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年前团购《日记大王》时,曾经专门给大家申请过一个福利:寒假后期由这套书的官方开设一个写作助跑营。
助跑营入群通知
我年前团购《日记大王》时,曾经专门给大家申请过一个福利:寒假后期由这套书的官方开设一个写作助跑营。
2月4日就要正式开营了,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买过书的读者没有入营。
所以特意在文章开头提醒一下,还没入营的小伙伴抓紧时间通过文末微信联系我入营。(已经有我微信的不必重复添加)。
详见以下为正文01
▼
除了DeepSeek,《哪吒之魔童闹海》绝对是这几天最热的话题了。
全网都是它的“自来水”,热搜几乎被它霸屏。
票房、人物、特效、情节、隐喻……
方方面面都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我大年初二从外地回来,初三就赶忙去看了《哪吒2》。
虽然春节档的票价比平时贵了差不多一倍,但能看到这么高质量的影片,也算很值了。
情节曲折,特效一流,人物饱满,而且还穿插着大量的搞笑元素。
从孩子到成人,几乎可以说是全年龄段通吃。
根据猫眼数据,截至2月1日晚间,《哪吒2》上映四天票房已达23亿。
1月31日更是创下单日票房10亿的记录
按照目前的势头,《哪吒2》有很大的机会冲击中国影视票房第一的宝座。
目前的前五名的影片如下:
由于五年前的《哪吒1》已经排名影史第四,所以《哪吒》系列最终大概率会在前五名中独霸两席。
但令人意外的是,口碑如此炸裂的两部现象级影片,竟然出自一个“烂尾娃”之手。
02
▼
《哪吒》系列电影的导演名叫“饺子”,本名杨宇,1980年出生于四川泸州,父母都是医生。
杨宇大学就读于当时的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五大医科大学。
这样的学校,含金量不必多说。
虽然饺子在后来的采访中否认自己是学霸,但是能考上985的人,在多数人眼中都是妥妥的学霸。
然而,这样一个出身医生世家,考入全国顶尖医科大学的学霸,竟然成了“烂尾娃”,在家里足足啃老三年。
原来,在杨宇从小就对画画特别感兴趣,小时候看《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时,就被美轮美奂的画面和精彩绝伦的故事深深吸引。
从那时起,一颗动画的种子就在他心里种下了。
初中时,杨宇又迷上了《圣斗士星矢》和《七龙珠》,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梦想都是当一个漫画家。
然而,按照常规的升学路径,他的这个爱好很难被鼓励,尤其是在那个年代。
转折发生在大三,一位同学在大三那年选择转行做了自己梦想的职业。
“我不做这件事情,将来老了一定会后悔的”——同学的这句话点燃了杨宇自己梦想的火焰。
于是,他开始自学电脑动画,并顺利入行。毕业后进入一家三维动画广告公司工作。
虽然在广告公司的收入不菲,但他发现,要做出真正让自己满意的作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杨宇选择了辞职创作动画。
至此,半路转行的饺子虽然有些不走寻常路,但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直到他的创作欲望被彻底激发,决定辞职啃老,每个月仅靠父母提供的1000多元生活费过活——那一刻,他沦为了外人眼中的“烂尾娃”。
所谓烂尾娃,指的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上了十几年学,毕业即失业,美好的时光都浪费在各种毫无意义的考试里。
名校毕业,辞职啃老——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饺子是外人眼中彻头彻尾的“烂尾娃”。
如果没有两部《哪吒》电影的爆火,杨宇这个名字难免会变成流传于市井的反面教材,供后人反思。
如果说当年的杨宇因为追求兴趣而“烂尾”,那么如今的饺子,恰恰也是因为兴趣而功成名就。
啃老三年后,饺子交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打,打个大西瓜》
这是一部长度仅有16分钟的动画片,没有人物对白,但却饱含深意。
后来的两部《哪吒》电影,在很多细节上都能从中找到影子。
这部影片入围27个专业大赛,获得30多个奖项。
不过,后来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从《打,打个大西瓜》到两部《哪吒》电影,依然经历了许多困难。
但是,从那时起,“烂尾娃”杨宇终于踏上了逆袭的道路。
03
▼
去年,“烂尾娃”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在鸡娃圈里引发了广泛讨论。
我很不喜欢这个词, 但现实的无奈却真真实实地引发了许多家长的焦虑。
“ 努力鸡娃,好好学习,考上名校,最后找一份高薪工作”——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理想成长路径。
伴随着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这条路径已经被整整一代人验证过了。
然而,随着经济下滑,中产失业,大家开始慢慢怀疑鸡娃的意义。
首鼠两端,成了许多家长真实的内心写照。
尤其是当DeepSeek等人工智能的爆火,让大家见识到普通人的知识储备在AI面前有多么不堪一击时,这种焦虑更是有增无减。
那么,鸡娃究竟还有没有意义?
