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诅咒的不应该是80%的文科吧?也谈文科危机

360影视 2025-02-09 10:38 3

摘要:这段时间国内有不少学校砍了文科的招生数,据说有20%的下达比例,甚至有学校关闭了好几个文科专业,外加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等学校取消了不少文科课程,当然还有国内多年有是否要报文科专业的讨论,于是我在朋友圈了连续好些天看到了讨论文科危机的文章。本想不参与议论了,因为

这段时间国内有不少学校砍了文科的招生数,据说有20%的下达比例,甚至有学校关闭了好几个文科专业,外加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等学校取消了不少文科课程,当然还有国内多年有是否要报文科专业的讨论,于是我在朋友圈了连续好些天看到了讨论文科危机的文章。本想不参与议论了,因为有些文章确实写得精彩,而且这问题有上千年的存在。可昨天有朋友转发一篇访谈,说现在的文科死个80%都没有问题。尽管我很尊重这些学者,编者可能也有抓眼球断章取义的嫌疑,但无论如何出如此“轻狂”的断言,实在是让我感到不太能接受。

我是个教语言的,首先自然考虑的是字眼。“文科”究竟指的是什么?按一般解释,文科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我这里的“文科”只指人文学科,因为对人文学科的误读最厉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甚至社会学科都不一样。人文学科的分类术语很含混,它们既指非学科性的具体实践,又指有关这些实践的学科性研究。

作为学科或大学专业,文科显然指的是后者。以文学为例,文学,也就是写作或阅读,说得粗俗一些,与种庄稼和吃米饭一样。当然两者层面不同,文学是人们精神层面的劳动。人们对庄稼的研究发展了相关的知识系统,于是有了农学。同理,当人们研究文学写作或阅读并发展了相关的知识系统之后,我们有了文学学科。

由于各种原因,大概也是Zipf所说的省力原则吧,我们将文学研究或文学学简称为文学。由此,文学写作或阅读和文学学科常常被混为一谈。历史或哲学也一样,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应该是历史学或哲学学,因为写点或读点历史并不能算作历史研究。考虑哲学问题人也不能算是哲学学的从业者。

还是以文学为例,现在大声疾呼文学危机的都是文学学的从业者,因为现在人们的阅读选择与他们的理念出现了巨大的分歧。现在的危机不是文学危机,是文学学的危机。其实也不是简单的文学学的危机,而是现在运行的文学学理论出现了危机,因为它们不能解释和统辖新的文学现象,而且人们对他们提供的解释也兴趣不大,就像落伍的农学理论不能解释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一样。

文学学的从业者之所以会发出哀鸣,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知识体系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让我想到了中世纪经院神学所受到的挑战。神学家哀鸣的时候心里很清楚,不是大家不信上帝,而是大家不按照他们的指引去信奉上帝。他们的知识体系失去了关联。

看点文学史的就会知道,过于学院化的知识体系被淘汰是太自然不过的事情。文学的发展从来就不理会文学学的指引。许多现在的经典小说当时都曾被文学学的从业者斥为大逆不道的低俗作品,当时许多文学学从业者都惊叹如此下去文将不文,文学会一命呜呼。幸运的是,文学实践并不理会他们的哀鸣,所以我们现在有了那么多文学形式,有了现代派文学。

有关对“文科”理解的混乱还让许多人误认为读文科就是追求人类精神,仿佛科学与人类精神世界无关似的。其实没有哥白尼的挑战,我们的精神状况大概还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突破都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关。

尽管现在文科确实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但人的精神需求和追求还是依然旺盛。其实,只要有人,精神需求和追求就会永远存在。不管什么时候,人总有读点虚构或浪漫故事的需求,总想透过光秃秃物质看到某种符合自己精神状态的理想。祈求或写爱情、写或阅读虚构故事、谈论人生、甚至宇宙问题,也就是侃大山都是人的自然精神需求,与读不读文科无关。网络上有那么多人编写故事,有那么多的读者,这说明阅读文学或虚构故事大有人在。说这些,无非是想表明读工科或理科,甚至不曾上学的人,并没有抛弃文学,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或者对人的过去失去了兴趣。只是他们的文学,他们的思考和兴趣不受现代文科知识体系的支配罢了。

另外,我自己有时也鼓吹,文科有助于深层次或批判性思维,会帮助我们追求真理。文科研究由于有基于许多年发展的系统知识的支撑,凝聚许多代人的思考和追求,学习文科自然对深层次或批判性思维有很大的益处,也会帮助我们追求真理。问题是,文科的研究都受制于特定的知识系统,因而他们所谓的真理只是相对于该知识系统而言的。由此,他们所谓的真理并不是社会实践中的道理,而是基于文本研究的抽象假设。Rorty在Achieving Our Country一书中对美国新左派有过犀利的评论。他的批评很有点关联性:

After reading Geoghegan, you have views on some of the things which need to be done. After reading Jameson, you have views on practically everything except what needs to be done.(1997:78)

当文科发展成一个个自洽的抽象解释体系,它们阐释的已经不是现实中人的精神,而是他们体系所允许他们想象的人文精神。如果学生被封锁在理论茧房里,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会有积极发展吗?更严重的是,现在文科的许多研究成果离现实太远了,现实关联性太低了,这自然也导致许多学生喜欢阅读文学,讨论文学,甚至创作文学,但去不愿意选择文学学科作为本科的专业。

这些自然是说不清、理更乱的问题。前面曾说过,我之所以置喙,主要也是因为80%文科都可以死、还有文科可以缩水的严酷说法。这话太伤人、太不宽容了,80%的文科指的是什么?文科的学科分支?抑或是文科院系?或者是文科从业者?缩水的标准究竟该由谁来定?其实,文科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重要的理念都来自于被判定去死吧的80%。

当然,我这么说不妥当,脱离了上下文拿别人的话借题发挥。我觉得对文科现状的批评实在是不公平,因为文科危机的讨论更需要考虑文科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文科的生命线是自由和独立之精神。自由和独立之精神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没了这条件而发生的文科危机与文科本身有关系吗?如果文科不被允许帮助学生独立和自由地思考人生,被迫提供僵硬无生气、不允许争论的答案,这专业学了又有什么用?

文科目前面临的问题有许多更是不当政策造成的。都说我们文科从业者队伍过于庞大,这难道不是某些行政规划导致的?唯论文论政策造成的论文数量汗牛充栋,不发表就活不了,这难道是文科发展的自然结果?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文科从业者战战兢兢不敢挑战和批判,这难道是学习文科后必然习得的懦弱和畏缩?

我总觉得同是文科从业者,相煎何急,还是多点宽容吧。如果真有勇气愿意为文科赴汤蹈火,为什么不去诅咒压迫文科自由发展的条件和政策呢?

2025/1/22

来源:自若漂流瓶dEer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