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两句话虽然说得比较绝对,但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我们国家的大发展、快发展,要靠科技的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有知识有文化的学子来践行。
《三青之声工作室》
老领导叱咤风云系列报道(12)
徐宝玉:博览群书的学霸
作者 张三清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话出自宋代赵恒的《劝学诗》,意思是书中既有荣华富贵,也有美貌
女子。我对这两句话很是推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两句话虽然说得比较绝对,但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我们国家的两弹一星,我们国家的大发展、快发展,要靠科技的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有知识有文化的学子来践行。
有一千个一万个佐证可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喜欢读书的人,一定是底蕴深厚的人,也可以说,喜欢读书的人,一定是事业有成的人。退休干部、我的学兄徐宝玉就是在书中寻找黄金屋、在书中寻找颜如玉的有识之士。
徐宝玉,1948年出生,涿州市林屯镇北许各庄村人。在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谆谆教诲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徐宝玉从出生就是一个懂事明理听话的好孩子。上小学时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别的孩子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玩儿上,徐宝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做完以后,余下的时间都用在了看书上。小的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他就和同学借着看。特别是课本书,他几乎通读若干遍。他的书本一学期没完,就翻看得成了旧书。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只因为徐宝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从小就如饥似渴地读书,在小学、在初中都是班里的好学生,都当班干部,可以把他比作学霸同学老师都认可。
在60年代,涿州最好的学校是涿县一中。当时这所学校是河北省重点学校,在全国都赫赫有名。学校的校长、团委书记,曾经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南斯拉夫捐给中国的教学仪器,国家教育部转赠给了涿县一中。可想而知当时涿县一中在全国的地位有多高。因为涿县一中名气大,因为涿县一中升学率高,所以,想来这所学校上学的孩子特别多。这所学校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考上这所学校立马转商品粮,如果考不上大学国家负责安排工作。
好学校就要招好学生,好学校必然不好考。当时,涿县一中在保北8个县只招4个班,200人。大家可想而知,几万人都考这所学校,谁能如愿以偿,谁就是不一般的人,谁就是出类拔萃的人。徐宝玉因为在小学、在初中都出类拔萃,自然考涿县一中不费吹灰之力,在百里挑一的年代,在百舸争流的比拼当中,顺利地拿到了涿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
走进涿县高中的最高学府,徐宝玉如鱼得水。在学习上跟上小学、初中一样,门功课认真学习一点不敢怠慢,因为在这所学校竞争非常激烈,一有松懈就会掉队。还有,涿县一中有阅览室,有图书室,这就给徐宝玉提供了读书的平台。每天上完课、上完自习课后,他就一头扎进了阅览室、图书室,一本接一本地看中外名著,一本接一本看自己喜欢的书。从1964年到1965年的两年时间里,徐宝玉把图书室的中外名著,几乎都看了个遍。就因为他喜欢学习,爱看书,在全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以说,在这所学校,凭着他的睿智,凭着他的那种学习劲头,考名牌大学是手拿把攥的,一点问题也没有。
然而,1966年“文革”运动开始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商店关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到1970年才告一段落。徐宝玉没能在涿县一中完成高三学业,就参加了工作。期初,他在农村供销社当普通售货员。因为他有经营头脑,因为他有领导能力,很快就在单位崭露头角,并先后出任松林店供销社副主任,东城坊供销社代理主任,涿州市供销社人事科长,涿州市副食公司经理。