我的答案是:
有,但方式必须改变!
回顾饺子从学霸到“烂尾”,再重新逆袭的过程,我总结出下面几条新时代的鸡娃原则:
01
能力比学历重要
这话听起来像是老掉牙的鸡汤,但在AI时代,这却是实打实的金科玉律。
作为过来人,我们早就知道专业和就业之间的必然联系。
而随着社会发展和AI技术的快速崛起,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我之前也无数次在公众号上强调,在当今时代, 学知识不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在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学习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以终身学习的心态来适应AI时代。
就像《哪吒》的导演饺子,他能考上华西,在知识方面显然是学霸。
但是,最终让他功成名就的并不是当年学到的那些知识,而是他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学习能力。
他大三才开始自学电脑动画,但最终却单枪匹马制作出获奖无数的《打,打个大西瓜》的经历,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02
爱好比灌输重要
从饺子的成长经历中不难看出,药学不是他的真爱。
能够凭借着不错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考入985,后续如果继续沿着既定路径发展,也应该不差,但恐怕很难达到两部《哪吒》电影这种青史留名的成就。
秘诀就在于“死磕”。
这是饺子在很多采访中都提到的一个词。他前几天接受CCTV4采访时就分享了一件事情:
“
为了情节逻辑的完整性,《哪吒2》中大量妖族需要在身上缠着铁链攻打陈塘关。
然而,这却差点逼疯制作团队。
从开始制作到最终获得饺子点头,整整用了四个月。
”
饺子说:之所以要这样死磕,是因为“ 机会是不能糟蹋的,必须倾尽所有去实现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
他还透露,《哪吒2》团队曾经把一些任务外包给国际顶尖特效团队,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
原因是,对方是怀着“外包心态”,而非“创作心态”来做事。
创作心态的核心是什么?
是兴趣,是责任心,是对观众的尊重。
纵然是水平更高的国际团队,没有了创作心态,也很难制作出水准一流的动画。
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才有可能让他们具备死磕的动力,最终做出成就。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这跟传统鸡娃中的“灌输”理念有着本质差异。
03
父母包容最重要
父母有责任给孩子做好规划,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规划要做,但不一定要100%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就像饺子,他学习药学,一定多多少少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也大概率有父母规划的成分在。
但是他最终选择动画时,依然得到了父母的极大包容。
尤其是在外界认为他“烂尾啃老”的那三年。
这样种包容而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大的勇气去探索未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闯劲”。
事实上,这种教育理念也投射在了《哪吒2》的剧情中:东海龙王在影片的后段也对敖丙表达了类似的反思。
总而言之一句话: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写在最后
两部《哪吒》系列电影都成为了中国影史上的现象级作品。
它的导演饺子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值得每个父母认真品味。
饺子也把这些经历和反思投射在影片的情节中,使得这部电影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引发我们身为父母的许多思考。
如果你还没来得及看这部电影,我强烈建议你赶紧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影院去感受中国最顶尖的动画制作水准,以及一个逆袭的“烂尾娃”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出的故事情节。
尽管春节档的电影票价格有点小贵,但请相信我,《哪吒2》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来源:汤姆猫不是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