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杂志总是从报刊亭买来的。我只需在每个月固定的日期,走到距离住处500米左右的小亭子前,用目光搜索摊位上有没有新刊到货。有时找不着,还不死心,便询问老板,得到的回答多半是,还没到。似乎也有几次特别晚的情况,于是小读者天天跑去“守株待兔”,最后将书捧在手里时
随着纸刊没落,多本曾风靡一时的国漫杂志相继停刊。(资料图)
立春那天,我从柜子里清理出几十本旧杂志,封面花花绿绿,全是各种漫画人物画像,四周环绕着的那些创作者的名字,曾陪伴我初一初二的年少时光。
那时,杂志总是从报刊亭买来的。我只需在每个月固定的日期,走到距离住处500米左右的小亭子前,用目光搜索摊位上有没有新刊到货。有时找不着,还不死心,便询问老板,得到的回答多半是,还没到。似乎也有几次特别晚的情况,于是小读者天天跑去“守株待兔”,最后将书捧在手里时,满足感也倍增。
有个戴眼镜的女同学和我一样爱看漫画,我们偶尔会一起去买杂志,她追的那本偏少年漫,我看的多是少女漫。因此,她自然而然地对王小洋、于彦舒等创作者更有感情,而我的书柜里依然放着客心、夏达等人的单行本。
已经记不清最初入坑国漫的原因,只知道我们赶上了漫画杂志发展的好时候。典型例子如漫友文化,2010年前后处于高峰期时,旗下有两本周刊、一本旬刊、两本半月刊同时出版。
看得多了,我开始手痒,买来彩铅,照着喜欢的图依样画葫芦,一开始是临摹,慢慢地变成自己画。我用掉了两本素描本,纸上留住了许多憨态可掬的人物。
也许是忙于学业,或被其他东西吸引了注意力,漫画逐渐从我的生活中退出。本科时,我见之前追过的漫画时隔三年推出了新的单行本,买来翻看,结果很失望,昔日我欣赏的那种灵动的奇思异想,不可复寻。很难说是不是漫画家在这一册上表现不佳,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是成年的自己难以回到过往心境。
许多纸刊与报刊亭一同消失,漫画杂志也未能幸免。“传说中的《漫友》停刊号436期,不知道有没有正式上市。市面上仍在流通的最后一期是435期。在此之后,《漫友》杂志悄然无声地消失了,没有公告,也没有讨论。”时隔多年,我在互联网上搜索曾风靡一时的国漫杂志的下落,发现它们绝大部分都已悄然离场,告别方式千差万别:《神漫》像《漫友》一样突然停刊;《知音漫客》销量长期高居国漫杂志第一,2023年在网络平台发布休刊声明;《漫画BAR》《漫画SHOW》《漫画世界》先后停刊,都特地制作了停刊号,说明了连载作品的去向,回顾过刊点滴,甚至在书中攒了一个颁奖典礼,目的都是为了好好和读者说再见。
国产漫画也曾有过高光时刻。2013年,改编自有妖气同名漫画的动画《十万个冷笑话》获得苏宁易购投放,翌年,同名电影拿下1.2亿元票房,资本见机涌入漫画行业。快看漫画、网易漫画、大角虫等数十家平台如雨后春笋,从纸媒手中接过接力棒。
2017年左右,平台推出日更漫画,烧钱模式难以为继。许多平台的原创投入未能收回成本,资金链紧张,规模增长陷入停滞。付费模式和网文漫改成了救命稻草,然而,随着文娱市场泡沫破裂,影视行业寒冬来临,漫画行业资本也变得谨慎。如今,漫画平台只剩下腾讯动漫、哔哩哔哩漫画和快看三家,漫画工作室也大量关停或调整业务范围。
反观中国动画,虽然存在“神话依赖症”、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但《大圣归来》《哪吒》系列、《长安三万里》这样的作品,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发展至今,不容小觑。
今年春节档,虽然我是个动画迷,但因为陪父母重温金庸,没选择《哪吒之魔童闹海》,错过了为它贡献票房的机会。眼看它在短短八天内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新的冠军,我暗暗纳闷:国产动画受众真有这么广了吗?不出意料的是,社交平台上又泛起一波“国漫崛起”的呼声。有耐心看到这里的读者,或许已经知道,此“国漫”非彼“国漫”。
漫画行业如此落寞,衬托得“国漫崛起”这一错讹说法更为荒诞。2021年,我在操作上海美影厂报道时,和其中一位受访者聊起过这个话题,“国漫”原本只是“国产漫画”的代名词,怎么就成了“国产动画”的代言呢?
这件事得从2015年说起,随着《大圣归来》一炮而红,大家开始喊“国产动画崛起”,喊着喊着,泛化为“国产动漫崛起”,进而简化成了“国漫崛起”。B站2017年专门设置了一个“国漫区”,结果被漫画和动画界的前辈们一顿“灵魂拷问”,最后改成了“国创区”。可这名字改了,大家的用法却没改,自媒体还是一直把“国漫”当“国产动画”用,连有些机构媒体也跟着迷糊。而“动漫”这个词,最早是1998年《动漫时代》杂志创刊时用的,本来是想把动画和漫画作为统一的产业推广。结果随着日本动画和漫画在中国流行,这个词被很多人误用来专指日本动画,甚至成了所有动画的代名词。
从语言学角度看,“国漫”由“国”和“漫”组成,“国”指“国家的”,而“漫”仅指“漫画”;“动漫”则是“动画和漫画”的合成词,不能单独指代其中之一,就像“父母”不能简称为“父”或“母”一样,不然就乱套了。
下次再看到“国漫崛起”,不妨先问问:说的是漫画还是动画?用对词,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热爱,不是吗?
有网友认为,漫画这个文娱方式在低龄青少年中占比越来越低,没有年轻人的行业注定难以蓬勃发展。
也有漫画爱好者提到,整个ACGN(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行业因为《哪吒之魔童闹海》而备受关注,各种相关“谷子”,还有漫画都被炒得火热。
我打开社交平台,敲下一些熟悉的漫画家的名字,发现大家都还活跃着。养猫、为赶稿头秃、间歇发疯,当了三年多记者的我不禁恍惚,这些个生活状态怎么这样熟悉?
个人看来最不可思议的是,十多年过去,他们十有八九依然紧握着画笔,用线条和色彩继续编织一个个奇幻世界。
也许,这就是漫画的魅力吧——无论世界如何喧嚣,总有人在默默守护着那份纯粹的热爱。
作为曾经的国漫小读者,说不出明天会更好,但要大声道一句祝福。
南方周末记者 朱圆
责编 李慕琰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