我和徐宝玉认识还得益于我的同学鲁书奇。1990年,涿州广播局准备筹建电视台。可是,市里财政紧张,不给拨款。广播局建电视台市委市政府也同意,先期出资买了两台摄像机,其他资金自己解决。
我是一个爱张罗事的人。市里不给钱,那也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我到时任广播局局长刘发奎的办公室献计说:“建电视台没钱我去借,建成后咱们为他们免费做广告。”刘法奎是一位很开明的领导。对于我的建议非常认同。于是,我就通过我的同学鲁书奇引荐,认识了公司经理徐宝玉,将借钱的事和盘托出。令我喜出望外的是,这位徐经理办事很是痛快,我说借5万,一分不少当场就办理,真让我受感动。
电视台由于副食公司的鼎力相助,很快就建成开播。此后,他们公司一有活动就通知我给予报道,久而久之,徐宝玉我们成了要好的朋友。从1995年我的新闻部主任改成专题部主任后,电视台换了新领导,凡是我借钱的单位都不给免费做广告,这事弄得我很是别扭。1996年电视台把副食公司的钱还上,自此我也没脸去找我的同学鲁书奇和我的学长徐宝玉了。1996年到2023年整整27年我都没有见过徐宝玉。说心里话,我见过很多单位的领导,大多数正副职都是牛蹄两绊子,特别是副职说话正职一般不会采纳。而恰恰在涿州副食公司,徐宝玉和副职关系搞得非常好。可以这样说我的同学可以当公司的半个家。由于徐宝玉在当经理时有韬略,有胆识,有工作方法,不搞一言堂,使副食公司的经营在供销社系统名列前茅。
我这个人是一个知恩图报、念念不忘的人。二十多年前徐宝玉借给涿州电视台5万元这事我永远铭记。2023年我应邀到城西万佛园参加九九重阳节活动,在现场有十几名画家和书法家献墨宝,二十多年没见面的徐宝玉也在其中。2024年春节前,涿州市政协书画院组织书画家到东刘庄写春联,徐宝玉当场也献了墨宝。我看到他的隶书毛笔字写得相当不错。两次相见格外亲切。他听说我2023年出了两本书,2024年农历腊月二十九,还亲自到我家取书。读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令我很是欣慰。
徐宝玉的同学大都成了国家公务员,有的是科级干部,有的是处级干部。而徐宝玉也有机会、有条件转为国家公务员。凭着他的才华在党政机关当个一官半职的,一点问题也没有。现在提起此事,他的心态很平和。他说:“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里,当多大官儿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人各有志,我一辈子从事供销社的经营管理,最大的官儿是经理,我所走的单位搞得都很好,给国家没少做贡献,这就知足了。特别是我都快八十的人了,身体还依然不错。到了晚年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花多少钱也买不来!”
知足胜似长生药,坦坦荡荡度人生。徐宝玉我的学长,一位爱读书的学霸,一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典范、楷模,他的那种永远读书,终身学习的精神,是我们的马首,更是我学习的标杆!
两见徐宝玉
作者 刘会军
这两年,一不小心上了一条船,船的艄公是张三清,一位退休的资深记者,耍笔杆子玩了多半辈子。我对其早就有耳闻,但没有交集。是因为这几年才在一起玩。他是涿州地域里难得一见的写手,写出了很多涿州的人物和故事。由于志趣相投,也一起参加过很多场合,结识了不少的陌生人。
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是三清的为人处世一大特点,譬如,他今天凌晨发我的他写的徐宝玉就是其中之一。张三清和徐宝玉二十多年前第一次交集是因为公事:徐宝玉所在单位曾借给张三清所在的涿州电视台5万元。近期他俩有两次“偶遇”,碰巧我都赶上了。一次是2023年重阳节前的一天到城西万佛园参加九九重阳节活动,现场有十几位书画家献墨宝,徐宝玉在其中。另一次是2024年春节前到东刘庄,看到一些涿州市政协书画院组织的书画家到东刘庄写春联,徐宝玉也在其中。这两次相聚我对徐宝玉有了个粗线条的印象。
徐宝玉会书法,我两次看到过;爱读书只是听说过,三清文章中这段话我反复看了几遍“他听说我2023年出了两本书,2024年农历腊月二十九,还亲自到我家取书。读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令我很是欣慰”。看来,徐宝玉还真不是那个足坛的徐根宝,倒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以后有机会,和艄公一起,第三次再见徐宝玉,这次得好好细聊一下了。
徐宝玉,男,涿州市林屯镇北许各庄村人,1948年出生。从小爱学习,看书极多。三清文章中说“涿县一中有阅览室,有图书室,这就给徐宝玉提供了读书的平台。每天上完课、上完自习课后,他就一头扎进了阅览室、图书室,一本接一本地看中外名著,一本接一本看自己喜欢的书。从1964年到1965年的两年时间里,徐宝玉把图书室的中外名著,几乎都看了个遍。就因为他喜欢学习,爱看书,在全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从这段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文革”的年代我几乎看遍了我能接触到的很多课外书,一生受益匪浅。
