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处太湖流域的吴江,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我颇为喜欢的费孝通先生写得《江村经济》主要指的这里。 他的姐姐费达生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曾为苏州的蚕丝业做出不小的贡献。
江南的古镇都美得千篇一律。旅游的话,看个典型就可以,否则真的会审美疲劳。
上面的话,是很多网友给我的留言,我梳理总结,也就这一段话。
这两年,我去苏州相对频繁,主要去吴江找个小镇住几天。
地处太湖流域的吴江,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我颇为喜欢的费孝通先生写得《江村经济》主要指的这里。 他的姐姐费达生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曾为苏州的蚕丝业做出不小的贡献。
但说实话,我去吴江纯粹是旅游,并没有探索、研究今日的“江村经济”的念头,主要也没这方面的能力。只是碰巧看完了那本书,然后碰巧逮到个机会去了一趟苏州的吴江,接着就碰巧往来于吴江三五回了吧。
我对吴江的第一印象就是水真多。
河渠纵横交叉,湖荡星罗棋布,河湖交织相通,“水灵灵”的画面扑面而来。
第二印象就是大大小小的水乡古镇,它们像是散落在太湖流域的一颗颗珍珠似的。也不知道太湖盛不盛产珍珠,但蚕丝是出了名的,尤其是震泽出产的蚕丝。《江村经济》中就多次提到震泽和震泽的蚕丝。我第一次去震泽的时候,就顺便去了解了下当地的蚕丝业。
震泽
震泽古镇不大,一条老街走个往返,半个小时足矣。
但震泽的蚕丝足够长,长到可追溯至 5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震泽养蚕缫丝之风盛行。明清依旧,形成商业规模,出口宏大;20世纪20年代,依旧了不起;90年代震泽丝业改革创新,再创辉煌。现如今,更是耀眼光芒。
不过,震泽留给我最深的记忆并不是“一根蚕丝”,居然是一场临别前的春雨。
师俭堂是震泽古镇里颇具价值的一座建筑群,始建于清嘉庆六年。走进师俭堂的那个上午,是震泽行程中的最后一个安排。突然的一场雨来,使得这个本该匆匆而过的景点,变成了一个难忘的收尾。
江南春雨,总是细细绵绵的。它并不是顶着黑压压的乌云而来,而是在一个天边依旧光亮的清晨,忽然而至。站在师俭堂检票入口对面的铺面码头上,看着雨滴落入頔塘河,落入乌篷船顶上, 远处烟雨朦胧,慈云寺塔隐隐约约,不禁感慨,真美。
这雨下得够丝绵啊。不由得又想起了那一根蚕丝。在震泽大概呆了三四天吧,其中有一天就专门转了转当地有名的企业——太湖雪。
从蚕桑种植、生产、设计、到最后的销售,太湖雪的整套流程实在专业,旅游方面也做得极好。不仅对游客开放,还提供研学、文创、体验、博物游览,采摘、户外野炊等。来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是打卡了一个景点。
那天的晚饭安排在附近的一个叫“江村饭店”的农家餐馆。白墙灰瓦小楼房,周边全是桑田。起初,我以为这江村饭店跟费孝通是有些联系的。后来一打听,只是借之《江村经济》起的名。有一瞬间,我略感失落。
好在,最后被一碗菜饭安慰了。这是震泽的乡下饭菜,香青菜配长漾米,猪油浸润其间,够销魂,我连吃了两碗。真是再多的描述也抵不过自己去吃两碗。 据说,这饭在冬天吃最能感受到它的美味。
震泽的风物很多,像定胜糕、油墩等也是令我难忘的。但我最馋的还是江村饭店的那碗菜饭。
嗯,这里得感谢一下费孝通先生。
黎里
费孝通也去过这里。
在《繁花》开播之前,黎里还不够出名。王家卫执导之后,电视剧《繁花》火了上海的黄河路。至于黎里,仍安静的坐落在太湖之边。
这是一个比震泽古镇还要小(我猜是的)的水乡,但湖荡众多,也是水灵灵的。即便是清冷的冬季,我依旧是被它惊艳到了。曾在一个旅行视频开头,这样写道:“我很少一个在古镇里逛得走不出来,苏州的黎里古镇就是其一”。
其实,没有这个“其一”也是可以的。
黎里,与震泽不同,甚至与同里以及周庄都不一样。倒不是《繁花》影响了我,毕竟这本书和这部电视剧我都没看过,只是去《繁花》作者金宇澄老师的祖居(今繁花书房)参观了一下。
