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

360影视 2025-02-08 18:02 3

摘要:“当DeepSeek在通用大模型领域崭露头角,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央视舞台,人们发现杭州的创新图谱已悄然超越‘电商之都’的固有印象。这座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华贵天城’的城市,正在演绎从互联网经济到智能文明的进化论。在这片诞生过阿里巴巴传奇的土地上,新

“当DeepSeek在通用大模型领域崭露头角,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央视舞台,人们发现杭州的创新图谱已悄然超越‘电商之都’的固有印象。这座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华贵天城’的城市,正在演绎从互联网经济到智能文明的进化论。在这片诞生过阿里巴巴传奇的土地上,新的创新物种何以持续涌现?”

新年假期刚刚结束,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在2月7日晚、8日上午连续发布了三篇专稿文章《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01

杭州“六小龙”狠狠破圈,客观上,让南京人也很震撼。

关心城市发展的南京人难免会想,论高校、科研、人才、科技人口,南京超过杭州,论产业导向,南京很多年前就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很多区都有布局,怎么最后还是杭州DeepSeek破圈?成为杭州新兴产业的代表企业?杭州的科技创新怎么一波一波源源不断?

与此同时,广东正在深刻反思,为何广东没有诞生出AI巨头?他们认为,“AI三杰”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Kimi创始人杨植麟、人工智能科学家何恺明都是广东人。

广东人反思自己的科技产业强,但基础科研、原始创新等方面不出色,要注重长期主义,重视教育,疯狂办大学。

说真的,广东缺的,南京都有。那么,南京怎么没有诞生一个轰动世界的市场化地面对老百姓的AI巨头呢?或新兴产业巨头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但也很重要。

这个问题与10多年前的“南京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互联网巨头”一样,“南京为什么错过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电商”“南京为什么没有诞生出新能源汽车品牌或整车巨头”等类似。

可以统称为一个问题,即,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不断迭代,南京为什么很少诞生本土新兴产业巨头?

02

这里面有一个注意点,比如南京虽然没有诞生新兴产业巨头,不代表南京没有从产业发展中吃到红利,也不代表南京就没有企业参与。诚然,巨头虽然没有,但供应链、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以及中小企业倒是有很多。

我们交流了一些政府有关部门的朋友,以及科技、企业和高校人士。大家的看法其实是比较一致的。

新兴科技产业如互联网、电商、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而中国各个城市其实是有一些产业主导区别和分工的。

南京缺的是巨头,缺的是新兴行业的主导大平台,说到底,缺的是To C巨头。

因为不管是新能源汽车、给用户和大众使用的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商平台,说到底的本质是给大众用的,面对的客户是大多数老百姓,这种To C属性,才意味着巨头的诞生,国外亚马逊、微软、Google、脸书、特斯拉等都是如此,国内字节、腾讯、阿里、拼多多、京东还是华为、小米、比亚迪、蔚来、理想,也是如此。

南京这个城市的氛围、人才结构、产业导向性质,确实不怎么To C,不是面对老百姓的,而更多的是面对政府、行业、甲方,是To B或To G。这不是说南京不好,而是城市特质与氛围。

过去To C/本土的南京菲亚特汽车,南京熊猫手机等,发展都很不顺,湮没在市场化大潮中。

1)To C是很难的,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面对老百姓、注重老百姓的情绪和感知、具备感知市场和大众需求变化,很苦很累。但好处是行业主导方,能感知市场,很灵敏;

2)To B虽然也有门槛,但主要是盯住甲方。行业敏感度低,看起来安稳,实际上风险很大,比如很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只要市场一变化,To B企业因为不直接面对大众市场,所以反应慢,很容易一下子就亏损甚至破产。

而南京的To C巨头没培养出来,也就失去先机了,没有打造出“感知市场”的系统能力,不仅错过一个行业,也会错过一个又一个行业。之前错过互联网,错过移动互联网,错过电商,错过直播行业,错过新能源汽车品牌与政策,这次可能又错过AI巨头,这意味着步步滑。(当然,错过行业主导巨头,但可以做巨头的供应链,做巨头的乙方)

