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提到了沙漠,很多人脑海中最先出现的画面,就是风沙漫天的荒芜景象,就算是有植物,也大多是仙人掌这样耐旱植物。
你是否能够想象到,荒芜的沙漠中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
只要提到了沙漠,很多人脑海中最先出现的画面,就是风沙漫天的荒芜景象,就算是有植物,也大多是仙人掌这样耐旱植物。
中国的沙漠有不少都被称为世界上最没有尊严的沙漠,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有别的国家难以企及的治沙精神,还因为我们有让沙漠变绿洲的能力。
沙漠中不仅能够种植土豆,并且亩产量能够达到上万斤,在治沙的同时,让百姓获得了种植收入。
沙漠中为什么能够种植土豆?这样的治沙方式,能够普及到更多的沙漠中吗?
毛乌素沙漠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自然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人类能够凭借双手创造奇迹,自然也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
不论是高山峻岭还是江河湖海,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的气候也让人们享受了不一样的生命。
然而沙漠却并不是什么好的生存之地,尽管人类顽强的生命力,足以在大部分地区生活下去,但沙漠别说享受生活,就连活下去都困难。
毛乌素沙漠是我国著名的沙漠之一,面积达到了4.22万平方千米,因为毛乌素沙漠就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因此榆林人民的生活受到了毛乌素沙漠的严重影响。
因为沙漠的风沙肆虐,城市周围经常会受到沙尘暴的影响,即使没有沙尘暴,种植的农作物也经常会被黄沙掩埋。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经的毛乌素并不是荒芜的沙漠,在古代时期,这里曾经是天然牧场。
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但因为无节制的放牧和开垦,再加上频繁的战争,这里最终成为了沙地。
原住民在沙地难以生存,于是开始迁徙,而沙地也因此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了沙漠。
毛乌素沙漠对于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从上世纪开始,就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治沙工作。
以往的治沙方式无非就是哪几种,最常见的就是造防沙带,毛乌素沙漠周边就有人工造就了防风固沙林带。
这些树木都是植耐旱、耐盐碱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不仅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收入。
第二种就是营造防护林,自然防护主要是依靠天然的植被,而人工防护,靠的就是防护林,以此来减少风沙对于居民正常生活的危害。
在毛乌素沙漠,人工防护林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毕竟树木对于沙漠来说,几乎是最有效的防风固沙手段。
不论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还是普通的灌木,都能够对流动的沙丘进行有效的覆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沙丘的移动。
榆林为了营造防护林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毛乌素沙漠中种植的都是具有固沙效果的灌木。
毛乌素沙漠中治沙造林的面积早已经超过了百万亩,这里成为了西北生态的重要屏障。
通过对榆林地区进行大量的造林绿化工作,让毛乌素沙漠周边地区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截至2014年底,毛乌素沙漠腹地已完成治沙造林155万亩,完成飞播造林105万亩,封山(沙)育林106万亩,人工种草172万亩。
第三种方式就是封育保护,在毛乌素沙漠的治理过程中,榆林市政府坚持封山禁牧、以草定畜。
大自然有自己的循环系统和恢复能力,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人工干预当然重要,但给大自然自己恢复的喘息之机更加重要。
沙漠面积毕竟广阔,因为植树造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但在经济方面却没有什么帮助。
植树造林,时间、植物、人工,这些都是不小的支出,但要是有既能够防风固沙,又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做法,自然一举两得。
专家们对于在沙漠中种植经济作物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过最成功的,还是要种土豆。
土豆作为一种茄科茄属的草本植物,对于生长环境没有太高的要求,甚至土豆本身还适合在比较干燥的地方生长。
