到自己被侵犯、被伤害时,闭着眼睛挥舞着自己的拳头带着恐慌去自保,道德绑架、内疚控制、激发对方恐惧都是他们的武器,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防卫过当或者伤害了无辜的人,甚至认为自己是没有杀伤力,都是别人在伤害我。哪怕他们对别人造成了真实伤害,也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

而一个有心智化、有敬畏心的人,才懂得约束自己以避免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行为。

最后,想告诉大家,有攻击性,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相反,那证明一个人的生命力更旺盛。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他人,才是令人感到羞耻的原因。

当你能够将攻击性升华成创造力,你的生命将因此变得更加绚丽。

作者介绍 胡慎之,心理学家。家庭关系顾问。向日葵爸爸发起人。向日葵心理咨询创始人。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20多年的咨询实践,超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独》等多本心理学书籍。

【课程福利】在这里

☟☟☟

胡慎之老师主讲

来源:胡慎之关系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