所以,其他一些城市做行业主导,南京做配套;其他城市做巨头,南京做巨头的供应链。

举个例子,华为、中兴通讯,南京给华为中兴做软件外包;小米、荣耀手机、OPPO,南京做分部的研发中心。

而大热的哪吒2,刚刚创造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公司总部在成都,而南京的原力、叠影视觉、旭光冠影是其动画的制作外包之一。

(其实南京真不缺人才,但缺一个面向老百姓的超级商业IP)

习惯于做To B、To G的好处是,不需要接触和关注老百姓的情绪、体感,这很麻烦,很累,甘心做供应链就行了。弊端就是,既然舍弃“面向大众和老百姓”,就等于放弃了成为的巨头可能性。而且行业风险大,只要一个变化,就只能被动成为“时代的眼泪”。

我们直觉,南京如果一直不补To C这个短板,是不可能在任何新兴科技领域、互联网领域培育出本土巨头的。

换句话,南京不容易出“链主”,只能做“产业链”中的一员,命运被别人决定。

南京每年培养出的几十万高级人才,最终都是助长其他城市巨头的成长、成功,而自己只能做做外包,吃点“外包利润”。

在这里,我们希望南京发展更好,成为一个有自己骄傲、有行业主导性、有自主能力、有带动辐射能力的城市。

不然的话,在城市的市场化竞争中,只能成为研发中心分部、江苏分公司、南京办事处、软件外包、动画外包、新媒体外包、活动外包的城市,沦为一个被决定而不是命运自我主宰的城市(客观来说,能做供应链和外包的很不容易了,也只有少数城市可以)。

有人暗示:其实市场化不那么重要,南京负责做好实验室研究就行了,经不经济的,老百姓的感知无所谓。

怎么不重要了?

老百姓的幸福感知包括城市发展、经济和收入以及城市尊严、自豪感。

这是城市发展的意义,怎么可能不重要呢。

03

当然,从南京、杭州两个城市的发展、产业和氛围来看,“城市土壤”是不同的。

(1)南京、杭州不同的城市定位与产业战略

南京注重综合发展,创新名城,科研比较强,从汽车到软件,从钢铁石化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都有布局。其底层逻辑是国之重器;而杭州很明确“数字经济”,全力发展,非常聚焦,而且产业不断迭代衍生,其底层逻辑是面向市场化、消费端的体系化能力。

(2)南京、杭州的政策与营商环境

应该说,南京这些年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单单是我参加的营商环境和投促会议就每年十几场,文件和政策很多很全,从逻辑上看,感觉没什么遗漏的,当然门槛比较高,比如人才认定等,确实偏体制;杭州的营商环境一直在全国有口碑,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创业,政策灵活,门槛低,吸引了大量市场化的创新企业和资本;

(3)南京、杭州不同高校科研投入与侧重

南京53所高校,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13所双一流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紫金山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基础研究能力全国前3。但确实,“国家队”和体制主导,偏重基础研究多(物理、化学、材料)、大国重器的技术(5G/6G通信),像14所(亚洲最大雷达研发中心),南大在固体微结构领域,南瑞集团的智能电力等,都是一等一的强。

而杭州围绕浙江大学,虽然仅仅一个浙大,但浙大是超级大学——尤其最近20年发展迅速,从预算上看,仅次于清华,高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南京大学”。

和南京的区别在于,杭州的市场化、国际化、应用性比较强,从科技创新到市场创新再到企业创新,形成了闭环,一个很好的良性发展态势。因此,在杭州,很多东西能商业落地,这是有口碑的。而在南京,一个是科技偏向于体制科研、国家队科研,市场化程度不高,与市场、资本、国际前沿结合不算那么紧。

(4)南京、杭州的科技产业化能力

南京的科技成果很多沉淀在实验室,而缺乏像阿里、海康、华三等市场化企业的转化,南京更多偏向于体制、国企,灵活性和效率没有民营企业那么高(但科技本来就包含风险属性,追求无风险的科技创投,这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次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南京首次落地,样板示范意义重大,我们也希望大量科技成果能在南京落地开花结果。