徐宝玉有话说:“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里,当多大官儿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人各有志,我一辈子从事供销社的经营管理,最大的官儿是经理,我所走的单位搞得都很好,给国家没少做贡献,这就知足了。特别是我都快八十的人了,身体还依然不错。到了晚年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花多少钱也买不来!”他的这个观点,与我同频。
读书是一件很令人上瘾的事儿。“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徐宝玉何时迷上了书法,造诣如何,三清的文章中没有交代,这有待于以后通过结识慢慢得知。
自幼喜欢读书的经理
——读《徐宝玉:博览群书的学霸》有感
作者:李尚森
读了张三清的这篇文章,让我认识了涿州供销系统的一位老干部徐宝玉。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概述了徐宝玉其人:饱读诗书,领导才能和淡泊名利。
文中写道:“徐宝玉,1948年出生,涿州市林屯镇北许各庄村人。在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谆谆教诲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概是父亲的教诲是他后来喜欢读书的动力。“上小学时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别的孩子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玩儿上,徐宝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作业做完以后,余下的时间都用在了看书上。小的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他就和同学借着看。特别是课本,他通读若干遍。他的书本一学期没完,就翻看得成了旧书。” 2024年春节前,涿州市政协书画院组织书画家到东刘庄写春联,其中就有徐宝玉。这天,在团长张三清带领下,众星写作团一行十一人回访东刘庄,我在其中,这是我第一次与徐宝玉经理见面,以后又有两次小聚的机会,我与徐经理聊得很多。他鼻梁上架着眼镜,总是礼貌地微笑,和蔼可亲。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像一个“商人”干部,倒像一个学究。当提及读书,他娓娓道来,他对外国文学情有独钟,在高官庄中学(1956年建校的国中)读初中时,就通读了图书馆中的两篇外国文学。1964年,他顺利地考上了涿县一中,“涿县一中有阅览室,有图书馆,这就给喜欢读书的徐宝玉提供了书籍和场所。每天上完课,他就一头扎进了阅览室、图书馆,一本接一本地看中外名著,看自己喜欢的书。从1964年到1965年的两年时间里,徐宝玉把图书馆的中外名著,几乎看了个遍。”他在一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又饱读诗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难怪他的言谈举止,是个活脱脱的学究呢。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哲学使人深邃,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徐宝玉读了那么多书,对他走向社会无疑是有帮助的。文章中张三清还写了“借钱”的一件事。为筹建电视台,张三清通过时任涿县副食公司副经理的同学鲁书奇引荐,找公司经理徐宝玉借钱。“这位徐经理办事很是痛快,我说借5万,一分不少当场就办理,真让我受感动。”张三清感慨道:“我见过很多单位的领导,大多数正副职都是牛蹄两绊子,特别是副职说话正职一般不会采纳。而恰恰在涿州副食公司,徐宝玉和副职关系搞得非常好。”这就中了那句话“胸藏文墨怀若谷”,我揣测徐宝玉有这样的胸怀,有这样的领导艺术,与他的博览群书不无关系吧!
文中写道:“徐宝玉的同学大都成了国家公务员,有的是科级干部,有的是处级干部。而徐宝玉也有机会、有条件转为国家公务员……现在提起此事,他的心态很平和。他说:‘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里,当多大官儿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人各有志,我一辈子从事供销社的经营管理,最大的官儿是经理,我所走的单位搞得都很好,给国家没少做贡献,这就知足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徐宝玉能淡泊名利难能可贵,他的格局之大,也应是源于读书吧!