之所以对黎里有着较为深刻、或者颇为偏爱,终究是因为一抹冬日阳光。
天蓝,晴好,光影斑驳。市河两岸的白墙灰瓦闪烁着波光粼粼,河畔的垂柳仍在摇曳,河岸仍有居民在洗衣洗菜。
长廊里聚集着正在聊天的当地人,有的在看报纸,有的在下棋。像我这样打扮文艺,背带着相机的游客,分明就是“闯入他们生活”的外来者。顿觉,何谓是“活着的古镇”?黎里就是这样生动地活着。
我去过很多颇有悠久历史的水乡与古镇、南方也罢、北方也罢,即便有的古镇也有本地人居住其间,但商业化和生活感是肉眼可见的。所以,黎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花花世界里的一个素颜少女。可贵的是,她身上还散发着一股文气。
小镇上的繁华书房、艺术馆、博物馆、公共展览等无一不在弥漫着这股文气、雅气。它们与生活的烟火气互通一体,在暖暖的冬日阳光下,心灵上的舒适感深深使我陶醉。
但这股文气,还有点与众不同。在参观完六悦博物馆、洋为中用博物馆之后,我觉得她还有点贵气。
这两大博物馆很有意思,一个是美国人收藏中国传统老物件,一个是中国人收藏外国宫廷古董。逛完之后,我惊叹之余是无限的不可思议。尤其是那个美国人对中国老物件的收藏,用了40多年的时间去干这么一件事,然后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走进去,就跟做梦一样。
同里
同里的名气、人气远胜于震泽和黎里。
这是一个几乎无人不知无人晓的世界名镇——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就在同里古镇里面。我去同里的次数不多,但已经忘了究竟去了几次。印象最深的还是在22年的八月的夏天,顶热的季节与月份,“东方威尼斯”险些把我蒸熟了。
同里的水很多,同其他水乡一样,也离不开水,有“无水无同里”的说法,更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但夏天的同里,并没有让我感受到“水灵灵” 。我一出民宿,就像走进了桑拿房。不过,这不怪同里。 南方的夏天都是这样。
所以,即便是热得浑身冒汗,我还是体验了一把同里一日生活:走三桥、坐乌篷船、逛园林、吃苏帮菜、去茶社听评弹。
走三桥就是走一走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在过去,每逢有新生儿满月、婚嫁喜庆,当地人都会去“走三桥”。包括老人在过66岁生日时也会去“走三桥”,以图吉利。三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但这样的风俗形成较晚,清乾隆中期才出现。
坐乌篷船就很简单明了,船身狭小,船篷低矮,行则轻快,泊则闲雅。但两岸人来人往,商铺颇多,“闲雅”的感觉不明显,单纯是为了体验一把。这一点,不得不夸一下黎里了。在黎里坐乌篷船,真有诗意的氛围。
但黎里没有同里那般出色的园林景致,一个退思园就足以单篇称赞。作为江南古镇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同里因有退思园而大发光彩。这是一个玲珑小巧,布局独特的私家园林,去过的人都会惊叹不已。没去过的人,建议找机会去一趟,不虚此行。
苏州人会吃,早不是什么秘密了。就跟苏州人会造园林一样,可以说园林有多美,苏帮菜就有多美。古镇里外有许多吃苏帮菜的商店,但有一家主打私房菜的百年老宅令我印象深刻。
当时,我们去得人多,点了一大桌子美味,有美味时令糟虾、秘制香醉六月黄、鸡汁野白鱼、秘制冰糖野河鳗、鸡头米百合炒虾仁、松鼠桂鱼、田螺塞肉煲、草扎东坡肉等。
但我最爱的还是鸡头米百合炒虾仁。
苏州人会唱,也不是秘密!
同里一日游中最享受的片刻就是找个茶馆喝喝茶,听听评弹(或是江南丝竹、宣卷、戏曲、小调等)。 那个炎日的夏天,心底最是清凉的就是这个时候。 喝茶,听曲,开始发呆。
发呆了很久。突然一个朋友问我:“好听吗?”
“好听!”
“听得懂吗?”
“听不懂!”
来源:苏丹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