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温州这老牌劲旅现在有点尴尬,民营经济底子厚实得像温州老板的鳄鱼皮带,但瓯江两岸山地多平地少,搞工业园都得劈山填海。
近期,deepseek真的火了,逻辑能力极强,确实是国货之光。
这次,让deepseek告诉你:十年后,谁才是浙江第三城!
十年后浙江第三城的争夺战绝对比现在更激烈,眼下温州、绍兴、嘉兴三城咬得最紧,台州金华虎视眈眈。
要说谁能笑到最后,咱们得把各家的底牌翻开来看看。
温州这老牌劲旅现在有点尴尬,民营经济底子厚实得像温州老板的鳄鱼皮带,但瓯江两岸山地多平地少,搞工业园都得劈山填海。
去年我去瓯江口新区转悠,大片围垦地空着等企业入驻,听说招商人员急得嘴角起泡。隔壁台州老板倒是把注塑机生意做到了越南,可温州人还在纠结要不要把皮鞋厂搬去赣州。
绍兴这十年玩的是"杭州后花园"策略,柯桥的化纤老板们白天在钱塘江畔的写字楼开完会,晚上回鉴湖边喝黄酒。
这种贴身打法确实吃到了数字经济外溢的红利,萧山机场二跑道建成后,绍兴北站到浦东机场比嘉兴还快15分钟。
但隐患也在这儿——去年我采访柯桥某印染企业二代,小伙子直言"宁可把研发中心放未来科技城,也不想留在老家当配套车间"。
嘉兴才是真正的黑马选手,十年前还顶着"沪杭走廊中转站"的帽子,如今手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G60科创走廊两张王牌。
上周我去嘉善归谷智造小镇,无人机企业测试场隔壁就是上海交大的研究员,穿西装打领带的工程师和拎着菜篮子的本地阿婆在同一家面店吃早点。
这种混搭画面在浙江其他城市很难见到。通苏嘉甬高铁通车后,嘉兴到苏州、宁波都在半小时圈,这种十字路口区位堪比郑州在高铁时代的逆袭。
看产业布局更明显,嘉兴南湖区的半导体项目、平湖的航天产业园、海宁的光伏集群,个个都是瞄准未来十年的赛道。
反观温州还在为传统产业升级头疼,乐清电器城虽然拿下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但走在柳市街头仍能看到家庭作坊式的断路器生产线。
绍兴倒是押注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可规模效应还没起来,去年芯片寒冬一来,越城某晶圆厂直接停了三条生产线。
人口争夺战才是决胜关键。
嘉兴过去三年净流入46万人,靠着"上海同城"概念虹吸了皖北、苏北大量技术工人。
温州虽然在外温商众多,但本地人口连续五年净流出,苍南、平阳的年轻人宁可去义乌做直播也不愿接家族作坊的班。
绍兴更尴尬,去年柯桥区幼儿园招生数首次跌破万人,教育局的朋友苦笑说"杭州抢人太狠,连中专生都要"。
交通格局变化更是致命变量。2028年沪平盐城际铁路通车后,嘉兴港区到上海金山只要20分钟,这相当于把化工园区修到了上海郊区。
反观温州推进的甬台温高铁复线,到现在还有三段未开工,瓯江北口大桥堵车照样能堵哭老司机。台州虽然砸钱建了路桥机场新航站楼,但客流量连嘉兴机场的三成都不到。
当然也有变数,比如金华突然杀出重围。义乌国际商贸城六区扩建后搞起了"元宇宙电商综合体",东阳横店靠着虚拟制片技术吃下好莱坞外包订单,武义温泉小镇变成了长三角程序员疗养基地。
但致命伤在于县域经济各自为政,金华市区对县市的辐射力还不如义乌自己玩得转。
十年后要是让我赌一把,我押嘉兴胜出。
这个曾经的小透明城市,正悄悄把沪杭的人才、苏州的制造、宁波的港口揉进自己的发展配方里。
当杭州湾跨海高铁通道建成时,嘉兴或许会像当年的深圳一样,用"缝合长三角"的地理位置改写浙江城市版图。
当然,要是温州人能找回八十年代走遍天下的闯劲,或者绍兴突然冒出第二个马云,那剧情还得反转。
来源:大可君的旅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