通过读张三清的《徐宝玉:一位博览群书的学霸》一文,再加上我和徐经理的几次接触得知,退休后,他每天坚持习字、读书,生活淡定,心态平和。
这位经理真是明智,灵秀、深邃,说起话来逻辑性很强。看起来,他的学识、修养、为人处世没少在他读过的书中汲取营养。
也谈用人的智慧
读《徐宝玉:一位博览群书的学霸》有感
作者 杨容菡
正月十六上午,众星写作团在辛庄饭店举行集体团拜。当团拜会进行到高潮的时候,进来了一位其貌不扬,头发花白的古稀老人。别看其貌不扬,他的到来却引起了众多关注。特别是张三清团长,忙着拉住他给大家做介绍。原来来人就是张老师曾在文章中写到过的涿州市副食公司经理——徐宝玉。
这位徐宝玉经理谦卑又不失热情地跟大伙低声地打着招呼。看得出这位徐经理为人很低调。但为人低调,做事却是相当的高调。
空口无凭,事实为证:1990年,涿州广播局准备筹建电视台。可是,市里财政紧张,不给拨款。于是,张老师就通过他的同学鲁书奇引荐,认识了涿州副食公司经理徐宝玉,见面之后,张老师将借钱的事和盘托出。结果令张老师喜出望外,这位徐经理办事很是痛快,5万,一分不少当场就给办理了。在那个年代,五万块钱是个大数目啊,徐经理毫不犹豫就拿出来了,而且是借给陌生人,这得需要多大的魄力!
而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作为被资助方的张老师对当年的事依然念念不忘,就在会议当场,还又一次满怀深情地提及了此事。而徐经理也对此事颇有感触。他说,“鲁书奇是我公司的副总经理,他是站在公司的角度提出的建议,所以我就要大张旗鼓地支持。不光是他,我在总经理岗位这么多年,最多的时候,我公司有九个副职,我跟他们相处都很融洽。只要是大家为了公司的发展,我们就可以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地去达成。”
闻此言真是让人感慨良多。我们中国有句古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不用说寻常百姓之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那些王侯贵胄都难以免俗。
大家还记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吗?一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就可想而知曹操的为人。正因为树敌太多,疑心病很重的曹操,连睡觉都担心有人会杀害自己。他曾亲口对手下们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这句绝不是玩笑话,有一次曹操正在睡觉,故意将被子滑到地上,恰巧一个小兵路过看见,好心将被子捡起为曹操披上。结果,睡梦中的曹操因隐约感觉似乎有人靠近,瞬间反射性动作,立刻持刀快狠准猛力刺杀,小兵当场惨死;
无独有偶,汉高祖刘邦,在他老年的时候,就很喜欢怀疑他下面的将军,特别是那些不姓刘的,比如说,韩信、彭越等都是因为先后被刘邦猜忌而杀死的。这一点,刘邦可以做曹操的祖师爷了;
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一个叫赵匡胤的人被手下拥戴当上了皇帝,等他坐稳龙椅之后,特别担心自己以后会被手下的将领们再拉下龙椅。因此,政权稳固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将领们的兵权给不动声色地夺回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这样几位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却没有容人的格局。为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利益作怪罢了。坐拥天下,想永远保住江山社稷,就有了无数的假想敌。
而这位徐宝玉经理虽然是一位平凡的百姓,但熟读诗书的他明白得人心者才得天下的道理。他一切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广开言路,任人唯贤。跟副职之间彼此相互信任和尊重就使副职有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敢作为。每个人都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企业能不蒸蒸日上吗?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啊!因此,副食公司的经营在供销社系统才一直名列前茅。而他自己更是活得潇潇洒洒。
张老师说:“2023年我应邀到城西万佛园参加九九重阳节活动,在现场有十几名画家和书法家献墨宝,二十多年没见面的徐宝玉也在其中。2024年春节前,涿州市政协书画院组织书画家到东刘庄写春联,徐宝玉当场也献了墨宝。”二十多年没见面的徐经理已经不再是经理,而是涿州市政协书画院的书法家了。正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而那个在上中学时就把学校图书馆里的文史类的书都读完了的小书童今天已经开始翰墨写春秋了。
胸襟开阔福自来。徐宝玉老人是活出了人生真境界!
来源:涿州三青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