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万人1星差评,《哪吒2》惹谁了?哪吒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08 00:21 3

摘要:春节档最火热的电影非《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莫属。上映仅8天,票房突破60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然而,与票房奇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万条1星差评。这些差评中,有人怒斥“剧情老套”,有人吐槽“特效过载”,甚至有人直言“国漫已死”。

春节档最火热的电影非《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莫属。上映仅8天,票房突破60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然而,与票房奇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万条1星差评。这些差评中,有人怒斥“剧情老套”,有人吐槽“特效过载”,甚至有人直言“国漫已死”。

调查发现,部分差评竟源于一场“山寨乌龙”。一部名为《我是哪吒2之英雄归来》的山寨电影,因蹭《哪吒2》热度,从海报到剧情均高度模仿,导致大量观众误购影票后愤而打差评。央视六套曾点名批评此类碰瓷行为,但仍有观众“中招”。这场闹剧不仅暴露了电影市场监管漏洞,也让正版《哪吒2》无辜躺枪。

抛开山寨风波,正版《哪吒2》的口碑两极分化,实则反映了国漫发展的深层矛盾。

期待值拉满,续作如何“超越神作”?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以50亿票房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宣言,成为国漫崛起的里程碑。观众对续作的期待,早已从“合格”拔高到“封神”。然而,《哪吒2》虽延续了前作的制作水准——1900个特效镜头、五年打磨剧本、角色数量翻三倍,却因“缺少颠覆性创新”被部分观众诟病。有人直言:“同样的配方,再好吃也会腻。”

导演饺子对此回应:“我们不敢说超越前作,但每一帧都倾注了死磕到底的诚意。” 例如,为呈现哪吒被“穿心咒”撕裂成600块碎片的画面,动画师手动调整每一块碎片的运动轨迹,耗时一年半。这种极致追求,是否被“审美疲劳”掩盖?

2. 传统IP改编:创新还是“炒冷饭”?

《哪吒2》延续了封神宇宙的叙事,引入阐教与截教之争、申公豹的亲情线等新元素。然而,有观众认为,封神故事已被反复演绎,“缺乏新鲜感”。对此,导演饺子强调:“我们不想重复神话,而是赋予它当代精神。” 例如,哪吒从反抗个人命运升华为对抗天道规则,暗合当代年轻人对“打破内卷”的渴望。这种改编究竟是升华经典,还是过度解读?答案或许因人而异。

3. 技术天花板与观众“阈值”的博弈

《哪吒2》特效镜头数量超过前作总和,水元素物理效果、千军万马战场等场景堪称视觉奇观。但部分观众认为“特效堆砌”压倒了叙事深度。对此,导演坦言:“我们想挑战观众没见过的画面,但时长压力迫使我们砍掉部分镜头。” 当技术突破遭遇叙事取舍,如何平衡成为国漫的必修课。

第一:国漫观众常陷入矛盾:一边呼吁支持国产,一边以好莱坞标准苛责细节。例如,《哪吒2》中龙王敖光的造型被赞“惊艳”,却也有观众挑剔“毛发穿插不够自然”。这种“显微镜式”审视,是否对创作者不公平?

第二:《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IP红利,但饺子团队坚持“不为赶工牺牲质量”。反观同期《封神第二部》,因特效廉价、剧情混乱,票房口碑双崩。这印证了导演饺子的观点:“中国文化输出,核心在故事与角色,而非外包特效。”

第三:《哪吒2》制作周期长达五年,而部分国产动画为抢占档期,粗制滥造现象频发。例如《汽车人总动员》等抄袭案例曾引发公愤。饺子直言:“动画是一辈子的事业,不是赚快钱的工具。” 这种坚守,在浮躁的市场中尤为可贵。

《哪吒2》的差评中,不乏理性声音。例如,有观众建议“减少搞笑桥段,深化主题”。这类反馈,实则为国漫指明了进步方向。从《大圣归来》到《哪吒》系列,国漫用十年走完了好莱坞三十年的路。观众不妨多些耐心,正如导演饺子所说:“每一次挑战极限,都是为下一次攀登蓄力。”

山寨电影《我是哪吒2》的惨淡收场,印证了观众对原创的珍视。支持正版,不仅是尊重创作者,更是为中国文化自信投票。

《哪吒2》的差评争议,恰似国漫成长的缩影——在掌声与质疑中,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导演饺子用“永远敬畏,唯有感谢”回应登顶,这份谦逊与坚定,或许才是中国动画真正的“命”。

下一次,当吒儿踩着风火轮归来时,愿我们少一些戾气,多一些包容。因为所有“不认命”的坚持,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来源:种花知兴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