很多大面积种植土豆的地方,几乎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长得最好价值最高的土豆,基本上都来自于沙质土壤中。
土豆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即使在种植过程当中,土壤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土豆也能够顽强的活下去。
不过沙质土壤与沙漠毕竟天差地别,因此最开始的时候,毛乌素沙漠的环境并不能直接种植土豆。
这里每年的降雨量都只有几百毫升,并且降雨比较集中,除了夏季其他季节几乎一滴雨也不下。
这样恶劣的环境,别说是土豆,什么植物都很难活下去,毛乌素沙漠能够种植土豆,是以为防风固沙以及引洪漫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陕西地区,千百年以来,只要河道有了发洪水的倾向,人们就会将这些水引到田地当中进行漫灌。
这样的方式既能防止洪水的发生,也能让拦截的泥沙增加土地的地力,长期的发展,还让引洪漫地有了不同的形式,分别是河洪漫地、山洪漫地以及路洪漫地。
从治理毛乌素沙漠开始,就有人提出用这种方式为沙漠带来一些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果不其然,通过引洪漫地的方式,毛乌素沙漠慢慢有了种植农作物的土壤肥力,荒漠化的现象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经过多年的治理,毛乌素沙漠已经逐渐成为了绿洲,从卫星地图上也能够非常清晰的看到,这里有大片大片的良田。
毛乌素沙漠沙漠的边缘,是一圈圈已经开垦并且种上了农作物的田地,其中一个大农场更是占地5000多亩。
沙漠变绿洲,人们也试探性在一些土地上种植了土豆,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有不少地每亩产量都能够达到5吨以上,也就是一万多斤。
从黄沙漫天的无垠沙漠,到亩产万金的“土豆基地”,毛乌素沙漠因为治沙前后巨大的变化,也被称为最没有“尊严”的沙漠。
不仅仅是毛乌素沙漠能够种土豆,中国八大沙漠之中的两个,库布齐沙漠与乌兰布和沙漠也成功种出了土豆。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并且这片沙漠中,流沙的比例占据了一半多,每年的大风更是超过了20天。
为了治理库布齐沙漠,专家们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效仿毛乌素沙漠,引水漫灌,而最适合的就是黄河水。
对于治理库布齐沙漠来说,引黄河水的工程并不难,但最难的地方在于,库布齐沙漠的特性,就算水来了,也根本留不住。
因此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方式并不能够简单复制到库布齐沙漠,后来科研人员研制出了土壤改良剂,才终于解决了库布齐沙漠留不住水的问题。
流沙的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前期也种植了一些草本植物,让土壤有了一定的肥力,库布齐沙漠也终于能够种植土豆了。
在我国沙漠排名中,紧随库布齐沙漠之后的乌兰布和沙漠也不甘示弱,多年以来的治理,让这里210万亩沙地焕新颜,披上绿装建成了生态屏障。
这里的种植大户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告诉记者他们利用这里独特的土地、光照优势,连种植的土豆都是从国内其他地方引进的高品质品种,种植过程也实现了高度一体化。
乌兰布和沙漠相较于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也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几万亩的土豆,几乎都能够达到亩产万斤。
土豆作为一种经济作物,种植的难度并不高,并且产量非常高,在沙漠中因地制宜种植土豆,实现了一举多得。
沙漠中最不缺的就是充足的光照,而在这样环境下生长的土豆,也比其他地方的土豆更加粉糯香甜。
农户们能够通过在沙漠种植土豆实现年收入的增加,还能够得到国家的种植补贴。
我国在治沙方面,已经取得了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成效,很多城市的尘暴现象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让沙漠实现了发展价值。
但这样的方式却并不适合所有的沙漠,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而这里也是最难治理的沙漠。
这里的位置三面环山,水汽很难到达塔克拉玛干,因此降雨量奇少无比,再加上温度高,即使下了一点点雨,也会因为沙子的高温迅速蒸发,但治沙的脚步不停,总有一天能够找到解决之法。
结尾
曾经荒芜的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都已经实现了沙漠变绿洲,并且还实现了沃野千里,为粮食产量做出了贡献。
治沙最难的就是坚持,而无数的先驱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治沙行动中,创造了奇迹,也让我们相信,终有一天,沙漠都能迎来春暖花开。
光明网——沙地变绿洲 土豆成“金豆”
新华社——沙地变绿洲 土豆成“金豆”——乌兰布和沙漠秋收见闻
央视新闻——沙漠种土豆 生态和效益“双丰收”
新华网——沙漠土豆大丰收
来源:情感大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