我们去年在杭州参观很多高新企业和中小企业,很敏感地发觉,杭州的企业非常擅长To C,擅长从消费端需求切入(如电商、移动支付、直播),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商业场景。

再加上3点:政策灵活性+浙商企业家文化+互联网基础发展红利。这样的话,杭州的创新就很有落地性,很有针对性。

南京一所高校的年轻教授私下感慨:南京的教授在闷头搞论文、从上面拿课题,杭州的教授在忙着研究市场、招团队开公司。

这话有点狭隘,哪怕是错的,但也普遍反映大家印象如此。

(5)资本、生态与城市魅力

杭州聚集了全国重量级的市场导向的私募基金,比如阿里生态为初创企业提供流量、数据和融资支持,这一套机制很丝滑、很市场。而南京的资本更多为政府、体制、国企资本,更注重风险控制。

杭州的容错率较高,也比较能容忍一定的创投失败,年轻人敢闯敢做。

即便字节跳动、腾讯、阿里、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巨头,其实失误也很多,投资很多也是失败的,但这也是正常的。美国硅谷失败的项目比比皆是,但在科技创新领域,“失败是成功之母”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哪怕失败的项目和研发锤炼人才是最有效的。

十多年前,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很好地描写了硅谷、企业与发展环境。对科技、创投的风险、容忍,是其重要一环。在南京的创投界,我们与相关专家也交流过,确实需要多一些对风险认知与判断的能力与容忍。

从单个项目看,一个项目可能是失败的。但从城市发展来看,这些成功的或失败的项目,锻炼了大量面向市场、高度敏感的科技人才,这些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土壤”,未来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成长、盛开。

总的来说,一味追求无风险、低风险的资本倾向和生态,往往这是最大的风险。

对风险的管理不是避免风险,而是有效地判断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不然的话,一个城市氛围就是害怕风险,避免任何风险,这也谈不上创新。像DeepSeek,黑悟空,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等,创业开始,谁能笃定他们一定成功?

事实上,他们是成功的(至少初步),但背后,杭州还有更多失败的创业公司。这也是很正常的,实在正常不过。

相比较起来,体制资本重视流程风险(其实不见得风险就少),让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国际资本去冲吧,反正失败了也不必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所以,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南京的民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杭州相比,确实也不算强。

04

当然,往深层里说,南京出不出DeepSeek、宇树科技,也不是说绝对重要。

毕竟,超级独角兽和新兴的小巨人,往往在极少数顶级城市才能诞生。

南京有自己的南京钢铁、金陵石化扬子石化,有自己的高校,有24所/28所/55所,有紫金山实验室与南瑞,也有亿嘉和、埃斯顿、蔚蓝科技、后摩智能、硅基智能、砺算科技等。

杭州六小龙也好,南京八小虎、十大神也罢,这些都是舆论声响,南京也完全可以在宣传上打造自己的城市产业特色,叫得响的,让老百姓知道的,让投资圈、资本圈以及高级人才、年轻人能耳熟能详的。

即便南京不发展出任何巨头,但南京可以参与到任何新兴行业的生态圈中,并能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一个既不太高,也不会低的生态位。

南京出不了本土新能源汽车的品牌,但南京的众多企业和科研力量可以给新能源汽车做供应链和研发。

所以,不必太担心“南京总是错过新兴行业”,不管怎么发展,南京的下限是很高的,基础产业和科研人才、实力摆在这里。

就是觉得有些可惜。

毕竟,现在各个城市都注重招商引资,南京也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招商——什么时候,这些城市很重视到南京招商呢?

说到底,这还是产业巨头、链主和供应链的不同了。

从参与到顶级城市的狩猎场竞争环境中,未来到底谁坐餐桌?谁成为菜单?

一个城市的最终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个城市绝大多数企业、绝大多数工作人口、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幸福感。

我们希望南京可以发挥自己的长板优势,并能迅速弥补自己的短板,让自己的城市氛围更宽容、更包容民营力量的生长(而不是漠视或打压)、更注重小微企业。

那么,一个更好更强更活力的南京,势必大概率可以坐餐桌上。

交汇点特约专家:钱玉钢(笔名:阳光)

来源:楼市政国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