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刘汉清:从哈工大退学,靠400元低保过活,他到底经历了啥

360影视 2025-02-09 18:18 3

摘要:因为沉迷数论40年,如今60岁的刘汉清依旧无儿无女,没有工作,只能靠着每月400元的低保过活。

16岁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却因两次毕业考试都没通过,被哈工大退学。

因为沉迷数论40年,如今60岁的刘汉清依旧无儿无女,没有工作,只能靠着每月400元的低保过活。

手机是别人捐赠的,甚至连房子都是同学出资修建的。

曾经的“高材生”,为何会沦落至此?在他的身上,都发生了什么?

赋予重望的孩子

1964年,刘汉清出生在江苏兴化市的一个农村当中。

父亲在厂里担任会计,每日与账本数字打交道,母亲则在田间辛勤劳作,靠土地的产出支撑着这个家,家中还有个弟弟,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平淡温馨。

在学校里,他成绩只能说是一般般,并不出彩,而且他的性格内向,闲暇时就爱读些闲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1979年,15岁的刘汉清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高考,然而,这次他失利了。

但他没有气馁,在父母的支持下,他选择了复读,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中。

终于,在1980年的高考中,年仅16岁的刘汉清大放异彩,以398.5分的成绩,成功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材料系录取。

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村子,要知道,他可是全村唯一的大学生。

入学那天,整个村子都热闹非凡,村长特意派人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送他到河边,刘汉清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启了漫长的求学之旅。

在父亲的陪同下,他先是乘船,接着又换乘汽车,随后坐上客车,最后登上火车,历经36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路上,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刘汉清的心情也愈发激动,他深知,自己即将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他未来的人生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折。

初入大学校园的刘汉清,因年龄小,他被同学们称为“老疙瘩”。

大一时的他,就像在高中复读时一样,学习劲头十足,成绩十分优异,深受老师们的看重,那时的他,是老师眼中的可造之材,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然而,大学生活渐渐变得单调起来。

课余时间里,别的同学在篮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或结伴外出游玩,而刘汉清却常常独自待在寝室,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

那些密密麻麻的汉字,在他眼中仿佛是一个个神秘的宝藏,等待着他去挖掘。

直到大三那年,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

沉迷数论

刘汉清在图书馆偶然读到了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一读,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他彻底被数论深深吸引。

从那以后,他仿佛着了魔,满心满眼只有数论,开始逐渐放弃其他科目的学习。

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专业知识,他却在下面偷偷钻研数论;课后,同学们都在为了考试和作业忙碌,他却一头扎进数论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就这样,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曾经的优秀学生,如今面临着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困境。

毕业时,因为挂了两门功课,他没能领到毕业证,学校给了他一年的补考机会,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沉迷数论,对专业课程不闻不问。

在他心中,数论研究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

1985年,刘汉清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放弃了毕业考试,彻底无缘毕业证,选择退学回家。

回到家后,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整天不是看书就是研究数论,完全不外出干活。

一日三餐全靠母亲做好端给他,村里人开始对他议论纷纷,风评也越来越差,“傻子”“呆子”“废物”等难听的称呼接踵而至。

他的婚事也因此被耽搁,没有哪家姑娘愿意嫁给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人。

更让他痛心的是,弟媳曾一气之下烧毁了他的稿子。

从那以后,他每次出门都必定会锁好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数论资料,那些资料对他来说,就是他的全部心血和希望。

后来,同学曾给他介绍了一份热处理车间技术员的工作,可他只干了半个月就离职了。

原因是工厂里太吵,干扰他思考,而且工作时间也与他研究数论的时间冲突。

此时的刘汉清,已然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

被否定的研究

1987年,刘汉清的高中同学翟明前来探望他,推开那扇破旧的门,屋内的景象让翟明大为震惊。

只见刘汉清蓬头垢面,衣服上满是褶皱,头发也杂乱地堆在头顶,可他的眼神中却透着一种自信,那是一种对自己数论研究成果坚信不疑的光芒。

两年后的1989年,刘汉清在数论研究上似乎有了新的收获。

他迫不及待地通过高中好友翟明,联系到了在美国工作的陈国营,在陈国营的帮助下,他将自己的论文放到了网上。

这一举动,还真吸引了一位挪威数学家的注意。

刘汉清满心欢喜,以为自己的研究终于得到了认可,未来的数论研究之路即将一片光明,然而,希望的火苗很快就被现实无情地扑灭。

那位挪威的数学家仅仅是提问了一句,此后便再没了消息,一切又陷入了沉寂。

满心不甘的刘汉清,在1990年,在翟明的陪同下,前往北京大学,找到了著名的数论专家潘承彪教授,希望教授能审阅他的论文。

潘承彪教授仔细研读后,严肃地指出其中一个关键论点未得到证明,可刘汉清却固执地认为这个证明多余,他坚信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有错。

这次研究成果被否定,对刘汉清的打击是巨大的。

翟明清楚地发现,他的状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曾经眼中的光芒渐渐黯淡,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迷茫和失落。

长期的精神压力,还让他患上了焦虑症,身体和心理状况每况愈下。

2007年,刘汉清被疾病缠身,疼痛难忍,他不得不忍痛放下了手中的研究。

本以为生活能迎来转机,2008年有人给他介绍工作时,他却因生病身体虚弱,力不从心而拒绝。

曾经那个一心扑在数论研究上的热血青年,如今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

昔日才子成低保户

直到2017年,刘汉清的事迹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一时间,他的故事被广泛传播,不少人向他伸出了援手,有人给他寄来了手机,方便他与外界联系。

曾经的同学们也纷纷行动起来,为他修葺了那破旧不堪的老房子。

如今,60岁的刘汉清依旧单身,没有妻子儿女,也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他靠着每月40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唯一的财产便是那些珍贵的数论资料和同学帮忙盖的房子。

反观他的同学们,有的成为了航天公司司长,在浩瀚宇宙的探索事业中发光发热;有的担任大学副校长,为培育下一代人才贡献力量;还有的成为了主任医师,救死扶伤;甚至有的当上了副市长,为一方百姓谋福祉。

可刘汉清对此却看得很淡,他表示自己不在乎金钱,生活只要能吃饱穿暖就足够了。

在他心中,数论研究的梦想虽已破碎,但那段追逐梦想的时光,依然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卡门的提琴

相关推荐