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尔兰欧洲大学是一个被称为学历印刷厂的地方,在我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中无法被查询。而这个20年前的学位争议却反映出工商管理专业“薛定谔的学术水平”。
陈春花,一个被财富杂志称为商界领袖的人,而她的学位爱尔兰欧洲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则成为对管理科学界的灵魂拷问。
爱尔兰欧洲大学是一个被称为学历印刷厂的地方,在我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中无法被查询。而这个20年前的学位争议却反映出工商管理专业“薛定谔的学术水平”。
如果陈春花的学术水平是假的,那曾经整个学术界对她的追捧就是一个笑话。而如果她的学术水平是真的,又恰好证明工商管理这个学科根本不需要上课学习。
无论是工商管理博士DBA,还是如今报名火热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到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生意?
据环球网消息,全球商学院研究生项目的申请总量从2023年到2024年激增了12%。其中全日制的两年制和一年制MBA项目,在过去十年中报告申请增长的学校比例最高,分别为80%和 64%。
至于学费,2024年普通学校MBA学费在2.4万 - 33万,名校的MBA学费基本在26万 - 70万之间。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在读MBA?据抖音百科消息,近两年知名院校MBA新生的入学平均年龄变化不大,维持在平均年龄29岁左右。
全球MBA巡展主办方英国QS公司公布了一组最新数据,亚洲地区MBA申请者的平均年龄是25.5岁,全世界年纪最轻,而全球的平均年龄是28.8岁。
MBA如何从无人问津到精英必备?它又究竟是不是智商税?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学历刺客【MBA】。
MBA,全称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代码120200,是个正经硕士,但是这个硕士很特别,它的入学考试和剩下的管理类专业硕士样,都是管理类联考和考研英语,不考高数,不考专业课,整体难度不难。
课业比较松散,不用打卡还能逃课,你想不去可能也没人管。它的学业目标是培养高管,班里的同学不是高管就是老板。
尽管也有很多学生是为了提升自己去读的MBA,但不可否认,如今大多数读MBA的人都把它当做自己人生的跳板或机会,与其说是学术水平有多高,不如说MBA更像是一种商业上的捷径和通道,考虑的是投入回报。
而为什么会这样,得从30年前说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正道在国内读的中学,在美国读本科到博士。他曾说自己在国内受到了最好的演绎法训练,在美国则受到了最好的归纳法训练。
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性前提到特殊或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而归纳法则是通过一个个特殊的案例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
MBA的特色是案例教学,为有经验的经理人讲授大量实战案例,并从中归纳出能够指导实践的方法与原理,它正是典型的美式教育,所以MBA其实是舶来品。
我国的MBA教育在1991年才开始试点,水土不服了十年,直到学历焦虑,遇上了中年危机。在我父母那个年代考上大学生的比例在1%到 3%,你要是个研究生,那村里都得把你供起来轮流参观。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当考研究生的目的还是研究时,没有人想着这个工商管理硕士能成为职业的跳板。然后大学生名额扩招,工作突然可以跳槽,晋升不再只能靠熬,学历开始水涨船高。
某总裁曾在高管会议上说过一句话,以后不是研究生不允许进入到这座大楼。在国企的同事说,他们公开竞争上岗的门槛都写上:研究生,只有极优秀者能放宽至本科。
是的,现在没个硕士都当不了大学辅导员。此时再回看那三大特点,MBA这水土都服过头了。
亚洲地区MBA申请者的平均年龄是25.5岁,全世界年纪最轻,而全球的平均年龄是28.8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年龄大一些的人报考,只是整体呈现低龄化趋势。
比如据GMAC报告显示,2024年女性申请商科研究生项目的比例小幅上升至 42%。其中MBA项目最有可能见证女性申请者的激增,其中70%的灵活MBA项目和大约2/3的全日制MBA项目都经历了这样的增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应届本科毕业生增多,就业竞争压力增大,让更多人选择读MBA来提升竞争力。MBA毕业后的高薪收入也是吸引大批年轻人选择深造的最直接原因。
