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枸杞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展现出诸多独特的特征。枸杞喜光,充足的阳光能促使其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茁壮成长。然而,它也略具耐荫的特性,在一定程度的荫蔽环境下仍能维持生存。耐旱和耐寒是枸杞的显著特点。即便在水分相对匮乏的条件下,枸杞依然能够顽强生
枸杞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展现出诸多独特的特征。枸杞喜光,充足的阳光能促使其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茁壮成长。然而,它也略具耐荫的特性,在一定程度的荫蔽环境下仍能维持生存。耐旱和耐寒是枸杞的显著特点。即便在水分相对匮乏的条件下,枸杞依然能够顽强生长;面对寒冷的气候,它也具有良好的抵御能力。枸杞对土壤的要求颇为宽松。它耐瘠薄,无论是贫瘠的土地还是石缝之中,都有其生长的身影。中性土、石灰性土、盐碱土等不同类型的土壤,枸杞均能适应,这充分体现了其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
(一)取材与培育措施
1、人工繁殖:
可用播种、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进行繁殖。播种时,于 11 月间采收成熟果实,以水浸泡 1 至 2 天,待其变软后,搓洗淘净获取种子,晒干并予以贮藏。次年 3 至 4 月间进行播种,可采用条播或畦播之法,覆土约 1 至 1.5 厘米,浇透水分,10 日后即可发芽出土。出苗后进行间苗一次,采取常规管理即可。于第二年春季移苗栽植。
扦插繁殖于春季萌芽前,以一年生健壮枝条作为插穗,亦能于梅雨季节用当年生嫩枝作为插穗,穗长 12 至 15 厘米,斜插于苗床之上,经常浇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成活率可达 95%以上。
分株移植多在 3 至 4 月上旬施行,将丛生植株掘起之后,剪去大部分枝条,分株栽植,立即浇水,并时常保持土壤湿润,极易成活,当年即可开花结实。
2、山野采掘:
惊蛰前后,于枸杞刚步入萌动期至发芽前进行挖掘,最为合宜。枸杞于山野荒地,抑或古院墙脚之处,能够觅得粗壮遒劲的老桩。挖回之后,可依凭造型直接上盆,树况优良者可栽种至观赏之位,根系欠佳者需培土,以利保持湿度。具备条件者亦可露地栽培养坯,待根系发育良好,枝条养得粗壮,便可移植上盆。而适度提根,能够加工塑造为老根蟠结、枝干垂拂的优良盆景。
(二)上盆过程
1、选盆:枸杞适宜选用稍深的釉陶盆,亦可采用紫砂陶盆,其形状应依树型而定,悬崖式宜用千筒盆,一般的曲干式、提根式则多采用中深的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的盆。
2、用土:枸杞对于土壤的要求并不严苛,宜为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盆栽时可用腐殖土或田园土掺合沙土使用。
3、栽种:春季最为适宜,其他季节稍逊一筹。栽前可进行一次整形修剪,截口需平滑,并将过长的根截短。土壤需摁实,不可过硬或存在空隙,盆底无需施基肥。
4、栽后管理:上好盆的枸杞放置于避风且有散光之处,需经常喷水以保持湿度,直至发芽后逐渐减少。
(三)修剪造型
1、加工:枸杞的主要枝干可予以适当攀扎与修剪。大枝宜于冬季进行攀扎、修剪;小枝则宜在夏秋季攀扎。新枝随时能够用适宜的铁、铅、铜等金属丝进行攀扎。枸杞木质较为脆嫩,操作时需注意用力轻柔,不可过于猛烈。
2、树形:制作枸杞老桩盆景一般宜制成曲干式或悬崖式,小枝则宜扎成下垂之状。提根造型可制为过桥式。还有其它诸如象形式、提根式、多干式、怪式等,唯大头小尾和平直者最为乏味。总而言之,因树造型,因材施艺,反复斟酌,不可操之过急。
(四)养护管理
1、放置场所:枸杞宜放置于阳光充裕的场所,倘若置于阴处,则不利于开花结果。夏季需避开直射阳光,冬季其能耐寒,于-10℃度以上可露天越冬。
2、浇水:平素浇水要遵循见干见湿之原则,依照不干不浇,浇则必透之准则。在开花结果期,需留意浇水适度,防止过干或过湿之状况。
3、施肥:应当薄肥勤施,夏初与秋初结合摘叶,可各施一次稍浓之肥,以促使其生出新叶及花蕾。萌芽前和结果后可适当施肥,以使果实硕大,植株健壮。切不可施肥过浓以及在花期施肥。
4、修剪:每年冬春进行大规模的修剪整形。平素随时剪除病枝及密枝,保持一定的树形。及时除去萌蘖。
5、翻盆:每隔 1 至 2 年进行一次,时间宜在初春。翻盆时,去掉半数旧土,换上疏松且富含腐殖质的培养土,可少施底肥。剪去枯根及部分过长的老根。翻盆换土极为重要。如多年未进行翻盆,盆土板结,排水不良,会严重影响树势。
6、病虫害防治:枸杞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黑果病,可用波美 0.3 至 0.5 的石硫合剂加以防治。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退菌特、代森锰锌和三唑酮等杀菌剂交替使用,进行防治。主要虫害有蚜虫、木虱、瘿螨等吃食树叶,可用 90%晶体敌百虫液、50%辛硫磷乳油、40%氧化乐果、灭扫利和其它新型杀虫杀螨剂喷洒防治。关键在于掌握好时间与浓度。
(五)观赏、养生
枸杞属古时盆景“十八学士”之一,亦是中药中有名的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良品。枸杞树桩盆景姿态清逸典雅,枝条悬垂而下,花朵呈紫色,入秋之时红果缀满枝头,观赏之效果甚为上佳。
若于初夏进行一次摘叶,可促使生出翠绿新叶,以利观赏。初秋再行摘叶一次,令花蕾与叶芽同时萌发,如此一来,深秋之际即可目睹红果与新叶相互掩映之观赏成效。
来源:盆景爱好者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