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2024年度工作总结

360影视 2025-02-09 10:52 3

摘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秉承服务科技工作者、保护环境、做好科学传播的工作宗旨,所管理的“海洋与湿地”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报道坚持前沿性、创新性并密切关注社会时事热点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Samantha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秉承服务科技工作者、保护环境、做好科学传播的工作宗旨,所管理的“海洋与湿地”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报道坚持前沿性、创新性并密切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坚持日更不辍,报道优质的海洋与湿地前沿动态,服务于我国广大海洋与湿地科技工作者和环境保护人士、以及全球科技治理、全球环境治理等领域的读者、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公众,并为学术研讨活动提供公益支持。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平台原创内容逾4,000篇,总订阅用户数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自2022年12月8日创立以来,订阅用户数从最初的73名增长到突破20000名,因公益性、科普性与趣味性兼具而深得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好评与喜爱。

以下是2024年平台各项数据统计:

1)“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平台,在2024年全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单一微信平台的阅读量为371.5万次。2024年全年日均阅读量约10178次/日。

2)【绿会融媒·传播】海湿的原创首发内容,在“绿会融媒”其他多个平台发布。阅读量预计是以上微信平台的10~30倍;全年所有平台阅读量总计达5000万~1亿次。

3)从订阅量的增长来看,2024年1月1日~12月31日全年共计粉丝增长约:13,442个。约平均日增订阅量36.8个。


核心成果与成就包括:

1、高质量的内容传播:原创内容包括科学研究动态、国际环境政策解读、深度报道等,展示了专业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平台内容不仅关注科研动态,还涵盖了各大国际环境条约及政府间组织的最新动向,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全球环境治理资讯。

2、广泛的国际视野:工作组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并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多样性公约》(CB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湿地公约》(Ramsar)、《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及《公海生物多样性协定》(BBNJ)、《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ITPGRFA)、《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国际海事组织(IMO)、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平台(IPB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平台(GBIF)、全球基因组生物多样性网络(GGB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BP)、化学品三公约(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及进展中的塑料条约谈判、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治理、生态连通性、科技伦理治理前沿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国际动态,助力中国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参与到有关议题中,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全球科技治理。同时,深入解读《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BBNJ)、《塑料污染条约》等国际进展,助力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参与并发声。

3、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海洋与湿地”工作组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将生物多样性议题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科学研究、政策决策和国际治理等多个层面。通过持续发布权威资讯、倡导科学传播、支持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社会各界加深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引导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和公众形成保护共识,并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从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成为主流的社会发展议题。

4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海洋与湿地工作组积极为中国青年和专家搭建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桥梁,支持多名青年参与联合国塑料污染条约谈判,帮助他们在国际舞台发声。为响应号召、支持实施我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从全国一级学会的角度来助力我国人才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全球科技治理,中国绿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长期以来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核心工作领域之一。举措包括但不限于:构建全球青年人才志愿者网络,不拘一格向国际组织推荐中国科学家、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全球重要治理平台并发出中国好声音、推荐中国科学家竞选国际组织相关领导层职务,长期举办“全球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工作坊”等等。同时,平台也推动多位国内专家加入ISO、IPBES、IUCN等重要国际组织的专家队伍,拓宽了中国青年和学者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参与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和贡献的机会,助力中国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深度参与和影响力提升。

5、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积极举办国际活动,讲好中国故事:长期致力于全球海洋与湿地环境治理,“海洋与湿地”工作组积极参与《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BBNJ)多次谈判会议、“拟订一项关于包括海洋环境在内的塑料污染问题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塑料污染条约INC-1、INC-2、INC-3、INC-4和INC-5)谈判会议,以及派代表团赴现场参与上述所提及的各大公约、国际组织的大会,并在会议期间积极、深度参与,比如,绿会代表团赴现场参加了哥伦比亚卡利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COP 16),“海洋与湿地”于2024年10月21日~11月1日在2024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物多样性技术与创新展览”上亮相,讲述中国生物多样性好故事。

6、社会影响与评价:海洋与湿地工作组在日常传播中,牢记“公益+科普”双重责任,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解读复杂的环境治理话题,以公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传播工作,不仅赢得了海洋与湿地科技工作者和环保人士的高度关注,也为广大公众了解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窗口。其创新性和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国内外读者及环境领域专家的认可。

7、积极参与政策建言,为国家和地方科学决策服务:2024年绿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积极参与湿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多项政策建言,服务于国家及地方科学决策,比如海洋行业标准《海上风电工程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草案)、《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公示稿)》、《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公示稿)》、《水质 水温的测定 传感器法》、《北京市顺义区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4-2035年)(征求意见稿)》、《渔业法(修订草案)》等等,很多建言获好评和采纳。