那MBA为什么这么贵?2024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清华 - 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项目学费为31.5万人民币 + 56870美元(综合约75.8万人民币)。而普通学校的 MBA 学费也有低至7到8万的。
答案同样也写在哈佛商学院的发展史里。早在成立之初,哈佛商学院就把【商业化】三个字写在了脸上。从命名开始,传统艺能就是拉赞助。
最典型的还有跟IBM合作的两个项目,比如把IBM的电脑安插到amp项目,让高管们成为推广电脑的小白鼠,他们不仅得花三周时间学习如何使用IBM的电脑,还要填写调查问卷,而这些问卷当然会被哈佛商学院转交给IBM。
再比如1984年2月,哈佛商学院成为美国第一所要求学生购买电脑的商学院,而每台电脑价格高达2800美元。
当然,任何商业行为的促成都取决于供需双方的智力平衡。学生也不傻,在38年前能花2800美元买电脑入学的,那得多有钱。于是,MBA教学最具有价值的回报反而成了【人脉】。
哈佛商学院的校友经济早已是华尔街乃至整个美国的不宣之秘,不然高校们为什么要公布自己的学生画像?除非同学本身才是这个项目最有吸引力的商品。
于是有人需要资源,有人提供资源,学员获得人脉,学院也赚得盆满钵满。这是集体共谋的结果。既然万物皆可商业化,那供不应求的MBA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事实上关于MBA的宣传,往往强调的也是远远高出学费的收获。只是很少有人关心一个问题,这门被称为工商管理的管理学科,它足够科学吗?
学术水平与地理位置,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一直是求学者纠结的问题。而说哈佛商学院和斯坦福商学院主要的区别在于地理位置不同的人,正是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他被称为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
亨利明茨伯格
有意思的是,他作为麦吉尔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曾经多年为MBA授课。他写的《管理者而非MBA》,书中有不少有意思的观点。
我们当中很少有人会信任那些实习工程师或是实习医生,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可是我们会相信各种各样从来没有在管理学的教室里上过一天课的管理者。
恒河沙数的案例教学要求学员不断地、迅速地做出判断,这其中缺失的恰恰是许多管理者最需要的能力:倾听与观察。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 MBA 在咨询业和投资银行业更加吃香,因为他们需要做的跟商学院里一样,只负责提供建议,而不用承担后果。
读了MBA真就学会了管理吗?而MBA的隐忧还不止于此。最关键的问题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是可以批量复制并培养的吗?
也许有人会用哈佛商学院层出不穷的优秀校友作为反驳,但是究竟是因为他们优秀才去读商学院以更上层楼,还是哈佛商学院让他们更优秀,这又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而这还是回到了MBA最大的价值,以及它之所以被疯狂追捧的隐秘。能不能读上MBA,涉及知识、财富成就的考量,高昂的学费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商业化的筛选。
MBA在国内总共不过30多年,如今却已经发展成了全球第一大MBA教育机会市场。它从水土不服到挺身而出,就像之前说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人都不傻。
对于学生来说,晋升资源人脉,至于学费,不过是ROI的分子和分母。读MBA本身也就成为一个商业概念,能不能回本一定要优先想清楚。
当然,同样是MBA,各校水平良莠不齐,MBA的圈子同样也有很强的马太效应。站在金字塔顶的高校,MBA 才是含金量最高的,甚至高校的排名,本身也是学员们最看重的东西。
经验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不能被压缩的,不止经验不能被压缩并快速取得,企业家的特质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挫折危机、失败、爆炸的心态,爬起重头再来,这些并不能通过书本来体会,毕竟学校不会教你如何面对压力,哭着睡着,然后起床对着甲方微笑。
学校也不能将一个企业家的进取精神、风险意识、性格以及观察能力等特征批量生产。所以读MBA还有一点,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学科的发展,MBA也并非一成不变,毕竟还有EMBA。只是这时候我们再看MBA这三个字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aster硕士学位,business商业分析,administration管理洞察。
商学院本身也是商业交易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是,想好你要的究竟是什么。
来源:男科孔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