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赋分制度本是为了灵活选科而引入的,然而这个所谓“灵活选科”在今年却名存实亡。
历次的高考改革,总结起来基本就三个字:“瞎折腾”。
赋分制度本是为了灵活选科而引入的,然而这个所谓“灵活选科”在今年却名存实亡。
从 2024 年开始,大部分学校的大部分专业都强制要求物化绑定,若选了物理却不选化学,可选择的学校寥寥无几。
如此一来,名义上的“3 + 1 + 2”模式实际上变成了“3 + 2 + 1”,这与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已经非常接近。
所以说,“灵活选科”看似给了选择的自由,实则是选完了也没学上,这难道不是纯粹的形式主义吗?
既然选科的灵活性已不复存在,那么赋分制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所谓的新高考,不过是瞎折腾罢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喊了几十年的减负和素质教育。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生们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身体和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
更深层次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那就记住一句话:对于高考而言,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任何消息对你来说恐怕都是坏消息。
在一个复杂的教育评估体系中,每一环节的复杂性都可能引入新的不确定性。
分数转换制度,本质上是基于排名机制,将学生原有的分数排列方式进行了变更。
这种改变并未带来显著的进步,反而可能增加了不必要的复杂性。
高考阅卷过程中的不透明性,禁止考生查阅试卷,使得学生对自己得分情况缺乏了解,无法准确掌握实际得分。
在技术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子阅卷和复印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考试中,理论上考生应能获得自己的试卷副本。
但现行做法仍限制了考生的权利,这种做法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忽略了行政行为应有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无论是原始分还是分数转换制,其核心目的都是进行排序。
而分数转换制仅仅增加了一个计算步骤,却未能带来实质性的价值提升。
有观点认为,不同科目的分数差异可能是问题所在。
这一论点也显得站不住脚,因为评价标准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科目的分数比较并无实际意义。
问题的实质在于评分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而不是引入更多的评分环节。
为了改进现状,建议采取两个措施:
一是向考生提供试卷副本,以增强透明度和公平性。
二是减少对考生原始分数的随意修改,确保评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这样的做法不仅符合教育评估的初衷,也有助于维护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当你拿出成绩单,尝试按照赋分公式计算分数时,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根据这个公式,A档的满分是100分,而E档的最低分并不是0分,而是30分。
这意味着,化学满分的学生和一个完全不会的学生之间的最大分差从100分缩小到了70分。
即使你再努力,哪怕你是全省第一,与最后一个考场睡觉的零分选手相比,你的领先优势也只有70分。
这相当于化学只能得到70分。
而化学是一个两极分化严重的学科,要拿到满分需要非常努力,而拿到零分只需要睡觉就可以了。
现在的主流选择是,那些什么都不会的“垃圾学生”都选择了化学。
这导致了大量的化学生实际上什么都不懂。
但是由于大家都不懂,实际赋分反而最高。
学得越差的化学学生,反而越占便宜,甚至全选C的水平也有可能进入大学。
至于其他科目,生物真的是个坑爹的科目。
分数难挣,分段又集中。
很多文科生为了选择专业而不得不学习生物,每天都要背诵生物知识。
由于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生物又不是文科,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就是单纯的背诵。
错一个填空题就可能导致失败。
地理相对来说还不错,整体上比较好。
政治就更不用说了,完全看运气。
这种赋分制度实际上是变相地把某些学科变成了总分只有70分的科目,从而加强了语数外的地位。
现在花费时间在选科上已经没有意义了。
在理科中,数学、英语和物理才是核心课程。
剩下的几门科目就像炒股一样。
如果“垃圾学生”选得多,就会很舒服。
如果好学生选得多,就会很痛苦。
对于那些被“垃圾学生”扎堆的学科来说,比如化学,异常舒适。
你的未来取决于有多少人在你下面垫底。
即使你只考了2分,只要1分的人足够多,你就是胜利者。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选拔方法能够挖掘出怎样的人才。
似乎只有数学和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直接准备研究生考试即可,无论选择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太大影响。
这个制度不是让你自己决定未来,而是让别人的选择左右你的命运,这实在是太可悲了!
赋分首先根据总排名进行分档,分为ABCDE五个等级。
然后在每个档次内再依据具体排名,折算出赋分来。
这种折算方式本身是没问题的,非常公平公正,不同档次之间的赋分差距大概也就不到1分。
而真正存在问题的,是排名分档这个环节。
就目前而言,有一种主流的观点是建议学生放弃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
其理由是选择物理、化学的学生大多是学霸级别的。
中等水平的学生如果选了这两门学科,很容易在班级里垫底,所以不如去选择文科。
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连三本都考不上的学生来说,不管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论是给中等生垫底,还是给学霸垫底,难道不都是垫底吗?
作为一个成绩很差、各科都不行、只能处于垫底位置的学生,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选择不同的科目,可能意味着考上三本的机会不同,也可能决定了能否上一个好一点的大专院校。
大家心里都清楚,理科专业的招生人数比文科要多一些,所以相对来说,三本院校肯定是理科更容易考上。
而对于大专院校来说,更是如此,毕竟专科更侧重于技术培养,毕业后靠技术吃饭,辛苦点挣钱也比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三本毕业生要好得多。
所谓的读研,在三本学生的家长眼中,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
他们觉得孩子能考上一个好的大专,毕业后找个工作就不错了。
就像有些大专院校,比如开设火车驾驶专业的学校,学生毕业后开火车的收入甚至能超过大部分本科专业毕业生,这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这些家长眼中,孩子学习是否辛苦根本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
开火车再辛苦,难道还能比种地更辛苦吗?
要是孩子不想开火车,那就回家种地去。
对于那些成绩最差的学生来说,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就业情况来选择学科。
而在专科就业方面,理工类专业的需求显然更多,这就必然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
而那些能够考上本科的中等生,大部分人会选择避开那些学霸云集的科目,从而导致选择化学的中档学生数量急剧减少。
原本处于三本水平的化学专业,在大量专科生的支撑下,排名反而比较靠前,甚至能达到一本、二本的水平。
那些本来可以考上一本、二本的学生,有一部分会流向文科领域,他们在一堆一本学霸中寻找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
在三本和专科层次的学生中,也会有人通过努力进入二本院校。
赋分制是一种典型的数学建模问题,排序问题的体现。
例如,5个人考试只考一门时,排序很简单,只需按成绩从高到低排列即可。
但一旦考试涉及两门科目,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比如,80+70的同学和70+80的同学该如何排名呢?
像这类复杂的排名问题,至今尚无标准答案。
以过去的高考为例,分数并列时先比较语文成绩。
这实际上是给语文科目赋予了更高的权重,这种做法显然不够客观。
至于语文的权重是否应该比数学高,可能会在教育界引发至少10年的大争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赋分制这一排序模型。
在满分100分的情况下,物化生和物化地专业的考生该如何排名呢?
答案很明确:无法排名。
再看一个例子,10个人参加考试,一个人得了90分,其余9人的成绩都不超过60分。
这个分数段说明了两个事实:
其一,90分的考生是第一名。
其二,90分的考生比其他几位优秀得多。
但如果换成一人90分、其余都是80多分的情况,就不能说90分的考生遥遥领先了。
一旦实行赋分制,势必会删除原始分中包含的部分信息。
分析了赋分制的优点的缺点,各位觉得赋分制真的适应目前的教育体系吗?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来源:凡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