绿会海湿组还积极参与全国“两会”提案建言:

➤ 关于将广东大青针岛及其周边海域设立为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建议

➤ 关于立法要求开放式螺旋桨加罩、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水上人员安全的建议

➤ 关于湿地保护:倡导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建议

8、深度参与全球海洋与湿地环境治理:


全球海洋环境治理重要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 2024年11月27日上午,绿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针对《尼斯海洋行动计划》(Nice Ocean Action Plan)提交了对2025联合国海洋大会声明的实质性意见。

➤ 2024年8月16日,完成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全球在线利益相关方磋商的文件方案。


➤ 参与2024第四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国际会议(SIDS4),并举办边会。

➤ 参与联合国全球契约海洋管理联盟的磋商文件的建言献策,就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中的数据共享(Enabling Data-Sharing in Offshore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充分利用全球公共数据库的生物多样性信息、以及如何在海上可再生能源中贯彻可持续海洋原则提交了多条建议。

➤ 2025年,将赴法国参加联合国海洋大会。

➤ 2024年10月初,绿会海洋保护地·大青针正式成立。

全球湿地环境治理重要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 参与《湿地公约》发起的一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征集,提交的2个案例:反电鱼行动、北京雨燕保护获成功收录于其于2024年5月份发布的报告《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Scaling up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o deliver the 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中,这是一份将湿地纳入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 (NBSAPs) 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并阻止湿地丧失和退化的指南。这是仅有的2个来自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案例。

➤ 2024年6月3日至7日,作为观察员机构,应邀派代表赴瑞士格朗现场全程参加《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63次会议。

➤ 参与团体标准《湿地保护成效评估标准》(TCGDF00044-2024)编撰。

➤ 各地湿地现场调研(四川云桥湿地、浙江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广西红树林、香港湿地调研)

9、重要学术成果:

➤ “海洋与湿地”主编应邀参与联合国环境署2024全球儒艮现状报告(东亚篇)的撰写工作,为各国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 2024年7月,正式加入全球红树林联盟(Global Mangrove Alliance,GMA),成为其新成员。“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总编应邀参与《世界红树林状况》(State of the World's Mangroves,简称SOWM)报告执行摘要的有关审阅工作。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事迹,包括但不限于

➤ 2024年6月6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宣传部主办的一场以“世界海洋日IP主题形象发布 与‘海斑斑’一起‘新深度唤醒’”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如期举行。中国绿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代表向大家分享了近年来海洋与湿地工作组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创新行动和积极举措,呼吁并鼓励更多人深入了解海洋保护知识,加入保护行动,携手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 2024年7月1日,“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号与熊猫客运营人员召开会议,就双方在科普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交流。双方一致同意,“海洋与湿地”微信公众号入驻“熊猫客”APP,提供优质自然科普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积极支持绿会社区保护地体系建设,目前,绿会有数十个与海洋相关的绿会保护地(Community Conservation Areas, 简称CCAfa),包括珊瑚保护地、白海豚、伪虎鲸、斑海豹等保护地;与湿地相关的保护地多达几十个,动员当地社区和民众广泛参与海洋与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保护。

➤ 鼓励、动员公民科学家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比如,一个简单可行、人人可为的方式,是鼓励人们通过观察、记录身边的动植物信息,通过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数据发布,将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通过开放共享的方式与全球共享。将日常记录、拍摄的动植物图片等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照片(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发展等)整理分类、存档,用于日常的公益与科普传播,来唤醒、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海洋与湿地

全球环境治理·前沿

(注:本文由日常工作记录整理而成,供了解和参考。)


整理 | Samantha

审核 | 绿茵

排版 | 绿叶

OceanWetlands

海洋与湿地

聚焦海洋、湿地、

全球环境治理、

自然保护前沿

全球环境治理·海湿前瞻

Mainstreaming OceanWetlands


雨后 ©摄影: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你知道吗?】长期以来,在全球,船舶的开放式螺旋桨在航行过程中给海洋生物带来了显著的伤害和死亡,尤其是对于大型海洋生物如鲸类、海豚、海龟、儒艮、海牛等。例如在北大西洋,因开放式螺旋桨撞击带来的鲸豚死亡比比皆是;如在卡塔尔海域,有超过50%的鲸鲨身上都有明显的螺旋桨伤痕。这显示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我国也不例外,多年来沿海发现因被螺旋桨打死的海洋动物不在少数。此外,开放式螺旋桨对于人类(游泳者、潜水人员和海上作业人员)的伤害案例也比比皆是。许多专家建议,在海洋保护区、或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或重要迁徙路线上降低船舶速度、加装螺旋桨保护装置,是减少损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举措。(海洋与湿地·宣)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